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幼儿园和小学校的门口,每天早上七八点钟,有不少送孩子的家长,有的开着小轿车,有的骑着摩托车,有的开着电动三轮车,也有步行的,在学校门口的大街上,出现拥堵和充满喧嚣。每天下午五六点钟,同样的家长又早早的等候在学校附近,翘首以盼,踮起脚尖,张望着学校的大门口,寻找自家的小孩。这些家长们把送孩子和接孩子当成了一件生活中的必修课,甚至视为人生中的重要工作,准时准点,从不迟到,两点一线,周而复始,往返于家庭与学校之间。这也成为了这些家庭的重要负担,年轻夫妇在外打拼,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完成,父母与孩子长年分离,难见一面;有的让妻子在家陪读,就近务工,夫妻俩长年分居,天各一方。因为我们的小学只管学习,不管住宿和生活。从初中开始,才有住宿和伙食团,但许多的学生嫌弃学校没有家里好,选择做走读生,依然由家里长辈接送。在接送孩子的队伍中,最扎眼的现象,是五颜六色的书包,大且鼓胀。小小的年纪,大大的书包,远远望去,恍惚一座座小山,压在小孩子的肩上背上。</p><p class="ql-block"> 走近校门一看,大多数孩子的书包,是由送孩子的长辈背的,我好奇的问家长:你家孩子的书包有多重?五六斤?七八斤?十多斤?家长说:没称过,但就是沉,就是重!</p> <p class="ql-block"> 回到小区,迎面而来的,还是一个又一个的家长背着孩子沉重的书包,急匆匆的赶路,我每每见到,总要忍不住上前打招呼:大姐,您家孩子的书包,怎么由您来背?大哥,书包让孩子自己背不行吗?所有的回答都是:孩子还小,这书包又大又重,怕背不起哟!</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展转难眠,这一幕幕总浮现在眼前。那句背不起的沉重话语,总回响在耳边。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的孩子的书包为什么越来越大,越来越沉?里面装的什么?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书包,是妈妈用两块一尺见方的蓝色的布缝的,用一根一厘米宽的白色的布带系住小口袋的两个端口,就成为爱不释手的书包。那时,书包里就放《语文》、《算术》、两个作业本,一个图画本,一个毛笔字练习本,买不起文具盒,更买不起钢笔,只有一支毛笔、一支铅笔,一个书包,不到两斤,背着书包还可以打弹弓滚铁环,边走边玩。我们无论在村里、镇上,还是县城读书,从不需要家长接送,而是同校同村同院的孩子结伴而行,上学的路上,少则半小时,多则一个多小时,这期间,这段路程,成为同学们讨论问题诉说见闻争论议题的舞台和剧场,每个人各显其能,各抒己见,分享见闻。有人看了一本别人没看的书,总要绘声绘色的讲新鲜的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就是在大同学口中听了,产生兴趣,主动去找来读的。我的读书兴趣读书习惯以及演讲能力社交能力,也是在小学初中时上学的路上,打下了基础。一条乡间小路,一群孩子,一天两个到四个来回,几个小时的叽叽喳喳,要讲多少话?要听多少故事和见闻!</p><p class="ql-block"> 如今,时代进步,道路宽大且硬化,学校更集中,乡村的孩子上学都有专业车辆接送,孩子们不走或少走路了,城里的家长也有车接送孩子,孩子们走路上学的越来越少。如今,孩子们学的知识越来越多,除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自然》、《历史》、体、音、美……,每一科都有作业本,加起来少则十几本,多则二十几本,一本半斤,书包不就好几斤十几斤了吗?如今的知识,都必须写成文字,出版印刷,还得反复练习,反复抄写,书越来越多,书越来越厚,作业本草稿纸也越来越多,加之辅导资料也不可或缺。我们那时学的知识,思想品行靠家长的言传身教,靠节假日祭拜祖宗,走亲访友中,学习孝亲敬长。老师教知识和技能,教语文的又讲历史,教数学又讲天文地理,甚至一个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教体音美。老师们课后回家还要种地喂鸡,于是又教我们农业常识。那时,我们的老师大多只有初中高中学历,但我们心目中的老师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课堂上没有那么严肃,也没有那么压抑,同学们活泼开朗,发言争先恐后,讨论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因帮家里务农或做小买卖耽误了下午的课,心中对学校的思念,对上课的渴望,比盼望春节有一件新衣服还急切,特别是寒暑假,总觉得漫长,希望早一点回到学校,看到老师,看到同学。我们小时候上课后常去镇上看川戏,《三打白骨精》、《四下河南》,看后回家就在同伴中表演。那时,还有电影下乡,无论跑十里八里,场场必看,家长不但不反对,还扛着板凳,夏天带上蒲扇,雨天戴着斗笠,一家大小,一个院子几十人一同前往观看。最过瘾的是《南征北战》,还编出:南征北战,胖娃打战,越打越好看。看了电影《抢渡大渡河》,课堂上学习那篇文章,就争着发言。后来又有了电视,《霍元甲》,《少林寺》,《神秘的大佛》,看后摩拳擦掌,脚挷沙袋,手劈竹节,月光下弄枪使棍,是大多数孩子的课后日常。课堂上只有薄薄的书,回家从没有作业,回家放下书包,煮饭洗衣扫地是最轻松的家务,割牛草,栽秧打谷,担粪挑土,与家长同劳动,是义务,更是责任。上街卖自家的农产品,甚至贩卖蔬菜和水果,挣自己的学费,也是份内之事……</p><p class="ql-block"> 现在,孩子们从天亮进校,到天黑回家,吃过晚饭,又在灯下做做不完的试卷,练练不完的习题,身累,心更累。沉重的书包后面,却是孩子们生活能力的下降,视力的下降,体能的下降,快乐的减少,幸福感的缺失。沉重的书包里,是家长和孩子负担的上升,焦虑的上升。孩子们过早的背负着家长不曾实现的愿望,连周末也不放过,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孩子们缺少了与同伴的游戏玩耍,缺少了在大自然中的体验,更缺少在生活中的磨练,失去了童心,丢失了童趣,一个接一个的变得少年老成,一个接一个的变得孤独压抑。</p><p class="ql-block"> 其次,我们的家长为什么要帮孩子背书包?其后果是什么?准确的说,帮孩子背书包的,大多是孩子的监护人,是家长请来帮忙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隔代亲,心痛孙辈,卸下孩子沉重的书包,让自己扛。一个书包有多重?孩子的体重有多重?从理论上讲,孩子们是背得起书包的,这个体力活是胜任的,但有的家长不让孩子背自己的书包,源自于对孩子的溺爱,怕孩子吃苦,心痛孩子,同时也想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喜欢,获得孩子对自己的喜爱。我们这个社会,有的家庭对孩子太好了!把孩子放在最核心的地位,一切围着孩子转,孩子成为一家人的祖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如神一般供奉,造成孩子骄狂自负,唯我独尊,自私自利,不善于处理与家长、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不懂体恤他人,不懂感恩,不懂生活常识,缺少家庭责任感,缺少担当精神,缺少阳刚之气!这样的家长,其实是对孩子太不好了!一个书包都不让背,一点家务都不让做,一点苦头都不让吃,一句批评都舍不得用,一点惩罚都没有,这样的孩子纵使学习成绩优异,也将成为生活的低能儿,也将是一个孤独者,缺少独立生存能力,缺少快乐感,缺少成就感,缺少幸福感。造成有的家长焦虑抑郁,学生焦虑抑郁,这不是害人又害己吗?诚然,学校和老师们有义务有责任减轻孩子们的书包!家长们也应该减少对孩子过多的期望,放下孩子的书包,让孩子去扛,你担心的苦,孩子能吃的,别帮着吃,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们,让孩子自己去学校吧,不用去接送;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到田间地头,去接触蚂蚁蝴蝶鲜花和荆棘,别怕玫瑰刺破孩子的手指,别怕孩子摔倒沾泥,别怕孩子走累了双腿。孩子从小多经历生活中的小挫折,长大后才能抵抗人生中的大挫折!孩子吃过的苦头越多,才能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甜,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进步和成绩,孩子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拥有内心真正的幸福。对孩子过多的给予,是对孩子创造力的严重打击!对孩子无条件的满足,是对孩子内心的价值感和成就感的磨灭。家长们,让孩子去街头巷尾,去看世间各行各业的创新,去看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打拼与艰辛,别把孩子象婴儿一样包裹得严严实实,别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视线里万无一失,别把孩子控制在你的手心里,别把孩子封锁在你的心智里。你只需托举,让他去广阔的天空飞翔,你需要放手,让他去浩瀚的大海畅游!孩子是你生养的,更是社会的,国家的,人类的,宇宙的。我们这些过往的长辈是有限的,也是局限的,而新生的他们具有无限可能!我们只需牵手,伴他走过人生最初的路程,我们更需放手,让他们去走人生更高更远的前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