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引言</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寻根溯源,是对家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探寻。闽清三溪陈氏宗祠与熹公陵承载着深厚的陈氏家族文化与历史记忆。本次参访旨在深入了解陈氏家族的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阅与交流访谈,挖掘其中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为陈氏家族文化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同时也期望能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p> <p class="ql-block"><b>二、闽清三溪陈氏宗祠</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地理位置与环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闽清三溪陈氏宗祠坐落于福州市闽清县三溪乡龙溪路与202省道交汇处附近西北 ,其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地域开阔,风景秀丽。自古就传颂有“四都三港口,金龙撵不走”“三溪汇一溪,代代穿靴鞋”之说。周边溪流潺潺,农田环绕,展现出典型的乡村田园风光,仿佛在诉说着陈氏家族在此地世代繁衍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二)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华卿公第十三世裔孙惠子选择本埠之叶蓝溪、磨坊溪、下院溪三港交汇口北岸建造龙溪陈氏宗祠。原祠为土木结构,解放初期,三溪乡公所,三溪供销社、村粮食加工厂等,曾先后设立于此。由于年久失修及时势变化,1973年被拆除改建为“三溪人民剧场”。而后,三溪村部、村幼儿园也相继搬入,这里成为三溪人民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改革开放后,随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寻根问祖活动的频繁开展,以及入闽始祖千郎公祖坟亦在本埠境内,新建龙溪陈氏宗祠成为海内外陈氏宗亲的共同心声。在华侨仁源、其祥和港商世萍等宗亲的倡导下,于1995年初成立了建祠筹委会,同年4月26日正式动工,不足一年时间,全祠就封顶落成。新祠与剧场(原祠址)同向并排,间隔6米 。</p> <p class="ql-block">(三)建筑风格与布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达838平方米,投资78万多元 。结构完美,翘脊火墙,琉璃朱瓦、斗拱垂帘、花门朱漆、不锈钢拦杆、耐磨砖地面、防雨式天蓬,内有楼上厅回楼室、厨房、厕所等,配套完整,设备齐全,既有现代建筑风格,又有古香古色之幽雅情调 。宗祠正门上方,嵌镶着福建省书协主席陈奋武书写的“龙溪陈氏宗祠”石刻横匾,门前两边一对巨型石狮,威风凛凛。走进宗祠,大厅正上方横挂着“华卿公纪念堂”匾额,中央竖立着“颍川陈氏龙溪一世祖华卿公德配林夫人神位” 。祠内悬挂着24幅楹联,28块牌匾,幅幅乌漆金字,块块耀眼夺目,如联云:(正门)“龙腾北斗书香贵,溪贯南天绍世长”;(正厅中柱)“平胡乱辅明佐太祖立武功奉红牌拨军兹土,定根基创业传子孙顺天时得地利拓衍龙溪” 。回廊壁上绘有由画家吴祖略画的“群仙聚会”“周穆王与八骏马”,山水秀丽,人物逼真传神;屋脊上还塑有双龙戏珠之壮丽景观,展现了设计者的无穷智慧和建设者们的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四)文化内涵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家族文化传承:陈氏宗祠是陈氏家族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每年的重要节日和纪念日,陈氏宗亲都会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缅怀先辈,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通过这些仪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历史研究价值:宗祠的建筑、楹联、牌匾等,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为研究陈氏家族的迁徙、发展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例如,祠内的牌匾记录了陈氏家族历代的名人功绩,对于了解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和贡献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文化交流平台: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陈氏宗祠成为了连接海峡两岸陈氏宗亲的桥梁。每年金秋时节,港澳台及海外各地陈氏宗亲都会络绎不绝地返乡祭祖,归国观光。这种宗亲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促进了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架桥铺路,作出了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b>三、熹公陵</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地理位置与环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熹公陵坐落于闽清县三溪乡崇福寺后山,此地峰峦环抱,松柏苍翠。陵园背倚青山如屏,前眺沃野平畴,三条溪流蜿蜒交汇于视野尽头,与陈氏宗祠遥相呼应,形成“山水同脉,祠陵相望”的格局。据《陈氏宗谱》记载,此地乃熹公生前亲自堪舆选定的安息之所,山势若灵龟伏地,暗合“龟寿延年,福泽绵长”的吉兆,尽显千年望族对风水形胜的考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历史背景与人物事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熹公讳陈熹,生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正月初七,出身河南颍川陈氏望族,承祖荫获封晋国公。时值唐末乱世,黄巢起义席卷中原,为避战火,熹公携藻、夔、坎、敬四子,率族众自光州固始南下入闽,追随闽王王审知开疆拓土。初居福州大义,后与三子千郎公(名坎)、孙陈柄三代人,历经十余年辗转,最终择定闽清小溪源(今三溪乡)开基立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熹公不仅以卓越的政治智慧辅佐闽王治理疆土,更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礼乐文化引入闽地。在任工部左司员外郎期间,他主持兴修水利、开垦梯田,使闽清山区成为膏腴之地;晚年隐居乡里,创办私塾,教化乡邻,奠定了陈氏家族“耕读传家”的百年家风。其四个儿子各展所长,形成江南陈、南阳陈、千郎陈、守敬陈四大支脉,后裔遍布福建九地市及江西、浙江、台湾等地,至今已繁衍四十余代,成为东南沿海陈氏望族的重要源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陵寝现状与修缮工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熹公陵为夫妻合葬墓,坐辛向乙,原墓规制宏大,神道两侧立有石翁仲、石马等石刻。历经千年风雨,部分建筑虽有损毁,但主体结构仍保留唐代墓葬风格。2024年(甲辰年)农历七月三十祭祀日,来自四省八市的藻、夔、坎、敬四脉裔孙代表齐聚陵园,共议修缮大计。经宗亲们踊跃捐资,筹集善款逾八十万元,启动了陵园墓道修缮工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次修缮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聘请古建专家团队设计方案,对墓冢进行加固修复,重铺青石墓道,增设文化碑林,镌刻陈氏家训、熹公生平事迹。工程特别保留了墓前明代古碑,其上“晋公陈熹之墓”篆文清晰可辨,成为研究唐末五代移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宗族文化的精神丰碑:熹公陵作为东南陈氏的祖茔圣地,承载着“一公同俎豆,四脉共繁荣”的家族记忆。每年祭祀大典,千余宗亲身着传统服饰,行三献礼、诵祭文,仪式庄重肃穆,成为维系海内外陈氏宗亲血脉亲情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历史研究的活态样本:陵寝建筑风格、出土文物以及宗谱记载,完整呈现了唐末中原士族南迁的历史脉络。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将其列为地方史研究基地,近年来已发表多篇关于移民文化、宗族制度的学术论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家风传承的教育课堂:修缮后的陵园增设家风长廊,将陈氏“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祖训以图文形式展示。当地中小学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使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现代课堂,真正实现“修一座墓道,传千年家风”的文化使命。</p> <p class="ql-block"><b>四、参访感悟与文化传承展望</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修缮一新的熹公陵前,望着碑刻上“积善成德”的祖训,深刻体会到宗族文化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此次修缮工程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更是对“感恩立德”精神的当代诠释。当数百宗亲自发捐款,当古稀老人冒雨参与规划讨论,这些场景生动展现了家族文化在新时代的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全球化与城市化浪潮中,陈氏宗祠与熹公陵的存在更显珍贵。它们犹如文化坐标,让漂泊的游子找到心灵归处;又如精神灯塔,指引后人践行“修身齐家”的传统美德。未来,建议建立数字化宗祠平台,运用VR技术还原祭祀场景;开设家风研学课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方能让千年家族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永续,真正实现“宗族兴则家道昌,家族盛则国族强”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闽清三溪陈氏宗祠与熹公陵参访溯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寻根溯源至闽清,三溪祠陵岁月凝。</p><p class="ql-block">陈氏宗祠昭祖德,熹公陵墓忆贤能。</p><p class="ql-block">源流千载家声远,谱牒遗香世泽兴。</p><p class="ql-block">后裔追思情切切,传承一脉颂先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