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兰花灯</p><p class="ql-block"> 水易</p><p class="ql-block"> 1982.7.15</p><p class="ql-block"> 每次去宁,路过南京长江大桥,那长龙般婷婷玉立的白兰花柱灯,总以她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我。可是,印象最深的却是最近一次的南京之行。</p><p class="ql-block"> 年前深秋的一天,我因公去宁。到了南京,出中央门长途汽车站,已是傍晚五点多钟了。这时,天重如铅,又黑又灰。我按组织部门给的地址,乘10路公共汽车,到中山码头过江。</p><p class="ql-block"> 船到浦口码头,人刚刚上岸,一阵飒飒江风吹过,大雨便落天而下。离厂时,科长曾一再叮嘱,要当晚找到秘书,取回公文,次日上午速速返厂。我是第一次到浦口,手里虽有地址,但当晚能不能找到,心里没有底。眼看天要黑了,我也顾不得人生地疏,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脚踩泥泞(路上正修下水道)寻址找去。</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天地之间,万丝如注,路上没有行人,问路无人。真是“在家日日好,出门事事难啊”。好不容易,我摸门逐户终于在铁路员工宿舍楼上找到了秘书家的门牌。我喜出望外,抬手连连叩门,等了一会儿,竟无人应声。声音惊动了隔壁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她听我口音,知道是远道而来,赶忙让我进屋,脱下我淋湿的外衣晾起来,让我在沙发上坐定,又让小女孩倒了一杯热腾腾的红糖茶,放在我的面前。听了我的介绍,大嫂告诉我,隔壁人家已在两天前,搬到江那边市区去了。一句话,说的我刚刚兴奋起来的心,骤然又凉了下来。大嫂似乎看出了我焦虑的心情,将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走到写字台前拉开抽屉,取出一张白纸,又在笔筒里抽了支铅笔,给我一边讲一边比划,不大的功夫,就画了一张很清楚的新地址行路图。</p><p class="ql-block"> 望着她忙这忙那,我感到很内歉,可大嫂一点也不在意做着这一切。</p><p class="ql-block"> 雨停了,天也完全黑了。有了指路图,我心里踏实多了。公务使我不敢多留,告辞了大嫂,我立即乘江轮返过江。这时,南京城已是万家灯火了。靠着这张图的指路,我很快在大桥新住宅区找到了秘书。</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我怀着完成任务的喜悦心情,乘上了北去的长途汽车。汽车驶上雄伟的南京大桥,我凭窗眺望浦口那位素不相识的大嫂居住的地方,思绪如长江之水翻腾。人们常用“举目无亲”形容异乡之难,可从这位大嫂身上,我却看到了南京人的热情和善良。汽车缓缓向北,掠窗而过的白兰花灯,经过大雨的洗礼,显得格外水灵,我用鼻一嗅,随着清新的水汽,仿佛飘进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p><p class="ql-block"> 忽然,我眼前一亮。啊!水灵灵的白兰花灯,不正是大嫂、是南京人美好的象征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2年7月15日作于小秦淮</p><p class="ql-block">1110</p><p class="ql-block">当年署名 : TGQ</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