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古刹千秋韵 隋代遗风万古传(一)

于海

<p class="ql-block">国清古刹千秋韵,隋代遗风万古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国清寺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天台山麓那片蓊郁葱茏的翠色掩映之间,悄然隐匿着一座饱经1400年悠悠岁月洗礼的古刹——国清寺。它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之上,不仅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神圣祖庭,更是一座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的巍峨文化丰碑。其独特的建筑格局、丰富的文物遗存,以及深远的宗教影响力,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一部鲜活而立体的东方文明史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溯源历史,盛誉宗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溯至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怀着对天台宗创始人智顗( yǐ )大师的深切缅怀之情,敕令建造了国清寺。寺名源于智顗大师的遗训“寺若成,国即清”,短短六字,却承载着治国安邦的宏大期许,寓意深邃而悠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天台宗的发祥地,国清寺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智顗大师于此潜心钻研,创立了“止观双修”的精妙教义体系,将佛教理论与修行实践完美融合,形成了“教观总持”这一独具特色的修行法门。通过对《法华经》鞭辟入里的阐释,这一思想如同春日里泛起的层层涟漪,迅速向四周扩散,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东亚佛教的发展走向。唐代时,鉴真大师东渡扶桑,携带着天台宗的经典典籍,将佛法的智慧传播到海外;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大师不远万里入唐求法,归国后开山立派,尊国清寺为祖庭。宋代,天台宗远传韩国,直至今日,依然有百万信众将国清寺视作心中的圣地,虔诚地顶礼膜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建筑瑰宝,岁月凝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国清寺的建筑群依循着山势巧妙铺陈开来,五条中轴线井然有序地串联起近30座殿堂楼阁,宛如一部沉默不语却蕴含无尽故事的史书,静静诉说着从隋唐盛世到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隋塔与七佛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隋塔拔地擎天,高达59.4米,这是晋王杨广感恩报恩的见证之作。塔身之上,精美的隋代佛像浮雕线条流畅细腻,造型栩栩如生,每一尊佛像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佛国故事,堪称艺术珍品中的上乘之作。而七佛塔庄重肃穆地矗立在旁,供奉着过去七佛,其蕴含的深厚佛教文化底蕴令人敬仰。日本的“国东塔”便是以七佛塔为蓝本建造而成,成为中日佛教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有力明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汉白玉狮子与山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期间,表达了前往天台山国清寺朝拜祖庭的强烈意愿。彼时,正值“文革”中期,国清寺在极左思潮的冲击下损毁严重,难以接待外宾。周恩来总理出于多方面考虑,当时婉拒了田中角荣。田中角荣离开后,周总理即刻派人深入了解国清寺的实际状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恢复国清寺,1973年相关部门经过严谨调研,梳理国清寺受损情况、修复需求及预算明细,形成正式报告上报国务院,全面阐述国清寺现状。同时提交请示,向国务院请示拨款30万元,并请求从北京调拨文物用于修复 。周总理亲自批示,同意请示事项,敦促务必在1975年前完成国清寺的修复工作。随后,包括清代汉白玉石狮在内的95件珍贵文物从北京调拨至国清寺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石狮工艺精湛,每一处雕琢都彰显着匠人的高超技艺。它们的到来,不仅为修复国清寺提供了重要的文物支持,更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同时,国清寺山门东向而开,这一独特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寺院的布局定式,巧妙地暗合了“紫气东来”的道家理念,与佛教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相得益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大雄宝殿与隋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步入大雄宝殿,明代铸造的释迦牟尼像庄严肃穆,高达6.8米,历经六百年的岁月沧桑,其贴金工艺依旧璀璨夺目,熠熠生辉,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往昔的辉煌。元代的金丝楠木十八罗汉环绕四周,它们神态各异,或沉思、或微笑、或怒目,每一尊都被雕刻得栩栩如生,是木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稀世精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隋梅,这棵由灌顶大师亲手栽种的传奇之树,树龄已超过1400年,无疑是国清寺内最为珍贵的宝物之一。每年12月至次年3月,隋梅便迎来了它的花期,纯净洁白的花朵漫布枝头,宛如冬雪纷纷扬扬洒落,满树繁花,美不胜收。微风拂过,花枝摇曳,暗香浮动,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悠悠往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隋梅还会结果,一般在5 - 6月迎来收获的季节。其果实呈圆润的球状,直径大约在2 - 3厘米左右。未成熟时,果实呈现出充满生机的翠绿色,仿佛是大自然孕育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熟,转为温润柔和的黄色。由于隋梅结果并不常见,每一次结果都显得尤为珍贵,备受珍视,它还被日本僧人赞誉为“长生不老果” ,为这座古寺增添了一抹独特而神秘的自然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文化碑刻与国际交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陏代古刹”匾额,别具一格,采用了隋文帝杨坚曾使用的“陏”字。虽然有学者论证“随”“隋”通用,但这一细节却为历史文化增添了一段饶有趣味的佳话,成为人们探寻历史文化的一个独特注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法乳千秋亭内,静静地矗立着三块石碑,它们宛如忠实的史官,详细记载着中日韩三国天台宗的传承脉络,是东亚佛教交流历史的珍贵实物见证。每一道刻痕、每一个字迹,都承载着千年的法脉传承,见证着佛教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国清寺放生池畔的清心亭旁,有一块董其昌所题的“鱼乐国”碑。董其昌,这位晚明时期的书画巨匠,不仅在艺术创作领域造诣登峰造极,对佛教文化也怀有浓厚的兴趣,并有着深刻的领悟。他晚年倾心笃信佛教,与诸多高僧大德往来密切,在佛教义理的探究与修行实践上都有着深入的钻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国清寺作为天台宗的祖庭,其深厚的佛教底蕴与清幽宜人的自然环境,宛如一块强大的磁石,深深吸引着董其昌前来。当他悠然漫步于放生池边,只见池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弋嬉戏,与周围宁静祥和的氛围完美相融,这幅充满生机与和谐的画面让他深受触动。眼前的景象与他所领悟的佛教“自在”“解脱”等教义高度契合,于是,他欣然挥毫泼墨,写下了“鱼乐国”三字。这三字以行书镌刻于碑上,笔势行云流水,流畅自然,结体疏朗开阔,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又蕴含着他对佛教文化与自然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鱼乐国”碑不仅是一件书法艺术的绝世佳作,更与国清寺放生池的宗教功能紧密呼应。放生池在佛教中象征着慈悲为怀与护生的理念,鱼儿在池中无拘无束地生活,正是“众生平等”这一理念的直观生动体现。而董其昌所题的“鱼乐国”,将放生池这一空间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其得到了升华,成为国清寺宗教文化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这块碑也成为后世游客与信众感悟佛教文化深邃内涵、欣赏书法艺术独特魅力的重要载体,在国清寺的文化脉络中散发着熠熠光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传奇轶事,文化标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代高僧一行在国清寺潜心研习算法时,偶然遭遇山洪倒灌,湍急的水流竟然逆势形成了“水西流”的奇特景观。后世为了纪念一行禅师的求学热忱与钻研精神,特意立碑铭记,“水西流”也逐渐成为了“知行合一”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贤殿中供奉着寒山、拾得,他们以“和合二仙”的形象广为人知,深受百姓喜爱。传说拾得为丰干所收养,与寒山结为至交好友。二人的对话“世间谤我、欺我、辱我……”蕴含着深刻的禅意,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内心的困惑,流传千古,成为禅门经典,被后世信众反复传颂、品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国清寺内的鹅字碑,更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化符号。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入天台山华顶峰旁灵墟山中,向白云先生潜心学书 ,后留下了“鹅”字墨宝。清咸丰九年(1859年),天台书法家曹抡选在华顶山上偶然发掘出这块鹅字碑,然而,可惜的是,当时碑石历经漫长岁月的侵蚀,仅存半块真迹,上面的“鹅”字也只剩下右半边 。曹抡选深感惋惜,他深知这是王羲之的珍贵遗迹,不忍其残缺不全。此后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他日夜沉浸在临摹王羲之碑帖的世界里,悉心钻研其笔法精髓,凭借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坚定的毅力,终于成功补全了“鹅”字的左半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这块鹅字碑镶嵌在国清寺三圣殿东首莲船室的墙壁上,右半边是王羲之潇洒飘逸、笔力雄健的真迹,尽显东晋书法的独特神韵;左半边是曹抡选耗费七年心血补写而成,与原迹笔法相融无间,几可乱真,二者浑然一体,珠联璧合 。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不朽杰作,更见证了古人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与不懈努力,成为国清寺乃至中国书法史上的璀璨瑰宝,引得无数书法爱好者和游客慕名前来观摩、赞叹,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也感受着千年文化传承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时代新貌,当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国清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终坚守着“免费开放”的传统,斋饭仅需2元,延续着唐代“百丈清规”所倡导的质朴修行理念,让每一位前来的信众和游客都能感受到佛门的清净与质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宗教研究领域,妙法堂藏经阁宛如一座知识的宝库,珍藏着清雍正《龙藏》等珍稀典籍,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为佛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坚实的基础。天台宗佛学院肩负起培育新一代僧才的重任,为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潜心修行、精通佛法的高僧大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国际交流方面,国清寺每年接待来自日本、韩国等地的信徒逾万人次,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成为联结彼此的文化纽带,促进了各国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寺内的放生池、隋梅等自然景观,生动地诠释着佛教“众生平等”的生态观,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启示着人们尊重自然、爱护生命,与大自然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国清寺,以“寺若成,国即清”的宏伟愿景为开篇,穿越千年的兴衰荣辱,始终秉持着包容开放的姿态,宛如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横跨历史与未来,连接东方与世界。它不仅是佛教信徒心中的神圣殿堂,更是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生动缩影,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Doubao and Yu Hai cooperated</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1日上午8点46分,我们怀揣着对远方的期待,搭乘D3216次列车从泉州站出发。这趟列车宛如一条灵动的铁龙,穿梭在城市与山川之间。从泉州站到台州西站,铁路线的里程大约是572公里,而这一路的时光,在车轮与铁轨的奏鸣中快速流淌,共计花费4小时3分钟 。</p><p class="ql-block">12点49分,列车准时抵达台州西站。我们随即打车前往天台县东升村后山乡途民宿,车窗外的风景如幻灯片般闪过,陌生的山野、村庄,都在诉说着乡村独特的韵味。</p><p class="ql-block">14点35分,我们在民宿稍作安顿,放下行李,便即刻出发,开启这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旅程。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前行,微风轻拂,带来泥土与花草的芬芳。走着走着,千年隋塔蓦然映入眼帘,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在一片金黄灿烂的油菜花簇拥下,隋塔更显古朴庄重,油菜花的明艳与隋塔的沧桑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和谐共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p><p class="ql-block">步行短短五分钟,便来到闻名遐迩的国清寺。至此,一场探索千年古刹、触摸历史文化脉络、领略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的深度之旅,就此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天台止观~天台宗核心修行法门,“止”为基础,能摄心定念、平息散乱,为“观”奠定稳定心境;“观”以智慧洞察实相,深化佛法体悟、破除烦恼。二者相辅相成,修行者通过止观双修,逐步断除烦恼,证悟涅槃,成就佛道。</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丰干桥:千年古桥的岁月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国清寺山门前,丰干桥横跨溪流,古朴典雅。这座桥历史悠久,曾用名定命桥、回澜桥、双涧回澜桥、五峰桥 ,后为纪念唐代高僧丰干而改称今名。</p><p class="ql-block">丰干桥始建于宋景德三年(1006年),为单孔椭圆形石拱桥,以乱石和大砾石砌成。桥长14.4米、净跨径10.7米、桥宽3.4米,两侧设有矮石栏杆与荷花柱,桥面铺就卵石。下游桥栏中节栏板外侧刻有“乾隆巳酉年(1789年),袁殿拱捐建”,记录着清代修缮的历史印记。</p><p class="ql-block">在桥面之上,有着独特的景致:前端铺嵌的跪拜石板,历经无数信徒的叩拜与岁月侵蚀,表面凹陷斑驳,仿佛镌刻着往昔虔诚的印记;桥身中间铺嵌的迎宾石板,与桥面其他卵石铺就的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石板质地坚硬,长约2米,宽约1.2米 ,横向铺展于桥面中央。石板表面因长期踩踏,纹理略显模糊,经仔细辨认,依稀可见浅刻的几何纹路与不规则线条交织,虽无繁复的云纹图案,但这些古朴的刻痕,恰似无声的语言,向来客传递着国清寺历经千年的包容与沉稳。桥头两侧,两尊石狮历经岁月风霜,依旧威严肃穆,与桥上的跪拜石板、迎宾石板一同静静守护着古桥。</p><p class="ql-block">自宋代建成至今,丰干桥横跨数百年时光,不仅是沟通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成为国清寺前一道独特而神秘的风景,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岁月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国清讲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 ,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由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亲创。其在佛教历史上地位极高,对中国佛教及海外佛教发展影响深远,不仅是国内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还与日本、韩国等国佛教有着深厚渊源,建筑风格融合传统中式古建特色,寺内留存诸多珍贵文物古迹 。</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石狮</p> <p class="ql-block">雨花殿(天王殿)</p><p class="ql-block">雨花殿,又名“天王殿”。“雨花”取自“法雨天花”之意,蕴含着佛法润泽、妙理如天花纷落的美好寓意。相传,国清寺落成后,方丈灌顶曾在此开讲《妙法莲华经》。当讲至精妙绝伦之处,众人仿若置身于神奇之境,只觉天降法雨,丝丝缕缕浸润心田,“雨花殿”之名便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步入殿内,四大天王的庄严塑像赫然在目。他们身披铠甲、手持法器,神态威严,不仅是佛教护法神祇的象征,更以其独特的形象和寓意,守护着一方安宁,传递着佛法的神圣与力量,承载着信众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殷切祈愿 。</p> <p class="ql-block">祖师殿</p> <p class="ql-block">祖师殿屏上方悬挂着“台宗鼻祖”匾额。“台宗”即佛教天台宗,它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宗派,发源地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鼻祖”意为始祖、创始人,天台宗的鼻祖一般公认为智者大师(智顗)。他系统构建并阐释了天台宗的教义与教观,为天台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p> <p class="ql-block">故宫古香炉长立国清寺,延续历史文化脉络</p><p class="ql-block">在国清寺大雄宝殿前,一尊古朴庄重的古香炉静静伫立,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历史韵味。</p><p class="ql-block">这尊香炉铸造于乾隆年间,原为宫廷之物。乾隆为庆贺母亲大寿,谕令民间集资铸造,意寓普天同庆,既彰显皇家孝道,又寄托对天下的美好祈愿。炉身镌刻着众多捐赠者之名,正是当年众人共襄盛举、同沐祥瑞的见证,留存着彼时热闹非凡的社会印记与文化氛围。与它成对的“万寿无疆”香炉,现仍珍藏于故宫之中,二者遥相呼应,诉说着往昔的皇家故事。</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这尊刻有“圣寿无疆”的香炉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调出,安置于国清寺大雄宝殿前。此后的50余年间,它始终静立于此,见证岁月更迭。香炉整体造型庄重沉稳,具有典型的传统中式风格。圆润饱满的炉身搭配线条流畅且富有张力的朝冠耳,尽显古朴大气;底部以雕刻精细的兽足为支撑,更添稳重威严之感。</p><p class="ql-block">其装饰工艺精湛,炉身表面雕刻着佛教八宝等吉祥纹饰,法螺、轮盘、莲花等图案线条细腻流畅、栩栩如生,寓意福慧万疆;辅以鎏金、错金银等工艺,令图案在光线照射下熠熠生辉,极具华丽感与艺术价值。材质上,香炉采用厚重的黄铜铸造,历经岁月沧桑,依然较好地保存至今,古朴的色泽与质感,无声诉说着悠悠历史。</p><p class="ql-block">自安放在国清寺大雄宝殿前的50多年来,这尊古香炉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它持续向人们诉说着往昔故事,延续着跨越时空的文化脉络,静静散发着独特魅力,让每一位驻足于此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历史与文化交织的深厚底蕴,也成为了故宫与国清寺之间文化联结的独特见证 。</p> <p class="ql-block">隋梅</p><p class="ql-block">传为隋代寺院初建时天台宗五祖章安大师手植,迄今已有1400多年,是国内古老的梅树之一。文革中,隋梅濒临枯死,古寺全面整修后,枯木回春,花满枝头,果实累累,实为一大奇观。旁有陈钟祺、赖少其等所书的"隋梅"及跋语。</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内著名的隋梅 。它是中国四大古梅之一 ,树龄达1400余岁 。隋梅相传由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在隋代所植,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见证了国清寺千年兴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p> <p class="ql-block">千年隋梅,这棵由灌顶大师亲手栽种的传奇之树,树龄已超过1400年,无疑是国清寺内最为珍贵的宝物之一。每年12月至次年3月,隋梅便迎来了它的花期,纯净洁白的花朵漫布枝头,宛如冬雪纷纷扬扬洒落,满树繁花,美不胜收。微风拂过,花枝摇曳,暗香浮动,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悠悠往事。</p> <p class="ql-block">二月份千年隋梅花开</p> <p class="ql-block">中国四大古梅通常指晋梅、隋梅、唐梅、宋梅 ,它们开花的颜色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晋梅:花色为白色,花蕊粉红 ,冬末春初开花,且能两度绽放,“梅开二度”的成语便源于此,又名“二度梅” 。它位于湖北黄梅县蔡山镇江心寺旁 ,相传为东晋高僧支遁所植 ,树龄达1600多岁 ,是国内唯一一株冬春二季开花的白梅。</p><p class="ql-block">- 隋梅:一般开白色花朵 ,花期大多在一月下旬,盛于二月中旬 。在浙江天台国清寺 ,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手植 ,至今约1400多年历史。树皮上一绺绺如虬结般的疙瘩隆起 ,姿态苍劲奇崛 ,虽历经千年岁月,旁支仍蓬勃生长 ,绿意盎然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国清寺的千年兴衰 。</p><p class="ql-block">- 唐梅:关于其花色的记载较少,超山唐梅较为有名,所在的杭州超山梅子花单生或两朵单齐出,先叶开放,颜色为白色或淡红色 ,有清香 。唐梅据传种植于唐开元年间(713 - 741年) ,有1300年左右历史 ,位于浙江杭州超山大明堂院内 ,被誉为 “超山之宝” 。</p><p class="ql-block">- 宋梅:作为春兰的一种,花色通常呈俊俏鲜丽的嫩绿色 ,瓣质厚糯 ,在不同光照和管理下,还会出现“老绿”“翠绿”“黄绿”“白绿”“乳白”甚至“乳黄”等变化 ,偶尔部分外瓣中心还会出现断断续续的红丝 。植于浙江杭州超山之麓的报慈寺前 ,距今约800年历史 ,是6瓣名种(一般梅花5瓣 ) 。</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殿前,千年隋塔在葱郁绿树间傲然挺立。抬目望去,古建飞檐精巧,雕刻细腻入微,与隋塔相互映衬,绘就一幅古韵流淌、宁静悠远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千年隋塔即梦画卷</p> <p class="ql-block">法乳千秋亭</p><p class="ql-block">法乳千秋亭于1982年10月,由日本天台宗出资兴建,是一座彰显中日天台宗祖师的碑亭。亭额之上,“法乳千秋”四字苍劲有力,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此四字寓意深远,象征着天台宗佛法如同母亲的乳汁,世世代代滋养着天台宗弟子。</p><p class="ql-block">亭中矗立三座石碑:正中是“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东侧为“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西侧乃“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 。三块石碑正面的文字皆出自赵朴初之手,背面则由日本天台宗本山延历寺第753代座主山田惠谛长老题书,这些石碑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与中日友好交流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与《妙法莲华经》紧密相关的知恩报恩经幢。~1985年,日本日莲宗信徒为报答祖庭法泽,于此立幢。彼时前后,诸多日莲宗信众秉持虔诚之心,共缮《妙法莲华经》全本,后由日本日莲宗参与经幢营建之僧伽与匠师,将手抄经文悉心藏纳于经幢之内,使之成为中日佛教文化交融厚谊的重要寄托。</p><p class="ql-block">此经幢高约3米,呈四方形,采天台山绿岩精琢而成。黄铜宝顶饰于塔顶,紫铜瓦覆于塔檐,三层塔基坚实稳固,承托塔体。经幢正面刻有 “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 九字,此乃日莲上人手泽,笔力遒劲;余三面,《妙法莲华经》经文以厚重中楷工整排布,字字古朴,笔笔蕴蓄对佛法的皈敬,尽显庄敬肃穆之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经幢前,有一碑石,其上“知恩报恩”四字赫然,昭显日本日莲宗信众对国清寺祖庭的眷眷感恩之忱,亦与佛法中知恩、报恩之旨相契。</p> <p class="ql-block">《 知恩报恩》经幢旁的日本晚樱</p> <p class="ql-block">“云栖堂” ~“云栖”在佛教文化里常含超脱、宁静、与佛法相应之意,“云” 有飘逸、自在、空灵之象,常被用来比喻心性的洒脱、无拘无束 ;“栖” 有栖息、安住之义,意味着修行者于宁静、自在之境安住身心,体悟佛法 。</p> <p class="ql-block">三贤殿三枝桂花树</p> <p class="ql-block">三贤殿</p><p class="ql-block"> Three Sages Hall </p><p class="ql-block">삼현전(三賢殿)</p><p class="ql-block">奉祀唐代国清寺高僧丰干、寒山和拾得三位贤人。佛教称他们为三大士,分别为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其中寒山尤为著名,有诗三百余首传世。民间奉拾得、寒山为"和合二仙"。三贤殿原为"虎啸堂",传说丰干的坐骑老虎,曾关养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上的书法由傅印恭书写,内容是寒山大士的《天台诗》 。寒山乃唐代著名诗僧,其诗常蕴含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风格质朴自然。《天台诗》里,“云山叠叠连天碧,路僻林深无客游”勾勒出云山层叠、幽僻少人的景致;“远望孤蟾明皎皎,近闻群鸟语啾啾”远近结合,以孤月、鸟鸣增添静谧氛围。“老夫独坐搂青嶂,少室闲居任白头”尽显诗人独坐青山、闲居任白头的恬淡。“更叹往年兴今日,无心还似水东流”则抒发对岁月变迁、无心尘世的喟叹。傅印恭的书法工整,与原诗意境相得益彰,刻于石碑之上,更添古朴厚重之感。</p> <p class="ql-block">唐•寒山《三字诗六首 其五》:“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冷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p><p class="ql-block">《三字诗六首其五》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幽静谧的山中独坐图,充满禅意与自然之趣。</p><p class="ql-block"> 诗的开篇“重岩中,足清风”,描绘出诗人身处层叠山岩之中,清风徐来,给人以清爽之感,奠定了清幽的基调。“扇不摇,凉冷通”,进一步强调山中气候凉爽,无需摇扇,清凉之意自然贯通,突出了环境的宜人。“明月照,白云笼”,诗人将视角转向天空,明月洒下清辉,白云悠悠飘荡,笼罩着山林,营造出一种空灵、宁静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独自坐,一老翁”,一位老翁独自静坐,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尽显孤独静谧,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自在。</p><p class="ql-block">整首诗通过对山中清风、明月、白云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老翁独坐的形象刻画,展现了寒山清幽的环境,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相得的意趣,蕴含着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禅理禅趣。其语言朴素浅近,通俗如话,却能以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远的意境,体现了寒山诗独特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p> <p class="ql-block">“五佛阁缘启”碑</p><p class="ql-block"> 这篇缘启主要讲述了佛教诸佛出世的本怀是令众生开悟解脱 。提及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降生、成道说法,以引导众生解脱生死 。文中表示因十方善信解囊相助,得以建造五佛阁 。还讲述了台湾法济寺慧藏法师从缅甸请得释迦如来白玉尊像至国清寺 ,此像雕刻精湛、法相庄严 ,见者可发菩提心 ,并赞叹了参与此事者的无量功德 。 最后标注了书写者为台山宏宗、勒石者为圆泰 ,立碑时间是1990年腊月 ,由国清寺树立 。</p> <p class="ql-block">五峰山——国清寺四围有五座山峰,它们是:寺前祥云峰、寺后八桂峰、寺东灵禽峰、寺西灵芝峰、寺西北映霞峰。五座山峰古木参天,小径纵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