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滇西的脉络一路向北(二)腾冲,极边第一城

巧克力

<p class="ql-block">腾冲,仅就这个名字就有一层神秘的色彩,令人神往。腾冲是我国云南西部边陲小城,地处横断山脉南端,很久以来,就听人传颂她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理、地貌。天下“地热之乡”,徐霞客笔下的“极边第一城”,中国最有骨气的英雄城市。一句话,那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银杏村景区</b></p><p class="ql-block">腾冲给我们的第一个惊喜是深秋的那片金黄。</p><p class="ql-block">前一晚从瑞丽赶到腾冲时,天色己很晚,次日多休息了一会儿。用过早餐,便集体出发,去我们心心念念的银杏村。仅距离市区40公里左右的行程,到了景区大门的停车场换乘景观车10多分钟便到了银杏村口,一头扎进了火焰般童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银杏村集木成林的景区有4个村寨,我们游览的是江云村。</p><p class="ql-block">走进村口,温馨的烟火气和商业气息迎面扑来,满目的深黄、浅黄和褪色的绿,与黑色的大地、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交相辉映,如同上帝打翻的调色板,把世界装扮的如此璀璨。</p> <p class="ql-block">进村的石板路上碎金般的银杏叶随处飘落,游客们悠然走进这金色的世界,去品味不一样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农家庭院屋顶上,地上滿是金黄,或黄的发红,院内银杏树残留的树叶黄得近乎娇艳,这门前屋后,院内院外都是银杏树,不仅优雅且挺拔,它们用色彩装饰了庭院,美化了街景。</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千年以上的古银杏树己不罕见,虽然浑身纹理斑驳,容态沧桑,但仍粗壮挺拔,枝繁叶茂,蜿蜒舒展的枝干更显苍劲而优美,那高傲华贵的气度大有王者之风范。</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银杏村的小街小巷,看到的不仅仅是房前屋后的银杏树,更多的是有生活的乐趣,忙碌的身影,丰收的年景,平日里的一日三餐,农耕文明的脉络深深植根于这块古老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走出村子,是一片银杏林。银杏林里金枝摇曳,游客们在欢声笑语中摆拍留影,深秋的这一片金黄真令人陶醉,直到离开时仍意犹未尽,恋恋不舍。</p> <p class="ql-block"><b>热海大滚锅</b></p><p class="ql-block">腾冲有别名叫“地热之乡”,那是因为它独特的地质自然景观。腾冲是我国四大火山群之一,有99座火山,88处温泉,火山和地热共存,孕育了天地间奇葩的热海大滚锅。这传说中的大滚锅就在这群山环绕之间,千万年来神秘地隐匿于秘境之中。</p><p class="ql-block">21号下午2点左右我们来到“热海”景区,经过一座仿古牌楼,一段青石板坡道,再坐景观车。上山的路虽不很陡,但也或高或低,弯弯曲曲,到了核心区下车后沿着蜿蜒的小径继续向上。很快就明显地感觉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硫磺味的雾气,有淡淡的热流在身边荡漾,我忽然想到那牌楼扁上的题字“一泓热海”,真是太形象不过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热海大滚锅流下来的水,还带着温度呢。</p> <p class="ql-block">山峦起伏间,随处可见的泉眼,温泉眼散发着热气,碧树翠竹间的温泉池里体验者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的恩赐。</p> <p class="ql-block">途经这棵造型优雅的大叶榕树,可能是因为地热的作用把它的根系催化的如龙蟠虬结,一种艺术的美,吸引了过往的游客驻足拍照。</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几十级台阶,一口犹如从天而降的大火锅坐落在群山之怀抱,锅内沸腾的水翻滚着,一股股热浪腾空而起,烟雾状的热气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锅里的水平面湛蓝如玉,这就是热海大滚锅,一座天然的锅状泉池,其直径6.12米,水深1.5米,水面温度有97℃,锅底水温可达102℃,它背靠青翠山林,面朝连绵山峦,千万年的守候,千万年的时光轮回,在这片宁静美丽的天地间展示着雄浑与壮美,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我们见证了这天地间的奇葩,留下最美的瞬间,那是我们骄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出于安全考虑和时间关系,没有深入到众泉眼周边去体验,虽有点遗憾,但仅就这一路所见的震撼,直到回到大门牌楼,面对这背面的“水韵情天”还在细细的品味。</p> <p class="ql-block"><b>滇西抗战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1944年5月至1944年9月,中国远征军为了保卫滇缅国际通道的畅通,为了收复腾冲,维护国家主权,奋起反攻,浴血奋战,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滇西抗战。</p><p class="ql-block">为了祭奠在这场反击战中牺牲的将士,1945年7月7日“国殇墓园”落成。</p><p class="ql-block">1986年在原国殇墓园的东侧建起滇西抗战纪念馆,与国殇墓园自然融合,成为一体,由大门、忠烈祠、烈士塚、纪念塔体、展厅组成。从此那段悲壮的历史被深深地定格。</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2号上午,我们集体参观了滇西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墓园。</p> <p class="ql-block">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首先来到的是警钟广场。一座高大的警钟,一对和平向征的和平鸽,还有花坛、雕塑,石刻警钟碑文,那气氛就是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在抗战纪念馆西侧是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上面镌刻有10万多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日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姓名。一行行的看过去,仿佛那姓氏名字间都是血与火的烙印。那悲壮的一幕幕似乎在眼前燃烧。</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西是国殇墓园。国殇墓园落成於1945年7月7日,是为纪念1944年在那场震惊中外的滇西反攻血战中阵亡的9168名中国远征军将士而建,让他们的英魂得以安息。</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将军和陈纳德将军的雕像。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在那特殊时期并肩战斗的国际盟友。</p> <p class="ql-block">走过绿树成荫的甬道,直达忠烈祠。</p><p class="ql-block">忠烈祠是墓园的中心建筑,仿清祠祀,重檐歇山式建筑。门楣上是于右任先生手书“忠烈祠”牌扁,正门额上的“河岳英灵”匾额是蒋介石题写,还有祠前的祭台正中镶嵌的“碧血千秋”石刻是国殇墓园落成时蒋介石电题字,由时任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书写。祠内正面镶嵌有孙中山遗像和遗嘱,两侧墙壁上嵌有9618名阵亡将土题名的碑石,这里悬挂的是国民党的党旗和中华民国的国旗,也是对那段历史的尊重与还原。</p> <p class="ql-block">在忠烈祠正后方的小团坡顶上,一方形柱式纪念塔肃然耸立,塔身镌刻“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刻有“民族英雄”四字。小团坡的三面自上而下排列着牺牲将士的小石碑,以示缅怀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阵亡将士墓,以及定格在石板字里行间的那场惊心动魄的血战,那是永久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走出国殇墓园经过远征军名录墙,便进入纪念馆的展厅。一进大厅,脚下火山石铺就的地面上那一行行醒目的黄色历史年月,宛如一道道沉重的历史伤痕,这是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些抗日战争重要的时间点的每一个数字都凝聚着中华儿女的血泪和奋勇抗争,是一部部悲壮的英雄史诗。迎面的三面墙壁上矩阵形挂滿千余顶钢盔,这每一顶钢盔都承载着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忆。正面墙壁上“铭记历史”四个醒目大字令人发聩。珍爱和平,铭记历史,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展厅分为七个部分: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和祈愿和平。展厅以抗战实物为主,并配以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直观全面地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沿着展陈的脉络,走进历史,在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中,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国人民捍卫国家尊严,贏得民族独立的坚定意志。</p> <p class="ql-block">如今硝烟早己经散去,但历史将被永远铭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警钟长鸣,英烈不朽!</p> <p class="ql-block"><b>和顺古镇</b></p><p class="ql-block">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腾冲和顺古镇是我国云南省著名的侨乡,多少年来,由于她厚重的历史,多元的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人们毎每提及总有几分的神秘感。</p><p class="ql-block">此时我们己离开了滇西抗战征念馆,仅4公里路程,中午11点30分左右到了古镇景区。一堵中国传统的风水墙,墙上“世界腾冲天下和顺”八个大字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和顺古镇了。</p> <p class="ql-block">一座“和顺顺和”牌坊应该是和顺古镇标志性建筑了。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仅和顺两字巧妙地采用了回文修辞手法,构成“和顺顺和”,无论是艺术性还是表述性更富有诗意。</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四面环山,一条小河绕镇而过,河面上两座拱形小桥是小镇的交通枢纽。有文字介绍,这两座桥最早建於明代嘉靖初年,由桥头老爷寸玉率乡民们修建,光绪十年(1884)重修,而我们眼前的新桥建於1921年。因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沿着青石板路踏上拱桥,走到对岸便是古镇了。</p> <p class="ql-block">走进古镇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桥头沿河路边山坡上的和顺图书馆。用腾冲当地火山石铺就的台阶一直通向大门,大门是典型的中式飞檐古建筑,门额的匾额上和顺清朝举人张砺书写的“和顺图书馆”几个大字苍劲有力,透露出一种文化的厚重感。有文字记载,这块匾己被载入《中华名匾》一书。继续向前步入中门,中门是平顶拱形的西式造型建筑,与大门的建筑可谓中西合璧,历史的印迹在这里闪烁着迷人的光影。门额悬挂的胡适题书的馆名更为图书馆平添了几分人文雅士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穿过中门,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建筑,这里是图书馆藏室,也叫藏珍楼,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乡村图书馆用他丰富的馆藏依然毫不逊色展示着她的魅力和厚重!馆内一则文字介绍也令我对这乡村的图书馆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创建於1928年,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捐资创办,1938年扩建为规模更大的中西合璧式馆屋,1944年腾冲沦陷,和顺图书馆及时疏散图书,才避免了重大损失。1944年7月反攻阶段,和顺图书馆成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部,作战指挥部。1980年和顺图书馆正式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现在全馆藏书13万余册,其中珍本古籍1万多册。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图书馆东侧的文昌宫建於清道光年间,距今也二百多年了,供奉着掌管文运和功名的主宰神文昌帝君。最主要的是这里留下了《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人物,其中包括8位举人,600多位秀才等。可见和顺小镇文化底蕴有多厚重。这里的人也称文昌宫是和顺文化教育的搖篮,究其原因,历史上的1909年这里开办了小学堂,1940年创办的益群中学也在这里,这一切都是和顺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在文昌宫我只拍了一张大门照,为了补憾,在网上截了几张图。</p> <p class="ql-block">站在文昌宫门前大月台上一眼望去,远山近水间生机盎然,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气阴沉,刚才还淅淅沥沥下了一阵小雨。吃过中饭,大家各自结伴一头扎进古老的小镇。小镇四面青山,溪水环绕,古老的建筑顺着山势,沿着巷道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漫步在高低蜿蜒的青石板巷道间犹如在历史的迴廊中穿梭。</p> <p class="ql-block">没有司空见惯了的喧嚣,没有万般奢华的渲染,只有温柔中还飘着古香味的烟火气。那斑驳的石墙,幽深的古巷从容的展示着那份古朴与厚重。古老的建筑绽放出历史的幽光。</p> <p class="ql-block">走在和顺的街头巷尾,总有抹不去的异域风味。仅就所见的房屋建筑,有中国传统的飞檐翘角,木质精雕,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有罗马式圆形拱门,尖顶圆窗,欧式铁艺栅栏和阳台,还有带着南亚风情的建筑装饰,可谓是色彩缤纷。</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和顺八大宗祠中历史最久远的。其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截然不同,是典型的南亚风格的罗马式圆拱门,三角顶。这座宗祠建筑现在也是和顺侨乡醒目的名片。由于时间关系,就没有进去游览了,仅驻足门外拍个照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的牌坊和类似于牌坊的巷坊门都是古镇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块的题名都韵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都有着动人心弦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棵形似马鞍的树,人称马鞍树,很有年头了。从这里下坡便是野鸭湖。</p> <p class="ql-block">野鸭湖是青山脚下的一处人工湖,湖面平静如镜,湖水清澈见底,湖岸古树成林,一条火山石垒筑的湖心堤蜿蜒伸向对岸,湖面上淡淡的雾气,朦胧间多了几分神秘。</p> <p class="ql-block">野鸭湖畔和顺家风长廊引人注目。全长400米,20多组精心设计创作的碑刻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一侧,讲述着和顺的故事,展示着古镇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家风文化,表达古镇人“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野鸭湖畔大月台,古木参天,水车悠悠,有田园风光,有诗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月台上,看到龙潭对岸山坡上的“琼楼玉阁”便是元龙阁,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p> <p class="ql-block">大月台龙潭边的李府翡翠大院是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先生家传老宅,也是李家世代传承的产业。其后人在老宅基础上进行了翻建,是一座中国传统的老式庭院,飞檐翘角,木质梁柱,雕花门窗,古色古香,很有欣赏价值。</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主人致力于翡翠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这座庭院不仅见证了中国翡翠贸易的发展变迁,更是和顺侨乡独特地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毛主席称赞他是“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习近平对他的评价是“党的优秀理论家和杰出理论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这座院落是艾思奇纪念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艾</span>思奇的故居。1980年艾思奇的家人将故居捐给腾冲县人民政府,1984年腾冲县政府经修缮后建立“艾思奇纪念馆”。现在同样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和顺古镇内的一处历史遗迹。</span></p> <p class="ql-block">艾思奇故居地势高旷,从大月台一路上坡,到了故居脚下,一片翠竹点缀其间,国家主席习近平为纪念馆的题字豁然在目。拾阶而上,约二十级左右的台阶步入故居,这是一座砖石楸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院子中央绿植环抱间是艾思奇庄严肃穆的站立铜像。走进小院,西楼和厅楼上陈列着展示艾思奇生平事迹的图片、文字和实物,艾思奇的哲学成就和伟大贡献己永久地载入中国历史的史册。</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艾思奇纪念馆,重归大月台。有两条通往镇口的路,一条是原路返回,我们踏上了蜿蜒于山坡之上的另一条小公路。沿着山路缓缓下行,不知不觉间到了野鸭湖畔。此时已近黄昏,我们漫步在湖中心堤坝上,极目远观,远山近水滿目青翠,依山古民居隐约可见,脚下野鸭湖宁静而神秘,那明镜般的湖面大气地揽收了青山的倒影、灰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一幅精美的水墨风景画悠然天成,静美的似乎时间都悄然停下。</p> <p class="ql-block">仅半天时间,我们己循着镇口的那条溪流,绕着古镇环游了一圈,虽是走马观花,但古镇独特的建筑之美,世外桃源般的宁静悠然,厚重古朴的气质和浓郁的历史韵味己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腾冲两日,弹指一瞬,这座中国西南边陲的秘境除了记忆里美丽独特的地质、地貌奇观,自然风光,更多的是悠久的历史,内在的文化厚重感,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细细品味余韵悠长,令人神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