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河西古镇数狮子

丁冲之

<p class="ql-block">今年三月,我们来到云南通海县。通海县隶属于玉溪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县的“海”叫做杞麓湖,是云南省水域面积第七大的高原湖泊,湖边一望无际的菜地十分壮观,通海是云南面积最小的县,却是云南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是通海的县的支柱产业。哪怕是通海火车站前,也是连片的菜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勤劳的人民不浪费任何一块土地,到处可见翠绿的菜地。</p> 河西古镇位于通海县,是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回、彝、哈尼、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历史上河西古镇文风鼎盛,明清两代共有文武进士、举人292人。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河西赢得了“儒学名邦”之美誉。在大理国时期,河西属于休腊县,中心在现在的螺髻村。在螺髻村以北三里处,有一个村落,名叫“乡绅村”。这个村落,文风丕振,人才辈出。历任县官,凡遇地方大事,常到“乡坤村”里向先生们请教。明朝成化六年(1470年),螺峰山山洪暴发,淹没了休腊故地,休腊县的政治文化中心向叶家河西边的“乡坤村”转移。时间一长,乡坤村逐渐被称为“河西”。到了1635年,河西镇已建成了一座古朴雅致、市井繁盛的小古城,方圆二里三分,城墙高一丈余,厚五尺许,东门名朝阳门,南门名迎薰门,西门名聚奎门,北门名拱极门。城内建有三元宫、大兴佛寺、文庙等建筑。东门建有“帅府”、“太守”两巷,又有“绝学名儒”旧庐;南街有都督府和将军第,以及耿军门故里;西街有“清华鼎望”世家;北街有巡抚门第、三代联芳坊、兄弟联芳坊等等。河西古镇有河西文庙、圆明寺、大兴福寺、马家大院、永济桥、葛中选神道碑、苏氏宗祠、马克昌故居等8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17家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座历史建筑。 当年美丽的琉璃河绕城而过,圆明寺的晨钟暮鼓,余音袅袅。如今美丽的琉璃河已不复美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但是河西的“儒学名邦”美誉犹存。河西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通海二中门楼雄伟壮观。可以与通海文庙牌楼媲美。 河西古镇石狮子多,我们特地数了数河西古镇的石狮子,大大小小的有八十几尊。 我们来到河西文庙,文庙前千年的唐柏诉说着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牌坊下威武的2尊石狮彰显了这座古镇曾经的辉煌。 大兴福寺现在是老年人活动中心, 寺内除了打着棋牌娱乐的老人外,这里有6尊石狮。 圆明寺,位于善应山麓,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清咸丰年间毁于兵患,光绪年间重建。由山字型照壁、山门、鱼池、雨花台、大悲阁、娘娘殿、琼阁、佛塔等众多建筑组合而成。 圆明寺特别清净,山门一副“滇南无双寺,西宗第一山”的对联,也说明了这座寺庙的地位不凡。几扇木门的雕刻非常精美。 圆明寺后的大悲阁,阁内塑有近10米高的“千手观音”佛像,为云南之冠。圆明寺是河西古镇石狮最集中的地方,古时的、现代的,大大小小有50余尊之多。 大悲阁阁前正间柱基的一对身高1米的石狮子,左为“哭天”,右为“恨地”,为通海现存石雕之杰作,是游客观赏和拍摄石狮的绝佳地点。 走在古镇上,历史的痕迹随处可见,唐贞观六年(623年),置西宗州,领三县,河西居其一,河西之名自此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古镇北门外,有座永济桥,建于明弘治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横跨琉璃河,如今河道已经变成一条几乎没水的小沟。 顺着永济桥边小路而上,有一片古建筑群,是河西观音阁、河西节孝坊和河西财神庙等。 河西观音阁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和后面的财神庙一样,依山而建,由大殿、厢房、亭子、大门等组成,大殿正门木雕用玻璃保护,看起来非常精致。 河西观音阁旁有河西节孝坊,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表彰的是戴氏忠贞守节, 每一座节孝坊后面都是至少一名妇女的悲剧人生。这里有4只大狮子。 河西节孝坊后是河西财神庙,这座财神庙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历经多次增建重修,这里地势比较高,可以俯瞰河西古镇,庙内的石狮数量相当可观。 通海河西古镇的石狮数量众多且历史悠久,是古镇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如果你对石狮和古镇文化感兴趣,不妨亲自前往探访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