相聚四川之温故知新

枫景柳

<p class="ql-block">本次四川休闲度假,我们还游览了三星堆、都江堰和青城山三个景区。对我们多数人而言是故地重游,大家感慨,当年到此仿佛就在昨天,但此时归来的我们已不再年轻,颇有点“念天地之悠悠”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这三个景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再次造访,不但引发了我的一些回忆,而且也弥补了过去的些许遗憾,增长了有关知识,可以说是一次温故知新之旅。</p> 一.神秘的三星堆 <p class="ql-block">我对三星堆印象深刻源于两点。一是上次参观三星堆恰是2001年9月11日,那天晚上回到成都锦江宾馆,打开电视机,凤凰卫视正在直播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遭袭。二是当时觉得三星堆考古发现很神秘。尤其是青铜面具中的纵目面具,难道真是外星人吗?等等。</p> <p class="ql-block">24年后,2025年3月21日我们前往广汉市,又参观了三星堆博物馆,我有两个收获:</p><p class="ql-block">一是看到了新馆和更多的展品。据资料显示,三星堆博物馆老馆于1997 年 10 月正式开放,新馆于 2023 年 7 月 正式开放。老馆的展陈面积较小,新馆展陈面积达 2.2 万平方米,展厅可容纳约 5 万人。在展品数量方面,老馆之前展出文物约 600 多件,新馆共展出各类文物 1500 余件(套),是原展出文物的 3 倍,其中近 600 件文物为首次与观众见面,包括新出土文物 300 余件。</p> <p class="ql-block">旧馆</p> <p class="ql-block">新馆</p> <p class="ql-block">收获之二,纠正了我的一个误解。也不知以前我是从哪儿看到一个说法,说三星堆考古发现将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这次看了展览,回来又查资料,得知目前主流的说法是,三星堆考古发现将古蜀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到了夏商时期(即:三星堆未发现前研究的古蜀地区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独特的古蜀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或者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通天”神树</p> <p class="ql-block">青铜立人像,人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被认为是三星堆古蜀国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结合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现代化的场馆内,陈列着古老的秘密。</p> 二.智慧的都江堰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江水奔腾,离堆锁峡,雪山映衬的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灌县出差,参观过都江堰。李冰父子带领人民修建的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岷江在此被“四六分水”,为成都平原防洪灌溉提供了可靠保证,这是最深的记忆。其它如“二王庙”、“宝瓶口”和“离堆公园”还有点印象。</p><p class="ql-block">本次用1天时间游览都江堰,按照旅游指引的路线,将景区主要景点走了一遍,大体看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全貌,边看景、边看有关介绍、边互相交换看法,回来后又进一步查阅资料,将我对都江堰最重要的三点认识择要记录。</p> <p class="ql-block">第一,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约公元前 256 年至前 251 年 ,即秦昭王末年。时任蜀郡太守的李冰,肩负起修建都江堰的使命。他率领部属沿岷江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最终确定在成都平原冲积扇顶部的灌县玉垒山处建设引水口。李冰率众修建了都江堰的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等关键部分,初步形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规模巨大的渠道网。此后两千多年间,历代都对其进行了整修、扩建 。</p> <p class="ql-block">第二,"深淘滩,低作堰" 的千年智慧,太牛了!我认真阅读了有关资料,可以通过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的工作原理,解析什么是“深淘滩,低作堰”。</p> <p class="ql-block">鱼嘴分水: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枯水期时,内江河道低于外江,且内江处于凹岸,水流速度较快,能吸引约六成江水流入内江,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洪水期时,水位升高,外江河道宽阔且顺直,主流趋向外江,约六成江水流入外江,实现分洪减灾,达到 “四六分水” 的效果。同时,利用弯道环流原理,表层清水流向凹岸的内江,底层含沙水流向凸岸的外江,实现 “二八分沙”,减少内江的泥沙淤积。</p> <p class="ql-block">鱼嘴</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溢洪排沙:飞沙堰位于内江弯道下段。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从飞沙堰溢出流入外江。在洪水期,飞沙堰还能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确保内江安全。此外,借助弯道环流,底部水流携带的卵石和高浓度近底悬沙会被横切越过堰顶排向外江,而表层水流基本与堰顶平行流向下游,形成底部单宽流量大、上部单宽流量小的特殊流态,在中等流量需水季节,能用较少水量排走进入内江的大部分卵石和泥沙,排沙效果随泄洪量增加而增强。</p> <p class="ql-block">正在维修的飞沙堰</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引水限流:宝瓶口是人工开凿的山峡,控制着内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平水季节,江水可顺利通过宝瓶口灌溉成都平原;高峰时节,水位升高,宝瓶口限制水流进入量,与飞沙堰配合,使入水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常量上,防止成都平原遭受洪涝灾害。</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老实讲,对“深淘滩,低作堰”短短六个字的理解,在现场只是囫囵吞枣有个大概齐的印象。回家后,着实用了点时间看资料,才整得明白点。好家伙,两千多年前,李冰团队了不起呀,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水文学、还有我概括不出来的等等学科都用上了,还有相对当时社会发展阶段的种种高科技施工技术、方法以及相应的生产资料,都随之发明创造出来了。我从内心发出感慨:伟大的水利工程,智慧的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第三,千年来都说是“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并建了“二王庙” 纪念他们。可我在伏龙观听到1位导游说李冰并没有儿子。回家查资料,李冰是否有儿子历史记载确实情况不明。“李冰父子”之说,实则是百姓将集体智慧与功绩凝聚于李冰及其后继者身上。这一说法既彰显对李冰治水功绩的崇敬,也体现民众对治水精神代代传承的期许,反映了对为民生福祉不懈奋斗者的永恒纪念与赞颂。</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不禁让人联想到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代的杜甫在草堂西望岷山雪时,不知是否想到一千年前的李冰也曾望着岷山雪,思考着如何治理岷山雪水形成的岷江呢?</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的确是容易引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灌县古城被誉为“天府源头第一镇”。</p><p class="ql-block">1988年5月,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p> <p class="ql-block">灌县古城地标之一--宣化门。</p> <p class="ql-block">文庙。</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8年我和我家领导游灌县古城时所拍。我非常喜欢这张照片,不但因为摄影师似乎将我融入到画面中,而且它将我带回八十年代。那时我几次到青城山脚下的某部队出差,周日步行去灌县途经中兴镇,就在这样的茶馆里喝着茶,听着四川说书的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这次发现类似的壁画,又拍了几张,我也很喜欢。</p> <p class="ql-block">透过这扇门,管窥市井烟火的繁华与百姓生活的清幽。</p> <p class="ql-block">南桥--灌县古城的地标之一。清代廊桥建筑,被誉为“水上画楼”,夜晚灯光映照下河水呈现“蓝眼泪”奇观,是都江堰夜景之首。2018年的一个夏夜我曾欣赏过别具风情的迷人夜景。</p> <p class="ql-block">自雪山奔腾而来的岷江,碧水如练流过南桥。江畔茶座里,盖碗茶的氤氲香气混着春日暖阳,诉说着 "深淘滩,低作堰" 的千年智慧。此时节,岷山雪水滋养的川西平原,正以最鲜活的姿态,诠释着自然与人文的完美交融。</p> 三.幽静的青城山 <p class="ql-block">几十年前爬过几回青城山,都是从后山上下的,只记得上清宫和张天师洞了。这次游青城山,我以为两句话可概括,一句是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了解青城山的文化内核;一句是“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欣赏青城山的秀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是邛崃山脉的分支山峰之一。</p><p class="ql-block">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和道教名山。东汉顺帝初年,“天师” 张陵在青城山创立五斗米教,使青城山成为道教发祥地,后成为天师道祖庭。</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道教鼎盛,遵循 “道法自然” 原则,修建了大量与自然融合的宫观建筑。青城山被道教列为 “第五洞天”,是道教信徒心中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上清宫</p> <p class="ql-block">慈云阁是上清宫的东山门。</p> <p class="ql-block">门额“青城山上清宫”系张大千手书。</p> <p class="ql-block">道教核心要义是以 “道” 为宇宙本源,主张 “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强调通过性命双修(炼养肉身、澄明心性)达致与道合一、长生久视,兼重积德行善、济世度人,融合哲学思辨与方术实践,形成独特的生命观与宇宙伦理。</p> <p class="ql-block">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海拔1260米,是青城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原为一座小庙,汶川地震时被毁。震后修建此阁。</p> <p class="ql-block">东华殿,属老君阁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建福宫</p> <p class="ql-block">月城湖,湖水清澈,群山环抱。坐缆车到此,再往上就要爬山了。</p> <p class="ql-block">体会不同的压力:坐轿的心理压力大,抬轿的身体压力大。抬轿不易,有时坐轿也不易。</p> <p class="ql-block">由于张天师洞只能步行去,考虑到有些同志的体能状况,我们放弃了去张天师洞,乘缆车下山了。此行一憾事。</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的幽,是浸在骨子里的诗意。沿石阶而上,苔痕斑驳的山径被千年古木笼罩,涧水在乱石间私语。可惜这天没有云雾,若是云雾忽而漫过月城湖,将九曲桥染成淡墨;忽而聚散如仙衣缥缈,让上清宫在翠微间若隐若现,该有多妙。最妙应是雨过初霁,竹梢垂露滴答入潭,惊破一镜空明,远处道观的飞檐在岚气中浮动,恍若仙人挥袖间遗落的玉簪。青城山之幽,不是寂然无声,而是天地万物以最轻柔的姿态,合奏着道法自然的和弦。</p> <p class="ql-block">这次到三处重要景点故地重游,再次感受中华民族历史的渊远流长、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祖先们的智慧巧思,使我有了新的收获。我觉得,边走边玩挺好,在愉悦的旅行中能温故知新也挺好。</p> <p class="ql-block">3月26日,我们在四川为期7天的旅居度假结束了。战友们互相勉励,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为下次旅行做好充足准备。</p><p class="ql-block">再见,四川!</p><p class="ql-block">再见,战友!</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继续向幸福出发!</p> <p class="ql-block">(文中有关资料均来自公开刊物。感谢团队成员杨晓刚、夏滇立、李卫平、牛湘田、姜勇、郑湘平、孟照海和李广华、阎礼敬、皮人卫和张萍、孔勇和杨慧娟、罗小兵提供的帮助和照片。柳卫建编撰。)</p><p class="ql-block">#旅游#四川#广汉三星堆#都江堰#青城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