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铁道兵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序言</b></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激荡洪流中,程潜与陈明仁两位湖南籍将领以非凡的政治魄力与军事智慧,书写了从革命先驱到和平使者的传奇人生。他们的选择不仅改变了湖南的命运,更深刻影响了中国解放战争的进程与新生政权的巩固。从北伐战场到抗日烽火,从国民党阵营的倒戈到新中国的建设,两人以多重身份见证并推动了历史的转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革命烽火中的家国担当 </b></p> <p class="ql-block">程潜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与护法运动,成为民主革命的先锋。北伐战争中,他率第六军攻克南京,展现卓越军事才能;抗日战争期间,作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指挥豫北会战等战役,成为抵御外侮的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陈明仁则以黄埔一期生的身份崭露头角,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九江会战中率预备第二师血战日军精锐,滇西反攻时指挥第七十一军强渡怒江,被史迪威赞为“中国最能打的将领之一”。 </p> <p class="ql-block">两人虽身处国民党阵营,但其抗日功绩与爱国底色,为日后政治觉醒埋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湖南和平解放的关键抉择 </b></p> <p class="ql-block">1949年,面对国民党政权倾颓之势,程潜与陈明仁以“保境安民”为共识,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起义博弈。程潜时任湖南省主席,借白崇禧“华中剿总”与蒋介石的矛盾,以“征兵征粮”之名拖延桂系军事部署;陈明仁则凭借第一兵团司令身份,表面执行“坚壁清野”指令,暗地联络中共地下党程星龄、余志宏等人。 </p> <p class="ql-block">历史性转折:1949年8月4日,两人领衔37名军政要员通电起义,毛泽东复电称“极为佩慰”。此举使长沙成为全国首个和平解放的省会,保护了千年古城与数百万民众,更瓦解了白崇禧的湘赣防线。起义部队3.6万人改编为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陈明仁续任司令员,成为解放战争后期华南战场的重要力量。此举引发云南卢汉、新疆陶峙岳等将领效仿,加速国民党政权崩溃。蒋介石曾哀叹:“黄埔精神,竟毁于子良(陈明仁)之手!”</p> <p class="ql-block">程潜、陈明仁起义通电原文</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长沙城</p> <p class="ql-block">陶铸向改编为解放军的陈明仁部队授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中共统战策略的生动实践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对程、陈的礼遇,彰显了“政治包容”与“化敌为友”的智慧: </p> <p class="ql-block">番号特例:陈明仁部队暂用“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称谓,成为解放战争史上唯一获准保留原党籍番号的起义部队,极大安抚了官兵情绪。</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个写有“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的胸标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短暂存在了77天。</p> <p class="ql-block">职位安排:程潜受邀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并在1954年出任湖南省省长;陈明仁不仅保留兵团司令职务,1955年更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起义将领中军衔最高者。 </p> <p class="ql-block">程潜政协委员和毛主席合影</p> <p class="ql-block">陈明仁是唯一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起义将领</p> <p class="ql-block">程潜被授予国防委员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政治象征:程潜出席开国大典时位列主席台,毛泽东亲自为其划船游湖;毛主席和陈明仁在天坛合影;这些举动向海内外传递了中共团结旧军政人员的诚意,为后续起义人员了树立标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亲自划船与程潜共游中南海</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天坛和陈明仁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新中国建设的转型典范</b></p><p class="ql-block">起义后的程潜与陈明仁,以“爱国不分先后”的姿态投身国家重建。</p> <p class="ql-block">程潜治湘:主政湖南期间,他推动土地改革、恢复工业生产,以“湘人治湘”的威望稳定社会秩序。1963年,他以81岁高龄仍坚持赴洞庭湖区视察防汛,践行“鞠躬尽瘁”的承诺。 </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长程潜陪同毛主席考察湖南农村</p> <p class="ql-block">陈明仁戍边:其部改编的第五十五军驻防湛江,构筑南海防线。1952年他率部垦荒3万亩,实现“屯垦戍边”的战略目标,毛泽东称赞:“陈明仁不仅仗打得好,生产也不含糊。” </p> <p class="ql-block">陈明仁出任55军首任军长</p> <p class="ql-block">两人从旧军人到人民公仆的蜕变,为400余万国民党起义官兵提供了政治转型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青史留名:人民记忆的永恒镌刻 </b></p><p class="ql-block">历史从不辜负真正为国为民的奉献者。程潜与陈明仁逝世后,其历史功绩通过实体纪念设施得到永久性保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p> <p class="ql-block">1、程潜公馆:和平解放的活态见证</p><p class="ql-block">位于长沙市白果园巷的程潜公馆,作为湖南和平解放的决策地,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长沙和平解放历史陈列》完整展示起义电文手稿,成为镇馆之宝。 </p><p class="ql-block">程潜之女程瑜晚年将父亲珍藏的政协第一届代表证等200余件遗物捐赠公馆,实现了“父亲的遗产属于全体湖南人民”的遗愿</p> <p class="ql-block">2、陈明仁故居:从国军将领到人民功臣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湖南醴陵南桥镇的陈明仁故居,完整保留其少年读书的厢房与抗日时期使用的军事沙盘。2019年修缮开放后,特设“四平战役与长沙起义对比展”,通过影像资料揭示其从“蒋介石授勋将领”到“人民功臣”的思想转变。 </p> <p class="ql-block">3、陈明仁墓:叶落归根,魂归故里</p><p class="ql-block">在长沙岳麓山,陈明仁墓与蔡锷、黄兴等辛亥元勋比邻而居。墓碑上“爱国将领”四字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特批镌刻,成为唯一获准安葬于此的共和国开国上将,印证了“历史终将给予公正评价”的深刻寓意。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结语:历史转折处的人性光辉 </b></p><p class="ql-block">程潜与陈明仁的人生轨迹,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精英在时代巨变的精神觉醒。他们的选择,既是个人对“民心向背”的清醒认知,更是历史对“顺势者昌”的必然选择。从护国护法的革命理想,到顺应和平解放的政治智慧;从国民党阵营的“叛逆者”,到新中国建设的参与者,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何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p><p class="ql-block">今日回望,两人在长沙起义中展现的勇气与远见,仍闪耀着超越时代的人性光辉——这不仅是军事博弈的胜利,更是人心向背的胜利。正如程潜晚年所言:“我这一生最庆幸之事,就是在历史转折处选择了站在人民一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