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中国 ·记录中国 》系列 :华东·“齐鲁大地”·山东省(九)

行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曲阜·三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4.19</p> <p class="ql-block">孔庙</p><p class="ql-block">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奉为正统思想,并曾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国家。为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儒学的推重,历史上曾有12位皇帝亲临曲阜致祭,并将孔门弟子和历代儒学大师172人配祀孔庙。</p> <p class="ql-block">  孔庙始建于春秋,历经两千多年历朝各代近百次增修扩建,至明清时形成现在的规模。孔庙南北长约1300多米,东西宽150多米,占地140000平方米,三路布局,九进院落,贯穿于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排列。庙内存有汉以来历代石刻1000余块,尤以汉魏六朝碑刻、汉画像石和明清雕龙石柱驰名中外,是研究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孔庙面积之大,时间之久,气魄之雄伟,保存之完好,被中国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之奇迹,不仅是儒家文化载体,更是一座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化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 孔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A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弘治碑</p><p class="ql-block"> 立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此碑原有碑亭,后因失修倒塌。碑文为正楷书写。</p> <p class="ql-block">成化碑</p><p class="ql-block"> 明成化四年(1468年)立,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是曲阜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p> <p class="ql-block">同文门</p> <p class="ql-block">洪武碑亭</p> <p class="ql-block">永乐碑亭</p><p class="ql-block"> 立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p> <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p> <p class="ql-block">先师手植桧</p><p class="ql-block"> 先师手植桧是位于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围护的桧树,树东石碑由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古桧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在过去,它是孔子学说精神不朽的象征,其长势繁茂与否预示着孔家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与衰败,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浴火重生的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杏坛</p><p class="ql-block"> 杏坛是孔子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金代在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重修,明穆宗隆庆三年重建,是一座朱红色柱子的高大亭阁,阁内有坛,坛前有四棵杏树,谓为杏坛,牌匾为乾隆皇帝御题。</p><p class="ql-block"> 孔子大约在三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观点,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这一风气的转变,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孔子周游列国,一方面开展与鲁国周边国家交往交流,另一方面传播儒家文化思想。可以说,孔子既是理论家,也是实践者,不仅提出了“大一统”理念,创立了儒学文化,而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游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和借鉴</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东西宽45.78米,南北深24.89米,高24.8米,重檐九脊,周绕回廊,雕梁画栋,宏伟壮观。正面“大成殿”牌匾为清代雍正皇帝手书。大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殿内悬挂清代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等十余方牌匾。</p><p class="ql-block"> 《孟子》日:“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精华,体系完备,有始有终。唐代时大成殿又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1104年)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年(1724年)遭雷火,雍正皇帝遣官重修,这次重修皇帝特许“晶莹黄瓦,准制度于宸居”,完全按照王制皇宫的标准修建,并给孔子配置了西周时期的天子服饰,以表达对孔子的最高崇敬之意。大成殿是孔子崇高历史地位的象征,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包容并蓄,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在维护文明的多样性,践行着文化的交流互鉴。同时也体现着文化的延续与道统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也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寝殿</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是祭祀孔子夫人开官氏的殿堂。内设神龛及官氏牌位。</p> <p class="ql-block">圣迹殿</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存放孔子“圣迹之图”石刻而建,并因此而得名。殿内存有描述孔子一生主要活动的120幅石刻图画和晋、唐著名画家顾恺之、吴道子等所绘的孔子画像石刻等。</p> <p class="ql-block">孔府</p> <p class="ql-block">重光门</p><p class="ql-block"> 孔府仪门,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建。因额悬明世宗朱厚逸御赐恩赐重光”而得名,习称仪门或塞门。</p> <p class="ql-block">大堂</p><p class="ql-block"> 大堂是衍圣公迎接圣旨,处理重大公务之处,上悬清顺治帝御赐管理孔氏便捷出行族人匾额,中设暖阁和公案,两旁设卤簿仪仗。</p> <p class="ql-block">五柏抱槐</p><p class="ql-block"> “五君子柏”近四百年树龄,一树五干,中间生长一枝槐树,五枝柏树围绕在周围,因此称作“五柏抱槐”。曾有诗赞曰:“五千同枝叶,凌凌可耐冬。”“五柏抱槐”非同种但同根,有大爱无疆、博爱包容之势。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孔氏族人的精心呵护,被赋予了同甘风雨、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内涵,成为孔氏家族千百年来同舟共济、互爱互助的生活象征。“五柏抱槐”呈现出“槐茂柏悦”态势。虽然柏树和槐树是不同种类,下面的根却长在了一起,寓意着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一元性,中华文明是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体现了同根同源、和合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 <p class="ql-block">孔林</p><p class="ql-block">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受到人们的尊崇,被誉为“圣人”,死后葬于此,孔氏族人尊为“始祖”。</p> <p class="ql-block">至圣林门</p><p class="ql-block"> 孔林第二道门,始建于元代,弘治七年(1494年)重建,后多次重修、改建。此门是在鲁国故城北门“龙门”的基址上建立,两侧林墙为鲁国北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墓门</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清代重建。古代大凡地位显赫之人的墓葬,均有严格的葬制。此门凸显了孔子墓的神圣,表达了对孔子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子贡手植楷</p><p class="ql-block"> 传为孔子弟子子贡亲植。楷树,即“黄连树”。此树于康熙年间被雷击焚毁,仅存树干。康熙年间立碑建亭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p><p class="ql-block"> 孔子墓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夫人官氏的合葬墓。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在鲁国去世后葬于鲁城北泗上。据《阙里文献考》记载,当时孔子的墓,“莹不过百亩,封不过三拢,祠、宇不过三间”,后经历代修建,才达到现存规模。墓前石碑两通,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明代书法家黄养正书写,后碑篆书“宣圣王墓”</p><p class="ql-block"> 孔子墓现场教学点主要阐述儒家的人生哲理儒家认为,人不可能长生不死,但是可以不朽,正如《左传》里所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通过对孔子一生“立德、立功、立言”的概括”让世人看到了不朽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孔鲤墓</p><p class="ql-block"> 孔鲤(前532年一前482年),字伯鱼,孔子之子。孔鲤一生守家奉母,亲聆其父在庭诗礼之训,先孔子而亡。孔氏族人尊为“二世祖”。</p> <p class="ql-block">孔伋墓</p><p class="ql-block"> 孔伋(前483年一前402年),字子思,孔子嫡孙,战国初期著名哲学家,儒家学派重要传承者。“亚圣”孟子,深受其理论学说的影响,形成了思孟学派。孔氏族人尊孔伋为“三世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颜庙前马路的斜对面,有一座石牌坊,匾额为“陋巷”二字。始建于明代,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颜庙</p><p class="ql-block"> “颜庙”又称“复圣庙”,是祭祀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子的地方。颜子,姓颜,颜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481年,享年41岁。颜庙分为三路布局、五进院落,有元、明、清建筑24座,159间。金、元、明、清碑刻53通。颜庙南宽北窄,南北长为247.3米,东西宽南端为101.5米,北端为84.5米,占地面积为22890平方米。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作为“三孔世界遗产扩展项目”列入国家世界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复圣门</p><p class="ql-block"> 门前立有复圣庙石牌坊。颜回因品德高尚,受到历代君王的褒赞,曾获“先师、太子少师、亚圣、兖公”等尊号。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复圣”,所以颜庙又称复圣庙,复圣门也因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复圣门</p><p class="ql-block"> 门前立有复圣庙石牌坊。颜回因品德高尚,受到历代君王的褒赞,曾获“先师、太子少师、亚圣、兖公”等尊号。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复圣”,所以颜庙又称复圣庙,复圣门也因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陋巷井</p><p class="ql-block"> 陋巷故址原有古水井,传为颜子当年所饮用,故有“颜子井”之称。宋熙宁年间,“胶西太守孔君宗翰始得其地,浚治其井,作亭于其上,命之曰:‘颜乐’”;元元贞年间,衍圣公孔治命颜氏家族复建。</p><p class="ql-block"> 古陋巷,随着历史的变迁其他踪迹早已荡然无存,唯有故井依旧,成为此地历史永恒的记忆坐标。</p> <p class="ql-block">归仁门</p><p class="ql-block"> 元始建时为颜庙大门,现为二门,明正德二年(1507年)重建竣工,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此门及两侧掖门,是据《论语》:“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命名。二门内有两座碑亭,分别为:正德碑亭和正统碑亭。</p> <p class="ql-block">复圣殿</p><p class="ql-block"> 供奉颜子塑像。始建于元代,明正德重建,殿高17.48米,阔31.22米,深17.01米,周围回廊擎檐,均用石柱。前廊中四柱浮雕云龙,旁四柱减地平龙凤花卉,为明代遗物,殿内悬“粹然体圣”为清高宗乾隆御题。</p> <p class="ql-block">  复圣殿前有“加封兖国复圣公制词碑”,为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立,这也是复圣之称的最初来历。复圣殿内供奉颜回塑像,头戴冕旒,为帝王装扮。复圣殿后为寝殿,是奉祀颜子夫人戴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