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科技之手,助力语文课堂——乐东思源高中第六届“苔花杯”课堂教学融合智慧平台应用语文学科评比大赛实录

镜子

<p class="ql-block">  风暖花香,水光潋滟,草长莺飞,万物生发,正是最美人间四月天,东东思源高中再次迎来了两年一届的“苔花杯”教学比赛。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教研室联合各学科组举办本次教学大赛。乘着科技创新的热潮,教研室将本次活动主题设为“课堂教学融合智慧开台应用课堂教学比赛”,意在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借助新技术,融合智慧平台,落实“新课标”的教学任务,提升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p> <p class="ql-block">  语文组的教学比赛安排在四月十七、十八日两天举行,高一高二年级一共有11位教师参加 。活动要求:任选课题,结合大单元教学,融合智慧平台进行组织教学。校领导希望通过这次比赛,让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竭尽所能,赛出水平。</p> <p class="ql-block"> 赛课</p><p class="ql-block"> 本次赛课整体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教学形式多样,教学设计新颖,特别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群文阅读教学,对比阅读教学,符合新课改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同时融合新技术手段,利用智慧平台,创新课堂教学,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良好。</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出场的是林子玉老师,她以《女性的悲歌,时代的哀歌》为课题,将《窦娥冤》与《雷雨》进行联读,以“情境任务——校文学社拟举办‘校国剧评家’写精彩剧评”——导入新课,由三个学习任务——①走进飘控人生、②书写女性形象、③探究悲剧原因——来完成教学内容。最后以“今天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整堂课循循善诱,师生互动良好。</p> <p class="ql-block">  许录菲老师以《春天无爱,人间可悲》为课题,对《祝福》一文进行探究性学习。以“祥林嫂的死亡”为案件,带领学生梳理人物生活轨迹,然后引导学生探究犯罪嫌疑人,分析祥林嫂的死因 从而挖掘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整堂课内容有条理, 对学生有启发。</p> <p class="ql-block">  梁小兰老师抓住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以高考真题导入课堂,实现了教考衔接。同时通过三个学习任务带领学生研读文本:一是品赏风雪,二是感悟风雪,探究不题,三是直面风雪,育人有声。整堂课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既渗透了学科的核心素养,又关注了文本内容,同时培养学生梳理文本、研读文本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李小晶老师以《探景明其妙,风雪有乾坤》为课题,将《祝福》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行群文阅读,以两篇小说中相似的环境特写“风雪”作为探究的主体,让学生通过“品赏风雪”、“感悟风雪”和“直面风雪”三个环节,既让学生能深入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又能学会正确认识并对待人生中的“风雪”。</p> <p class="ql-block">  罗文玲老师以《胸中有家国,眼里存山河》为题,将《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进行联读。旨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理解作者心怀国家,心系天下的思想感情,涵养爱国情怀。老师通过“诵读——感知——研读”的方式,从诗句的背景、手法到情感,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诗人们“胸中有家国”“眼里存山河”的豪情壮志,情感把握到位,且配以歌曲,加强背诵,让学生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邢孔江老师以《盛世之欢,黍离之悲》为题,将《望海潮》和《扬州慢》这两首词进行比较阅读,从“深情诵读”到“用心品读”,以“我是古城行吟者”“我是古城观察者”和“我是古城体验者”为主线,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词人的家国情怀。同时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课堂教学手段灵活多变,老师熟练使用智慧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反应热烈。</p> <p class="ql-block">  杜仕勇老师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课题,将小说《阿Q正传》和《边城》进行比较阅读。通过两个学习活动“研读一方‘水土’”和“不同水土下的‘一方人’”,带领学生探究两部作品的现实意义。课堂设计新颖有个性,深入挖掘文本的主题,别开生面,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林丽老师以《寻找城市记忆》为课题,将《望海潮》与《扬州慢》进行群文阅读,通过“情境任务——假设你是《城市快报》的一名记者,现接到主编的下派任务,以完成‘城市记忆’期刊的出版”。然后设计三个活动:一探究城市特点、二品味城市之美、三感悟城市记忆底蕴,最终带领学生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了解文学的城市记忆功能。课堂教学师生融洽,气氛活跃,互动良好,同时使用多种新技术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p> <p class="ql-block">  陆春蓉老师以《感悟生死,热爱生命》为课题,将《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进行联读,以“激发情思”“生命思考”和“指向救赎”三个学习任务,让学生感悟王羲之和陶渊明二人不同的生死观,最后通过两个真实的案例,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p> <p class="ql-block">  裴威慧老师以《蜀道话情思,赤子家国情》为课题,对《蜀道难》和《蜀相》进行联读,通过三个学习任务;一是诵读涵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二是知人论世,了解诗歌风格;三是再吟诗文,感受家国情怀。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巧设问题“李白与杜甫精神认同的‘家’在哪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p> <p class="ql-block">  林森林老师的《蜀相》一课,运用了咏史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志”梳理文本,让学生读懂诗意,同时又通过赏析诗句“出师未捷身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来探究诗歌主题。内容浅显,符合学情。</p> <p class="ql-block"> 听课评课</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的第二项就是听课评课,赛课期间语文组的老师们不怕辛苦,在上课之余、积极参与教研组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当天赛课结束由评委老师对上课教师的课进行点评。评委欧阳雪老师首先对本次课堂教学给予高度赞扬: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数字技术、智慧平台应用娴熟;课件制作精美,课堂内容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数字技能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  另外,本次活动我们也有幸邀请到研训学校的教研员裴莉琪主任参与听课评课。裴主任不辞辛劳,积极参与。裴主任认为本次活动很有意义,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教学业务骨干;情境化教学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感强,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到位,师生互动良好。教师能利用智慧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希望和建议: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文体意识,要注意教材位置,研读教材提示。裴主任的指导精准而又恳切,为语文组老师们拨开迷雾、指明了方向,为我们语文组的教学更上新台阶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最后,本次活动深受校领导的重视。教研室王帆主任亲自策划活动内容,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主管教学的吴慧玲副校长于百忙之中抽空参与听课评课,并在评课活动中给予精准到位的指导,吴校长对此次课堂教学给予充分的肯定, 认为此次课堂大赛贴合新课程标准,老师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带动课堂,气氛活跃。遗憾的是融合新技术不够全面,建议老师们多研究课堂,多学习新技术,打造属于自己的魅力课堂。</p> <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比赛是每位老师的必修课。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创新课堂永不过时。比赛虽然结束了,课堂教学仍在继续。让我们以坚定不移的初心、持之以恒的耐心,始终耕耘课堂这片沃土,响应时代潮流,勇敢地迈向智能时代,做时代的践行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