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美食——“黏窝子”

刘高潮

<p class="ql-block">  《难忘那道美食》是我描写西府宝鸡民间吃食“黏窝子”的纪实散文,发表在《渭南日报》2025年4月18日7版,现分享给大家,了解地域吃食,有利于健康养生。</p> <p class="ql-block">难忘那道美食——西府“黏窝子”</p><p class="ql-block"> , ·刘高潮·</p><p class="ql-block"> 春季万物生发,正是人们返璞归真养生尝鲜的大好时光,这使我想到了关中西府民间美食“黏窝子”。</p> <p class="ql-block">  “黏窝子”是宝鸡一带的民间美食。据说,“黏窝子”陕西方言应读作“ran窝子”,粘连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找不到“ran”字,只好用意义相同的“黏nian”字来替代。十年前一次暑假出差宝鸡,办完事眼看赶不上饭点了,在宝鸡工作的李兄干脆带我到他家吃饭。他说臊子面吃多了不新鲜,就请我吃西府有名的“黏窝子”!我问啥“黏窝子”?他就解释了许多,最后干脆一句话形象称谓:面条黏连,连成一坨像鸟窝!</p> <p class="ql-block">  进入他家。李兄烧开水,给我沏上茶后,热水发木耳、泡黄花、烫粉条。接着舀了碗老家送来的上等麦面粉,倒进小盆里,再接多半碗清水,撒少许食盐、碱面搅匀化开。等面水完全交融后,揉搓成面球状,用篦子遮盖住饧发。他给我续了茶水后,便开始摊鸡蛋饼,切肉丁、豆腐、蘑菇、水萝卜,青葱、香菜切末……一切准备停当,就等他爱人下班回来做饭。他说爱人切的面条细匀如线,做的臊子酸、辣、香,味道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  女主人回来麻利地煎油,炸醋,泼辣面,三下五除二,就把各类蔬菜、食材炒烩到了锅里,让臊子慢慢煎煮着。她又腾出手,将面屉子反复揉搓,三抻四擀,卷到擀面杖上,然后用切面刀在面卷上竖着拉刀剺。只见面条随刀刃翻滚,一条条均匀顺溜地码在了案板上。这时臊子也熟了,正好舀出锅,添水烧开煮面条,三两煎后捞到了碗里。</p> <p class="ql-block">  看到端上来的面,我心里直犯嘀咕:“这不还是歧山臊子面嘛!”李兄喊“错也!”他给每人一碗干面条、一碟臊子,把辣子盒、酱醋壶往桌子上一放,让根据个人口味自己调,叮咛别把臊子倒进面条里乱拌。我急忙问:“哪咋吃?”他说一口面条一口臊子就着吃,随手做完示范后又劝我说:“你试试,别有风味!”我说,那热面条互相粘在一起,不就坨了么?他说要吃的就是喎黏热劲儿,要不咋叫“黏窝子”。我挑起一筷子面条刚送到嘴边,一股醇厚的热麦面香扑进鼻子,再挟一筷子肉臊子送进口里,油筋酸辣香气盈喉,面味菜味鲜香分明,让人无以言表!吃毕再喝一小碗甜面汤,胃缝隙一灌,滋润舒坦然咧!</p> <p class="ql-block">  西府“黏窝子”,其实就是歧山臊子面的另一种干吃法,凸显了麦子面自身的醇香味儿。在食物已经丰盛的今天,吃“黏窝子”同样符合现代人的养生理念,经济实惠,健康营养。</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博物馆特邀研究员,对非遗民俗文化研究颇深,18篇论文获奖;2012年获评渭南市首届文化名人;2019年获“国家文化建设奖”;2021年获市非遗保护贡献奖;2024年被澳门皮影协会授予“世界皮影明星”。</p><p class="ql-block"> 2052.04.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