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无聊是生命的本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父好,每天重复着上班下班,回到家里做饭吃饭,刷手机,生活好单调,好无聊,好没意思。尤其学习禅宗之后,又知道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更对生活中的一切提不起兴趣,做与不做,都了不可得。自己越来越陷入消沉中。师父,该如何改变自己的现状,不让自己陷入消极无聊的情绪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越是感觉无聊无趣,越是接近实相。所有那些活得很有意思,很充实的人,都还活在梦里。梦醒了,同样会面临无聊和无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是无聊和无趣让你感觉消极无意义的,而是你没有真正接受无聊和无趣,没有安住在虚无中而产生的妄想让你觉得无意义的。你内心深处还在寻求乐趣,你潜意识中并不没有接纳一切的空虚和寂静。也就是说,你并没有真正明白F法实相中的寂寞和无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内心一直在寻找寄托,是这个无法真正休息下来的寻找本身让你感受到一切的虚无。虚无本身是无虚无感的。空寂本身是没有空寂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趣本身是没有有趣和无趣的。都是我们的一念妄想和分别,是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和习气在抓取一个虚无的东西,是这念妄想创造了虚无感和无聊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领悟诸法实相,超心意识,不住于任何感觉和情绪里。虽有情绪及各种消极的感受,但是心无所住,不被它所骗,那是唯一能超脱虚无感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通过做什么或感受什么而脱离无聊感,如同渴了喝盐水去解渴,是不可能的。越寻觅,越空虚。越住着,越无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修行和解脱并不是知道一切如幻,了不可得,认个空的道理就行了,而是要长时间地训练,让自己真正能默契空寂。每天抽出时间发呆,静坐,行禅,带着觉知做简单的事,把心歇下来,去实实在在面对寂寞,面对空无,面对无趣,让心安住在每一个当下,而不是被妄想所骗,总是想做些什么,抓取个什么来逃避空虚与寂寞。越是逃避,越会空虚,越是抗拒,越是烦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大多数修行人都止步于此,只是学了一堆F法的道理,不知道实修和练习,更不知道转所依识才能真正解脱。全都迷在学习道理,讲说道理的误区里,不愿意真正去做息虑忘缘的功课。因为所有助道的功课都是顺于寂寞,顺于无聊,顺于无趣的,而逆于生死,逆于享乐,逆于无明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修行,了解实相,见地清晰,方法明确,日复一日地训练息虑忘缘与牧牛的功夫,经年累月,耐得住寂寞与枯燥,解脱与安住的功夫自然而成。此须励志,勤加苦练,不在言说思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只此实修一事。唯有意志坚定、大智慧者,能于此事,久久坚持,勤行不废,终生不退。而大多数人,因耐不住寂寞,皆望崖而退,各逐有为知见梦幻泡影去了。所以学道者无量无边,得道者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每天的生活中,在每一个对境里,在每一时每一处,都要善护念,都不要相信自己的妄念,都不去认同妄念和情绪,而是心无所住,任运而行,不住调伏心,亦不住不调伏心。久久训练,方得安于寂静,享受于寂寞,不再分别无趣和无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趣、无聊、空虚,仅仅是一个妄想。允许有这样的妄想出现,不要抗拒这样的妄想,亦不沉迷于这样的妄想。接纳空虚,拥抱无聊,爱上无趣,成为空虚寂寞本身,就再也找不到空虚和寂寞。此须心行,不在言说。各自努力,无人替代。</p><p class="ql-block">学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