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古刹千秋韵 隋代遗风万古传(二)

于海

<p class="ql-block">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寺庙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隋代高僧“智者大师”(智顗)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影响远及国内外。鉴真东渡时曾朝拜国清寺。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从道邃学法,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延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p><p class="ql-block">国清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该寺曾驻锡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和尚、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p><p class="ql-block">2001年,国清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度百科文</p> <p class="ql-block">唐大中五年(851年),柳公权奉诏题写了“大中国清之寺”的寺额。</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在唐朝会昌五年(公元845年 )遭遇“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运动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 ),唐宣宗即位后,下诏重新振兴佛教,国清寺住持清观募集资金重建殿堂庙宇,雕刻佛像,请大书法家、集贤院学士柳公权题写匾额“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字并镌刻。寺庙后的崖壁历经千余年,崖壁上的摩崖石刻历经风雨,字迹渐渐漫漶,只有部分还能辨认,恐怕日后会完全湮没,如今加以整理,以保存古迹原本规制,让其长久留存。</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伽蓝殿位置独特,在寺内西轴线靠前处 ,1991年重建。与常见伽蓝殿不同,这里没有供关羽,而是供奉着身着道袍的王子晋。</p><p class="ql-block">王子晋本是东周灵王太子,字子乔,因治水见解与父王相悖被贬。后来,他拜浮丘生为师,修道成仙,做了天台山主神,管理吴越山水,其道场在天台桐柏宫,又号桐柏真人。天台的白鹤镇、飞鹤路等都和他有关。</p><p class="ql-block">南朝末年,智者大师将王子晋吸纳为佛教护法神,供奉于伽蓝殿。这一独特供奉体现了天台山儒释道三教文化相互包容的和合精神。此外,唐代时,王子晋信仰随最澄传至日本,形成“山王—实神道”,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御赐。碑文为户部贵州司员外郎戴临奉勃书写,记载天台山风光及雍正十一年重修国清寺缘由。此碑原本立于大雄宝殿后,1934年移竖于此。</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对面照壁上“教观总持”四个大字,为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王震(王一亭)所书。这四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国清寺作为天台宗祖庭的核心教义。</p><p class="ql-block">“教”指“教理教义”,即天台宗通过判教体系梳理的佛教思想理论体系。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著作中,系统阐释“五时八教”等理论,构建起完整的佛学思想架构 ;“观”则是“观心观法”,以《摩诃止观》为实践纲领,提出“一心三观”等独特修持方法。其中,“一心三观”的“三观”分别是空观、假观、中观:空观是指观一切法无固定实体,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本质为空;假观是指虽体认事物本质为空,但不妨碍其在世俗认知中呈现出各种假有相状;中观则是不执着于空与假两端,领悟空假不二、即空即假的中道实相。通过对心念与诸法实相的“一心三观”观照,修行者得以获得解脱。二者构成天台宗“定慧双修”“解行并重”的修行体系,教理为观行提供理论指导,观行则是对教理的实证,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总持”梵语为“陀罗尼”,意为统摄无量佛法精要,令修行者持守不失。南宋志磐所著《佛祖统纪》中,便将天台宗历代祖师传承的“教观双美”传统视为总持佛法的典范。可明方丈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释“教观总持”,精准提炼出天台宗立足经典、注重实修的立宗根本。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质,使得天台宗自隋代创立以来,历经千年历史变迁,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与深远影响力 。</p> <p class="ql-block">1973年,人们依据史料记载,在旧址上重建七佛塔,使其重现往日风貌。七佛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这七位佛陀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它们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历经岁月沧桑,如今以崭新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佛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国清寺七佛塔上方,矗立着一方形白塔,这便是唐朝一行禅师的墓塔,塔上清晰镌刻着“唐一行禅师之塔”的字样 。</p><p class="ql-block">一行禅师(683年 - 727年),本名张遂,是中国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与佛学家。其曾祖父张公谨乃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得力功臣,官至襄州都督,获封郯国公;父亲张擅担任武功县令。不过到了武则天时期,张氏家族逐渐走向衰落。张遂自幼于关中地区成长,对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投入大量精力刻苦钻研。青年时期,他便凭借渊博的学识在长安声名远扬。为躲避武则天侄子武三思的拉拢纠缠,张遂毅然选择剃度出家,法名“一行” 。此后,他辗转于嵩山、天台山、当阳山等地,深入研习佛教经典与天文数学知识。一行禅师在佛学领域成果斐然,曾翻译多部印度佛经,并成为佛教密宗的重要领袖人物 。</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九年(721年),由于李淳风所著的《麟德历》多次出现日食预报失误的情况,唐玄宗遂命一行禅师主持新历法的编纂工作。一行禅师在天文学领域贡献卓著,其最主要的成就当属编制《大衍历》。该历法结构严谨、内容完备,对后世历法的编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天文仪器的制造,设计并制造了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等先进天文观测仪器,极大地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在天象观测方面,一行禅师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纠正了前代星图中的诸多错误;他更是开创性地主持了天文大地测量,利用“北极高度”和“夏日日长”两个重要数据,测量出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长度进行的实测,比西方早了九百多年,为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万松源处”这四个镌刻于山门匾额上的字,精准地勾勒出其周边环境的清幽与深邃。</p><p class="ql-block">从历史中探寻,天台古城通往国清寺的小道别具韵味。出小北门,沿赭溪而上,有一条闻名遐迩的“万松径” ,它被列为天台寺院四绝之一。唐朝诗人皮日休曾留下“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石上菩提树”的美妙诗句,宋朝诗人王十朋也以“十里松声接涧泉,轻音入耳夜无眠”生动描绘。诗句里,万松径松林绵延数里直至国清寺,松声与泉声交织成曲,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p><p class="ql-block">万松径的起点位于天台山山门处 。往昔,山门左侧的赭溪潺潺流淌,微风拂过,松涛阵阵,泉声悠悠。宋朝时,国清寺住持指唐禅师更是将“万松径”三字镌刻在入口处,仿佛是给这片清幽之地的一枚独特印记。然而,时光流转,上世纪70年代,因修公路,飞鹤山西端山体被炸,万松径摩崖消失不见,令人惋惜。如今,万松径虽已拓宽为公路,且两旁松树曾遭受破坏,但近年来部分路段已重新种植松树,曾经松径通幽的盛景正慢慢恢复。</p> <p class="ql-block">隋塔</p><p class="ql-block">为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建造的报恩塔。塔高59.4米,六面九级,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塔形与杭州六和塔相似。因遭火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空洞。其色绛黄,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著名的隋塔,乃晋王杨广为酬谢智者大师授予其菩萨戒的师恩而建,因而又被唤作报恩塔。此塔呈六面九级之态,通高59.4米,在浙江省现存古塔中位居首位,迄今已有约14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隋塔始建时为砖木混合结构,内部以砖筑就,外围包裹木构。宋代对其进行重修后,人们可经由外围的木制楼梯登临塔顶。但因岁月侵蚀、战乱纷扰,塔身逐渐破损,木结构尽数腐朽,然而残损的砖石塔身却历经千年风雨,始终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在整修隋塔过程中,从中取出7方隋代线刻佛像,这些佛像工艺精湛,艺术价值极高,如今珍藏于寺内三圣殿前塔碑室之中,默默诉说着过往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千年传承农禅并重之道</p><p class="ql-block">自隋朝建寺以来,国清寺历经千余年岁月变迁,始终秉持“农禅并重”的修行传统,这在国内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早在唐代,国清寺僧人便已在寺院周边开辟田地,将日常修行与农耕劳作紧密结合。每日清晨,僧人们在完成早课诵经后,便会手持农具,奔赴田间地头,耕种稻谷、蔬菜,或是照料茶树。这种生活方式并非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将佛法修行融入锄地、播种、浇水等每一个农事环节之中。正如百丈禅师所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国清寺的僧人们通过劳作体会“粒粒皆辛苦”的深意,以劳动磨砺心性,在汗水中感悟佛法的真谛。</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国清寺依然保留着这一古老传统。寺内设有专门的农禅场地,僧人定期参与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同时,寺内还种植着大片茶园,每年春茶采摘时节,僧人们亲手采茶、制茶,将禅意融入茶叶的每一道制作工序。这种将修行与劳作融为一体的方式,既保障了寺院的自给自足,也让僧众在实践中体悟“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的禅理。</p><p class="ql-block">在现代社会中,多数寺院逐渐偏向于以佛事活动、宗教仪式为主,而国清寺坚守的农禅并重传统,不仅是对佛教原始修行方式的传承,更是对“劳动创造价值”理念的践行,为中国佛教文化增添了独特而珍贵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千年隋塔下的禅意秋收</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梧桐疏雨的镜头,对准了国清寺。在那千年隋塔旁,一场别具禅意的秋收,正悄然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身着灰色僧袍的僧人走进金黄的稻田,他们手中的镰刀,在阳光下闪烁着质朴的光。随着僧人们俯身、挥镰,沉甸甸的稻穗纷纷倒下,发出簌簌声响,与微风拂过稻田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别样的秋日旋律。</p><p class="ql-block">稻浪层层,与古朴沧桑的隋塔相互映衬。隋塔静静矗立,见证过无数个春秋,也目睹着僧人们这代代传承的劳作场景。僧人们额头沁出细密汗珠,却神情专注,每一个动作都沉稳而有力,仿佛在这简单的劳作里,领悟着生活的真谛与修行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周边,游客们也被这和谐美好的场景吸引。有人举起相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有人静静伫立,沉醉于眼前充满诗意的画面。没有高声的喧哗,唯有镰刀割稻的沙沙声、偶尔的交谈声,还有那随风飘散的稻香,弥漫在空气中。</p><p class="ql-block">在这片稻田里,僧人们用双手诠释着“农禅并重”的传统,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智慧与佛门精神。梧桐疏雨将这一切收录,每一帧画面都传递出远离尘世喧嚣的平和与力量,也让屏幕外的我们,感受到那份来自国清寺的独特温暖与感动 。</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内的鹅字碑,颇具传奇色彩。相传东晋王羲之在天台山灵墟山习书,留下“鹅”字墨宝。清咸丰九年,天台书法家曹抡选于华顶山发现此碑,彼时碑石仅存半块,“鹅”字右半边尚存。</p><p class="ql-block">惋惜之余,曹抡选潜心临摹王羲之碑帖,历时七载,终补全左半边。如今碑上,右半为王羲之真迹,笔力雄健;左半由曹抡选补书,与原迹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左边“寿人曹抡选补书”的落款,更点明这段文化传承的故事。鹅字碑不仅是书法珍品,更承载着古人对文脉传承的执着坚守,吸引无数书法爱好者与游客慕名瞻仰。</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放生池畔的清心亭旁,矗立着董其昌所题的“鱼乐国”碑。这位晚明书画巨匠晚年笃信佛教,与高僧往来密切,对佛理颇有钻研。</p><p class="ql-block">作为天台宗祖庭,国清寺深厚的佛教底蕴与清幽景致吸引董其昌到访。当他漫步放生池边,见鱼儿自在游弋,与周遭宁静相融,这景象暗合佛教“自在”“解脱”教义,遂欣然挥毫。碑上三字以行书镌刻,笔势流畅、结体疏朗,尽显其独特书风,亦饱含对佛教与生命的感悟。</p><p class="ql-block">“鱼乐国”碑不仅是书法珍品,更升华了放生池的文化内涵。放生池象征佛教慈悲护生,鱼儿畅游正是“众生平等”的生动写照。此碑成为宗教文化与艺术交融的典范,承载着后世感悟佛理、欣赏书法的双重价值,在国清寺文化脉络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智者大师手迹“说妙法藏” 在国清寺内 ,具体位置是从观音殿通往智者大师院的三层石阶转角处 ,边上石块垒堆墙体中的石碑上 。</p> <p class="ql-block">妙法堂是国清寺西轴线上建筑 ,是天台宗讲经说法之处。因天台宗经典为《妙法莲华经》 ,所以得名“妙法堂” 。</p><p class="ql-block">堂中设有法师讲经台 ,台壁正中挂智者大师画像 ,上方悬有匾额“台宗讲席” ,为1936年蒋中正(蒋介石 )题写。有一种说法是,当年蒋介石回溪口做五十大寿 ,其侍妾姚冶诚专程到国清寺做了7天佛事 ,办千僧斋为蒋祝寿 ,“台宗讲席”匾额是蒋介石为此题写 。</p><p class="ql-block">妙法堂后壁供奉西方三圣 ,上悬“即是灵山”四字 ,彰显天台山及智者大师地位 。其上层是藏经阁 ,藏有历代经文典籍孤本及佛像 ,如清雍正年间钦赐的《龙藏》等珍贵经典 。</p> <p class="ql-block">4月12日清晨,于乡途民宿二楼阳台远眺。千年隋塔矗立,古朴而庄重;青绿的田野,如大地铺开的碧毡;灰色的农家建筑错落其间,满是烟火气。细雨如丝,轻轻洒落,似给这方天地蒙上一层薄纱。鸟儿婉转啼鸣,声声入耳。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皆令人心旷神怡,沉醉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