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峥嵘岁月。知青的岁月永远不能忘却,知青的故事总也讲不完。知青用砥砺前行,默默奉献的实践谱写了一篇篇青春华章,用辛勤劳动的汗水与泪水交织浇灌的青春之花更艳丽芬芳!知青用身体力行的行动树立了知青可爱可亲可敬的威望和形象。</p><p class="ql-block"> 往事历历在目,知青生活的每一件往事都能勾起我们回忆的浪花激荡。我们在不屈的磨砺中不断成长。</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我们才十六七岁,艰苦的劳动对我们知青是一场锻炼和考验。面对从来没有的“春天抢种忙,夏天烈日苦,秋天累断腰”的超常劳动量,我们迎难而上,没有退却,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男同学帮女同学,体力好的同学帮体力差的同学,彼此照料,互相帮助,这种温暖的关爱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 我们插队头年,冷不丁干农活笨手笨脚跟不上趟。打头的村民张大个一边冲在前头割地,一边唱歌向我们炫耀。我们心里不服输,暗暗较劲,几天后我们找到了窍门,将镰刀磨的快快的,适应了他的干活节奏,挑两个体力好的同学将他夹在中间拼,终于把他给甩在后边,我们开心的唱起歌来,张大个的歌声却哑火了。</p> <p class="ql-block"> 下乡的头个礼拜因为国拨粮没有到位,我们都在社员家吃的派饭。队长把我们十六人安排到十六户社员家里。头一次在社员家吃农村饭菜,感觉又新鲜又可口,尽管各家生活水平有差异。但是家家都用最高规格招待我们,主食都是高粱米玉米面,副食除了大炖菜,顿顿都有炒鸡蛋。直到点里开火了大家还恋恋不舍的。</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主食就是高粱米玉米面,为了给大家改善,海州从家里回来带来几斤大米,在当年大米可是精贵物,他是将自家每月定量的几斤大米拿回来给我们尝鲜。晚上熬了一大锅白米粥,大伙就着大饼子喝得肚儿圆,胖墩说像牛奶一样香甜,我们一个个吃得舔嘴抹舌的。后来我转点到新宾天天吃大米,常想起那顿粥。</p> <p class="ql-block"> 我们那时候常常用歌声来驱散想家的念头和劳累后的疲惫,只在乎宣泄,不在乎歌唱的是不是南腔北调,五音不全。后来当唱歌成为我们业余时一种常态化的娱乐,我们请了村里小学的王老师专门给大家讲了几次乐理课,教大家识谱,那时没有打印机都是用铁笔刻词谱印给我们。我们用曲调合一的歌声感激他!</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村东头有条河叫苏子河,河宽水深,每到夏季我们都要去那游泳嘻戏,水性好的游蛙泳、自由泳、仰泳,花样百出,水性差的“搂狗刨”,出尽洋相,大家玩得自由自在,高高兴兴。我上学时就会蛙泳,下乡时又跟海州学会自由泳和仰泳,胖墩始终不敢下水,只好在岸边看衣服。插队生活有乐有甜,苦中作乐!</p> <p class="ql-block"> 知青年代我们遇到很多困难,也吃了不少苦。但是我们乐中作乐,自得其乐,紧张劳动之余自己找乐。青年点前面是一马平川的草垫子,适合踢球,这也是我们在校时最青睐的运动。点长海州大哥从村小学借来足球,大家乐得心花怒放,每天收工回来都要分成两队厮杀一场,跑得浑身大汗淋漓,忘却了劳动后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乡时每次回城探亲,妈总是问在农村苦不苦累不累?我告诉她也苦也累,但是大家一起抗,就不觉得苦和累,人家能抗我也能,手拉手共度时艰,这就是集体的力量。冬天缺少蔬菜,我们自己做咸菜;春天风沙大,刮分睁不开眼,我们戴上风镜遮风沙;夏天蚊虫多,我们点上蚊香驱蚊虫,没有知青过不去的坎!</p> <p class="ql-block"> 回首往事,我常常想起黑山秋收季节大地中,那一行行笔直竖立的红高粱,像一排排知青挺起脊梁肃然站立;颗粒饱满的红高粱穗在秋日阳光映照下一片彤红,丰收美景,煞是好看。历经春种时的风沙漫天,夏锄时的烈日当头,秋收时的萧瑟秋风,寒冬时的冰天雪地,风风雨雨中我们无所畏惧,泰然走过。伴随着庄稼的日照雨润,日渐成熟,知青也在艰难跋涉的历练中慢慢成熟起来。历经磨难,矢志不移,迎难而上,百炼成钢。当年的知青回城后都成为祖国建设各个岗位的精英和骨干,我们依旧发挥当年知青不怕苦不怕累,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把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国家改革和建设的进军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