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石祖山游记(下)

春华秋实(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绕过天心坑 前行不远,见一牌坊式建筑,圆形拱门上方写着“轩辕祜”三个字,门中间站着一位全身金黄,手持长枪(当然是假抢)的塑身人,一动不动的持枪站着,乍一看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尊塑像抑或是站岗把门的。在塑身人的身后,黑色的大理石碑上方刻着的“魏文”字样清晰可见(小字看不清)。观望中只见一位年轻女士领着一个约4——5岁的小孩,走到塑身人身旁,一阵嘀咕后,女士离开拿出手机进行拍照。我此时恍然大悟,原来此处设的是一个供游人拍照的景点。看一阵子后,见此路不通,我们随其他游人从“轩辕祜”左边的甬道,穿过“赏月门”继续上行。走一段路程后右拐便到了轩辕庙和轩辕阁。</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休息一会后,我让儿子代表全家进轩辕庙上香(香是途中请的,山上提供的香是很贵的),趁儿子庙内拜祖上香之际,我仔细的观察着庙的建筑,和其他高大巍峨、雕梁画栋的庙宇不同的是 ,轩辕庙仅有三间房那么大,为青砖灰瓦、四角挑檐式的老式建筑,据说是保存了千年的古建筑,殿内全是青石板砌成,石墙、石架、石顶、石门、石窗,内供奉轩辕黄帝老年坐像。若不是门楣上方悬挂着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庚午年夏题写的“人文初祖”匾额,令人很难想象能和轩辕黄帝庙联系在一起的,当然另一方面,从这矮小古朴的庙宇来看,到也和年代久远的黄帝文化相匹配。在庙外的左侧,立着一黑色石碑,上刻着由前文化部部长贺敬之题写的“中华文明始祖”的碑文。此庙于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等儿子上完香拜毕出来,我们回首近在咫尺而与轩辕庙相对的轩辕阁,阁前立有一黑色石碑,上刻着李德生题写的碑文“巍巍具茨山,文明八千年”。轩辕阁是四层楼阁,高29.9米,主要是为记载黄帝功绩而建的,属仿汉建筑风格,红墙绿瓦,雕梁画栋,挑角飞檐,巍然矗立在始祖山顶峰,雄伟肃穆。我们随游人登上二层楼阁(三层以上当时封闭着),停留间,环楼阁极目四望,初春的季节也是别有一番景致的:近看始祖山,山石突兀,其状怪异,山上的松柏苍翠挺拔,在冬季落光了叶子的阔叶林、灌木丛还未萌芽吐绿,漫山遍野的黄柏草如成熟的小麦,黄灿灿、红腾腾,随着山风不停的摇曳,似乎是在向游人们 招手问候。远看苍茫大地,烟雾蒙蒙,一片混沌,令人极目难以望穿,看不透始祖山以外的另一片天地。从楼阁上下来,穿过中门走廊,沿台阶直下,来到黄帝迎日推策峰处,峰上面立有一黑色大理石碑,碑文“迎日推策峰”鎏金字迹已有些褪色模糊,细看峰上有四台:黄帝推策台、群臣盟誓台、智慧台、鸳鸯台。传说是“皇帝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遗址。另在推策台上,有一用岩石雕刻成的圆形日晷,近前细看,见上面雕刻着四大神兽,八卦图案,12生肖属相等,日晷旁边还有一个石碑,碑上的四个字迹看不太清楚。峰台上不算太多的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有的在歇息聊天,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观望着山下模糊的世界,我和儿子在以轩辕阁为衬景相互拍照后,并央一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给我们拍了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休息了一会,我和儿子沿着楼阁右面曲径的水泥路,漫步欣赏着两边的景观,穿过朝阳门,从天中门出来原路返回,与在上山中途等候的爱人汇合,下到一较宽处休息,喝点水吃点午餐后,沿着原山路下行,此时,时间是下午2点。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俗话说的一点没错,上山容易下山难,虽是下行,消耗体力虽没上山大,但两腿也是发软的,尤其在下山中不能远视,否在,给人的感觉是头晕目眩,我叮嘱着爱人和儿子,速度不要太快稳着点。毕竟下山的速度要快于上山,过了一会,我们便下到了黄帝屯兵洞处。因上山时没看,借在此休息之际,我们来到黄帝屯兵洞前,只见约有三间房面积大的一个地方,拱圆形门洞的上方写着“黄帝屯兵洞”字样,进入到内,见院落中间塑有一尊黄帝全身盔甲手握佩剑的立像。左侧有一山洞,高约1.8米、宽约2米左右,门口坐一位买香及其它小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件的中年妇女。隔着距离往洞内一看黑黢黢的,见没什么特别之处,我们随即退出原路折回,仅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山途中,走走停停,看看歇歇,并在登山时没来得及看的景点处,拍了几张全家福,也不虚此次春节之旅行。接近停车场时,儿子问我“累不累”,我说“累,但心里是快乐的”。坐上车后,儿子对我们说,要带我们到一个有水的地方再玩玩,我们同意后,儿子开车在下山的公路上行驶一段路程后,来到下半山腰的青岗水库。刚一下车,便望见水库的桥面上已停满了车辆,以为游人会不少的,但走上桥面往水库下面一看,冷冷清清,没几个游人(可能与季节原因有关),我们随便观望了一阵,见没其他入眼景观,随即驱车打道回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5点多钟顺利回到家中。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