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 | 阅读启智 书香润教——共品经典好书(第四期)

happy

<p class="ql-block">分享者:窦梦媛、李静怡</p><p class="ql-block">书籍名称:《中国古代寓言》</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寓言的作者众多,其中不乏历史名人。如韩非子,他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其作品《韩非子》中收录了大量寓言故事,以犀利的讽刺和深刻的哲理著称。再如《庄子》中的寓言,充满了奇幻色彩和哲理思考,展现了道家思想的深邃与博大。这些作者通过寓言故事,将复杂的哲理和道德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寓教于乐,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书籍简介:</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寓言》<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心编选了我国上至春秋战国下至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一些名家名篇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寓言作品,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书中精选了许多短小精悍、幽默深刻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等。</span>虽然各个时期的寓言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但总体上还是一脉相承的,按照其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阐明道理,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教人生活哲理和智慧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二类是讽刺现实及人性的弱点,劝善惩恶,给人以警醒的;第三类是讲述学习态度和方法,给人以借鉴意义或积极启示的。寓言中的智慧,给人一生带来无穷的启迪。它虽充满智慧,却从不板着面孔说教。阅读这样的故事不仅有利于我们获取生活的经验,掌握学习的技能,也让读者在笑声中记住了寓言蕴藏的哲理,以及劝慰或告诫。</p> <p class="ql-block">阅读方法:</p><p class="ql-block"> 了解情节—分析角色—领悟道理 </p> <p class="ql-block">  古代寓言对现代教学的启示——读《中国古代寓言》有感</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一直在读《中国古代寓言》。在翻开这本书后,我仿佛推开了连接古今的智慧之窗。无论是《韩非子》中"郑人买履"的记载,抑或是《战国策》里"鹬蚌相争"的警喻,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智慧结晶,始终焕发着独特的教育魅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在这些古老故事中发现了超越时空的教学法精髓,它们以最精炼的叙事形式,演绎着最深刻的教育哲学——优质教育应当如春风化雨,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维,塑造人格。</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其"以简驭繁"的叙事艺术。《庄子》中"庖丁解牛"以解牛喻道,《孟子》"揠苗助长"用农事说理,都展现了将复杂哲理生活化的高超技艺。这启示着我,优秀的教学应当如寓言般,善于将抽象概念具象化。</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寓言所展现的"具象化表达"对知识传授具有深刻的意义。《列子》记载的"歧路亡羊"通过牧羊人的困境揭示专注的重要性,《孟子》所述"弈秋诲弈"以学棋为喻强调专心致志的必要性。这种将抽象哲理具象化的表达方式,与心理学中的"双重编码理论"高度契合——当信息同时以语言和形象两种形式呈现时,记忆效果最佳。根据这点启示,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将"守株待兔"改编成情景剧,通过这种立体化呈现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深度显著提升。</p><p class="ql-block"> 此外,寓言蕴含的"批判性质疑"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吕氏春秋》中"刻舟求剑"讽刺教条主义,《韩非子》"买椟还珠"批判本末倒置,这种反思精神正是当代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 </p><p class="ql-block"> 这些千年前的智慧永不过时,古老的寓言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变革不在于技术的新颖,而在于对教育本质的把握;不在于形式的创新,而在于对教学规律的尊重。让我们以这些文化瑰宝为鉴,在守正创新中培育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素养的时代新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