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青州博物馆出来直接来到青州古城。青州古城,城建历史2200多年,是一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城。青古城有青州府贡院、阜财门、奎星楼、偶园、记忆古城、欧阳修纪念馆等十几处景点展馆,是一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阜财门是古南阳城的南门。南阳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金、元、明、清为路、行省、府署所在。初为土城,砖城建于洪武三年,城墙高12米,厚6米,长13华里零108步,共有城垛口1777个。</p> <p class="ql-block">现重建的阜财门及城台是按照历史原貌进行设计复建。城门楼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二层重檐带周围廊歇山式建筑,为砖木结构。南城门城台内设两层,古时作为藏兵洞,城台中部的券洞内两侧各设有三个券洞门进入藏兵洞,通过楼梯可上达城门楼内。城台东西两侧另设东西登城马道。</p> <p class="ql-block">海岱都会坊。古代青州地处海岱之间,历代为都会之地和军事重镇,曾长期作为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贸发达,商贾辐辏,被誉为“三齐重镇,海岱都会”。为彰显古代青州的历史地位,设立了这座牌坊,该坊四柱三门式,总高度9.4米,总宽14.4米。四柱三门式,中间之门宽阔,可以通车马。一般情况下,官员可以走中间,平民百姓只能走两边的小门。</p> <p class="ql-block">青州古城城建格局完整。至今仍完整的保留着山、水、城一体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古城内街巷肌理完好,古店铺、古宅院鳞次栉比,2万多原住居民完整延续着古青州地区的传统文脉。</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主道两侧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酸奶好喝</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尚书里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青州人石茂华而立,被毁,后根据史料在原址复建。该坊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3.8米,总高度11.48米。牌坊的题额是“尚书里坊”,南面抱柱上的对联,上联是“一抚重镇,居然千里干城”,下联是“再秉节钺,允矣三边锁钥”;北面抱柱联,上联为“筑洪堤明诉讼一方大任”,下联为“平内乱灭倭奴万古英豪”。</p> <p class="ql-block">路过偶园便进入参观了。偶园,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冯溥的私家花园,当地人称为“冯家花园”。冯溥在清代顺治年间中进士,做过太子太傅、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是康熙十分倚重的“辅弼重臣”。 冯溥后来做了康熙的老师,被人称为“盛世阁老”,1683年,他73岁时告老还乡。</p> <p class="ql-block">相传此前,他已从青州府同知朱麟祥手中购得衡王府东花园。冯溥回到青州后,在原先的基础上,植树觅石,修建了这座颇具江南韵味的园林。修建的过程中,冯溥时不时地想起京城的万柳园,“无独有偶”,根据此意,他给青州的这个园林取名“偶园”。</p> <p class="ql-block">冯氏家族世居青州城里是望族,府第在青州首屈一指。门前的石狮规格仅次于衡王府,门前的旗杆三斗九箍,象征冯府的显赫地位。</p> <p class="ql-block">偶园的太湖石风格各异,各有千秋。</p> <p class="ql-block">偶园内还存有“福、寿、康、宁”四大奇石。这些奇石玲珑剔透,气度不凡,在当时就有“一两石头一两银”的说法,可见这些天然巨石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存诚堂,为冯氏府第现存的建筑之一,面积190平方米,五开间抬梁构造,覆莲墀头雕饰华美。冯子履冯琦父子及冯薄先后在此居住。因三人先后高中进士,故又有“一屋三进士”之说。</p> <p class="ql-block">冯家是老百姓口中的“侯门”,这个家族,在明清两代二百多年中,出了13位进士,14位举人,53位贡生,278位秀才,有5人的作品入选四《四库全书》。可以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簪缨之族”,“诗书传家”。</span></p> <p class="ql-block">冯氏世家的崛起源于冯裕。冯裕祖籍青州府临朐县,他生活的年代是明朝中期。正德三年(1508) ,出生于辽东的冯裕考中了进士。他的第一个官职是华亭县令,后来又当过南京户部员外郎,贵州按察副使等职。153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55岁</span>做了26年官的冯裕遭人弹劾,解官回到故乡,定居府城益都。</p> <p class="ql-block">冯裕性格刚直,勤奋务实,不尚空谈。他曾说:“希宠者负君,媚人者负已,谋身者负人……平生盖三无负矣!”不希宠,不媚人,不谋身,这是冯裕的精神品格。</p> <p class="ql-block">他做的最大的官是贵州按察副使,相当于正四品,算不上显赫。使他青史留名的是他的人品文品及他的儿子们。</p> <p class="ql-block">冯裕一共生育了七子三女,其中有几个夭折的,后来长成的四个儿子,冯惟健、冯惟敏、冯惟重、冯惟讷,以诗文蜚声齐鲁,人称“临朐四冯”。</p> <p class="ql-block">回归故里后,冯裕与青州的文人们组织了“海岱文学社”,以诗歌的形式记录现实,抒发情怀,他的128首诗结为《方伯集》,其中不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作。</p> <p class="ql-block">冯士祠堂</p> <p class="ql-block">冯家花园,清康熙初年所建,是中国幸存的为数不多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p> <p class="ql-block">偶园规模不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结构严谨,布局得体,</span>园林风格独具北方特色,大气而不失精致,别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满园内亭阁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径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隐翳,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园林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虽然少了江南园林的细腻与意境,但它那份朴素淡雅、清新洒脱的美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偶园最富吸引力的当属明末清初著名叠石家张南垣设计督砌的假山。是国内唯一幸存并保持完好的康熙风格园林假山,堪称国宝。</p> <p class="ql-block">佳山堂是偶园内的重点建筑之一,由两根柱子支撑,三间房舍,六个窗户组成。堂前广阔的空间,芳草萋萋,绿意茵茵。</p> <p class="ql-block">佳山堂不仅是冯溥晚年待客写作之处,还因其精致的建筑风格与园内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冯溥交友广泛,门生好友众多,各人的著述中不乏对当时佳山堂景象和活动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松风阁。偶园中的重要建筑之一,原康熙十年(1671)前建成,石砌墙体,顶部原有阁楼,因四周松柏林立而名,冯薄有多首诗作吟咏松风阁。今顶部阁楼无存。</p> <p class="ql-block">“春”石,皱折凸起,灵动宛转,层次分明,观其力而不失俏丽,如同行草的“春”字,呈优雅诗意之美。</p> <p class="ql-block">“秋”石,硕长清瘦,石上孔洞与沟壑相连,合如“秋”字的结构。石质平滑圆润,于平和中富有变化,可谓自然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望春楼。原为衡王府东苑奇松园内著名建筑,根据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在原址重建。明末清初文人安致远《青社遗闻》曾记载:‘’拱北亭外,名花周匝:望春楼下,清沼回环。楚王章华之盛,梁苑平台之游,拟斯巨丽,未为远过。”孙廷铨《南征纪略》亦记载:“其苑内旧有望春楼,最为高迥,下绕方塘,每晴光临眺,则山山夕照,树树溪流,远近互出……‘’</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尽享这片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一门科第坊。明代青州冯氏家族,65年内出6名进士、3名举人,包括冯裕、冯琦等名臣。坊额题“一门科第”,对联“几代书香,无穷国栋良才”凸显家族文脉传承。</p> <p class="ql-block">大学士坊,为明代首辅翟銮所立,纪念其“九边巡行”加固嘉峪关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青州民居院落的一些门窗细部和建筑色彩等方面具有宋明时代的典型特征,整体简练凝重大气,而不失细部的细腻奢华。</p> <p class="ql-block">风太大,只在古城中随便看了看就回酒店休息了。</p> <p class="ql-block">4月13日一早便坐火车返京了。这次六天之旅虽然遇到了大风天气,但想去的景点去了,重新规划的景点也给自己带来意外惊喜,可以说是收获多多,快乐满满……完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