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期非常开心的是刘英爆料她自己突发灵感,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看这本关于夫妻治疗的书,然后就发现这本书不那么无聊和艰涩难懂了,你看我们的潜意识是多么的智慧,只要你愿意不断自我链接而不外求,我们总能从自己找到解决方法。</p> <p class="ql-block"> 是的,不断有学友反映这本书太难了,有点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了,但就是这样,我们仍然坚持着,而且有很多人都在转换视角的情况下,继而发现了这本书的魅力。这不仅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最美的风景就在转角处”。</p><p class="ql-block"> 一切的相遇都是刚刚好,包括这本书。</p> <p class="ql-block"> 今天刚好有人说,她给一个一直学习的很好却突然因为高一结束分了新班适应不良不去学校的孩子做点工作,她从几个方面说了什么,然后问我她说的对不对? </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做心理工作更多的不是我们说的对不对,而是我们有没有看见对方,看见他的情绪,看见他的动机,看见他的需要,有没有同理到他。</p> <p class="ql-block"> 所以心理工作中也许我们更多先是倾听,而不是准备好一套说辞去说服谁。</p><p class="ql-block"> 倾听也是倾听言语背后的情绪为主,帮助对方接触到他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能够发现自己情绪背后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两个人或一个家庭更多的人,那么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帮助每个人看见自己和他人分别的情绪和需求,而绕开行为层面的好坏对错,这样就更容易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当然了,这个态度在夫妻交流中也尤为重要,我们放下对行为的评判,看到行为背后的真像甚为关键。</p> <p class="ql-block"> 我们最常举的例子就是——当一个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他是在对自己说“是”。</p><p class="ql-block">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当你觉得别人拒绝你的时候,你要能够理解到他是在尊重自己内心的需要,他是需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别人,你就不会对他对你说“不”有什么敌意的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 否则,我们总会在行为层面纠缠对错,升级相互的指责和敌意,而造成更多的有害循环,然后我们双方在其中,都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p><p class="ql-block">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自己和伴侣与问题行为区分开来,伴侣双方不是敌人,而有问题的互动才是两人共同的敌人。</p> <p class="ql-block"> 如果从依恋的角度来说,我们对彼此的依恋需求都是必须的,但是因为从小习得的模式往往有不安全的依恋,所以表达依恋需求的时候,更多是对方看不懂的方式,所以容易造成错位理解而错位回应,然后彼此就越走越远,谁也理解不了谁,继而相互冲突,伤害了感情,甚至在双方的情感流动中树起了一道墙。</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能够理解到我们的互动反应是受依恋需求以及以往在依恋中的无助感操控的,那么我们就能更加体谅自己和对方,就愿意静下心来去探究我们彼此的依恋需求和独特的依恋模式,并能看到两人的依恋模式碰撞后发生的地震是如何发生的。</p><p class="ql-block"> 这样我们就不会单纯的去指责对方,而是看见即使对方退缩,那也是在应对依恋威胁,不是漠不关心或冷淡。</p> <p class="ql-block"> 态度这样的转变很重要,它往往会深刻的引起行为的转变。同时已经熟悉的行为模式也不会因为认知的转变而稳定的转变,正所谓“知道距离做到有很长的一段路”,所以我们还需要具体的编导新的互动模式,并刻意练习一段时间才能真正行为改变,关系改变,情感改变,链接改变,当然这个改变是变得越来越好了。</p> <p class="ql-block"> 大家的学习心得都是抓住了要点,亲爱的们,加油!相信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夫妻情感联结,还能推而广之,广泛提升自己的人际链接度。让我们生活在有温度的人际圈中,感受人性的善良和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