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过不如手过(小论文)——学习古人“抄录”的智慧有好处(写给老师和小学生们)

贾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人常抄书,在抄书中识文断字,在抄书中领悟其精髓。《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幼时便酷爱读书。然而,由于家境贫困,他无法购买书籍,只能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阅,并亲自抄录。他严格计算着日期,按时归还书籍。即便在酷寒的天气里,砚池中的水结成了坚冰,手指冻得无法屈伸,他依然坚持不懈地抄书。抄完后,他总是迅速归还,不敢有丝毫懈怠。正因如此,许多人都愿意将书借给他,使他能够博览群书,最终成就非凡。可见,“抄录”的智慧在古人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抄录不再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抄录”不失为学习语文的一种良好习惯。它在巩固语文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提升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人还曾言:“眼过十遍不如手抄一遍”。今天我在评判学生的试卷中发现,学生在默写古诗词和优秀文章片段时,常常出现错误,甚至很严重;而在作文方面,得分也普遍较低。究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平时缺少必要的抄录练习。学生仅仅满足于读书和背诵,没有养成勤抄勤录的习惯。一旦遇到需要书写的题目,便会出现错别字连篇、作文材料匮乏的问题。这些看似是现代学生的学习问题,实际上与古人所强调的“抄录”习惯息息相关,本质仍是老问题的延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么,我们今天的学生应该抄录些什么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生字生词:在学习新课时,应对生字生词多加抄写,在抄写中纠正读音、辨别字形,做到手到心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规定背诵的课文:在背诵的基础上,进行默写,确保字字准确,标点无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3.古诗词: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先默写一遍,确保没有错别字;再笔译一遍,力求对诗词的完全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4.课外精彩短文或语段:在品读经典的基础上,进行笔录,以拓宽写作视野,丰富写作素材。需要注意的是,每周课外抄录量不宜过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上四个方面的抄录要求,家长和教师应共同监督,并以“字要规规矩矩地写”为标准,对学生的抄录作业进行评判。通过抄录,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贾亮,男,60岁,中共党员,大专毕业,包头市土右旗明沙淖中心校语文教师,副高级教师,土右旗教学能手;喜欢写作,多年悉心创作,笔耕不辍,文学作品在《教师报》、《鹿鸣》、《实践·党的教育》、《包头日报·花雨》、《包头晚报·文艺副刊》、《内蒙古小作家》、《敕勒川时讯》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300多篇。现在共创作了600多篇教学论文,1300多篇文学作品等,新闻稿件1000多篇。其中论文发表、获奖的有80多篇。在学校创建了“星星文学社团”,常年义务组织学生写作、投稿,学生的作品在《内蒙古小作家》、《北方少年报》、《未来作家》、《天下语文》、《全国优秀作文选》和“网络平台”等上发表的有上千篇。现在是包头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