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美兰区福安中心幼儿园“书香润童年,阅读伴成长”——第二届阅读节教师读书分享会

🌻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书的意义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你打开未来世界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些看着不起眼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能给人无形的能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成为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山如笑,书页轻吟。当暖风揉碎桃李的花影,当墨香染透四月的窗棂。2025年4月18日,在莫单丹老师的主持下,海口市美兰区福安中心幼儿园的老师们,以“书”为信物,共赴一场教育的诗意邀约。今日,文字化作春雨,润泽你我心田;此刻,思想如蝶翩跹,共舞教育的芳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邱艳玲老师——《做有智慧的幼儿教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了《做有智慧的幼儿教师》我深受启发,书中分为理论篇和随笔篇,理论部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幼儿教育的理念,让我深刻理解到幼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为我的教育实践筑牢了理论根基。随笔篇则充满了真实且触动人心的教育案例,读着这些案例,我仿佛置身于幼儿园的课堂与活动中。我看到了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各种状况时,如何巧妙运用教育智慧化解难题。它让我明白,在幼儿教育中,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去简单评判幼儿的行为,而要蹲下身来,用幼儿的视角去理解他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给幼儿最好的教育——爱”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以前我以为爱就是照顾好孩子的生活,现在我知道,爱更是尊重他们的个性、倾听他们的想法、欣赏他们的独特之处。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着不同的成长节奏,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爱与智慧去浇灌,让他们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小麦老师——《倾听着的教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倾听着的教育》是著名教育学者李政涛的全新力作,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倾听”的独特诠释。倾听不仅仅是儿童说教师听这么简单,而是通过倾听理解儿童内心的想法、欲望、需求、情感等内心世界。在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儿童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模式忽视了儿童的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而倾听着的教育则要求教师蹲下来,认真倾听儿童内心的声音,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才促使儿童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莫单丹老师——《不教的教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教的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思维,提出的“不教〞理念,并非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倡导家长转变角色,从权威教导者变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引导者,挖掘孩子内在的自主学习与成长动力。书中融合国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帮助家长深度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找到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书中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和实用策略,可有效解决亲子沟通、习惯培养等常见问题,助力家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符燕子老师——《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这本书,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我们要用孩子的逻辑去理解他们的情绪,回爱和耐心去引导他们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小世界和小情绪,我们的任务就是走进他们的世界,用正确的方式化解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将书中所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温暖引路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杨柳老师——《完整的成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完整的成长》由孙瑞雪所著,她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与儿童心理学家,“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其教育理念影响深远。这本书继承发展《爱与自由》核心思想,深入探讨儿童成长,自出版便备受关注,成为家庭教育与儿童教育领域的重要读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这本书让我明白,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有独特的成长规律与内心世界。作为家长或教育者,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和标准去要求孩子。在生活中,我们常急于给孩子答案、帮他们解决问题,却忽略了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体验。就像孩子搭积木总是倒塌,如果直接告诉他们方法,不如鼓励其不断尝试,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这样他们不仅能学会搭积木,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送欢老师——《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这本书,王老师深受触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成果,阐述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最佳方式,在游戏中,幼儿能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学会合作与交流。这让我想起曾经看到的一些幼儿园,孩子们被安排坐在教室里进行枯燥的学习,失去了游戏的机会。而真正的学前教育应该像书中倡导的那样,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书中还关注了幼儿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幼儿在这个阶段非常敏感,需要成人的关爱和理解。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要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和支持。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成长和知识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温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郑佳慧老师——《窗边的豆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很温暖的书,它在带给无数读者笑声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内心的感动,还让我们从书中看到了教育的本质。这本书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真挚的情感,作者没有用任何优美的词句来描写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感觉特别自然亲切,大大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书中小豆豆的妈妈巴学园的小林宗作校长给了小豆豆一个快乐的童年。校长对小豆豆的平等、关爱</p><p class="ql-block">与教育,妈妈对小豆豆的理解与爱,都使小豆豆难以忘怀,也为她的人生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老师,我也特别羡慕巴学园里教学氛围,尽管我们现在还无法像小林老师那样带着孩子们到小溪边野炊,到小河边散步,到大海边游泳、到墓地里扮鬼——但是我们可以在尽可能地去保护学生的天性,尽可能让孩子们的童年变得多姿多彩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像小林校长那样,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被承认的愉悦,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会在自由、平等、开放的环境里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许欣桦老师——《捕捉儿童敏感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我认识到孩子的敏感期至关重要。儿童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并且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他就会发展得很全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这本书让我更爱我遇到的每个孩子,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观察孩子,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多关注并捕捉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让我们的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艳老师——《爬上豆蔓看自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了《爬上豆蔓看自己》让我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不是因为来自一个精彩的案例或者一个完美的活动,更多的是来自自己的反思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时候,我回首自己的教育,都会感觉到一种满足,满足于陪伴孩子走过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看着他们从爱哭胆小的小不点长成勇敢的大孩子;满足于和孩子亲密的感情;满足于和家长和谐的交流。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向高老师写的这本书一样,爬上更高的豆蔓,看看自己,也就会发现:善于反思,成长就会一直伴随我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黄巧仪老师——《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读完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怎样和内向的孩子相处,他们在集体中往往会不知所措,不如活跃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是被教师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怕“抛头露面”,但内心又渴望被关注不过大张旗鼓的过分关注会让他们害羞甚至不知所措,他们更喜欢温和的、具体的方式来回应她们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粗化“标准线”,内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就对自己标准高、要求严,孩子是细线条,教师就要“粗线条”一点,高关注会容易增加心理压力,一旦关注度降低,则导致心理产生较大的落差,从而影响情绪等等。同时教师应主动、耐心地关照他们、走近他们,多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人关注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雯老师——《做个有智慧的幼儿教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一个好幼儿老师,最重要的拥有教学的智慧,正如教育家昆体良所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幼儿老师,我们要教给幼儿丰富的知识,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改变传统的"要我学,教我学"逐渐形成以幼儿为主体的"我要学,我会学",这样孩子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独立地探究,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在智慧的课堂中,幼儿应该是探索者、实践者和发现者,幼儿不仅学到知识和本领,而且学会学习。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对幼儿来说才是终身受益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才是真正有效的,才能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林楚楚老师——《窗边的豆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这本书,我更多的感受是一位懂得教育的引领者,将会对一个人的前程有很大的影响。书中小女孩豆豆,因为多动,不是传统意义上听话的小孩,被学校退学了,于是她妈妈把她送到新的学校一巴学园。在我看来,巴学园简直是每个小孩的梦想天堂。小林校长独特的教育体系,让孩子们在童年中快乐成长,并且这样的经历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巴学园的教室是建立在废弃的列车里面,没有固定的位置,你可以根据自己每天的喜好来选择;也没有固定的课程,你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课程,按照学生的需求;也没有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校长和老师们鼓励学生走出去,接触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让每位同学都能学到许多新知识。真正的做到了以幼儿为本,尽管这样的模式在现在也很难实现,但是我们仍能从中学到让教育充满温度,充满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任星妍老师——《幼小衔接那些事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了《幼小街接那些事儿》中的一个个案例,就像一面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孩子们在幼小街接时的种种状况。比如“甩掉了“迟到大王”的帽子”这个案例则突出了时间观念培养的重要性。有的孩子曾是“迟到大王”,在幼儿园可能时间观念没那么强,但进入小学后,规律的作息和严格的时问要求让他们一时难以适应。这不仅是孩子自身时间管理能力的问题,也反映出家庭和幼儿园在时间观念培养上与小学的街接不足。从中我认识到,在幼小街接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至关重要,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如设定固定的起床、睡觉、吃饭时间等,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生物钟,为适应小学节奏打好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春蜜老师——《观察:读懂与回应儿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阅读此书,我深刻体会到观察是教师了解儿童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品味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回顾自己平时的工作,虽然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他们,但往往缺乏系统和深入的思考。读到此书,让我懂得如何观察、记录、反思才是最有效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彭红虹老师——《幼儿园大型户外建构游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型户外建构区域活动,一方面使幼儿园的孩子更快乐,充分满足了他们热爱游戏的天性,实现了快乐学习、体验学习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因为没有教材、没有模板给教师参照,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学会观察、学会指导,因此,在阅读这类书籍过程中,能够促进了自身专业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符芳菊老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解读</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让我明白了游戏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们应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幼儿劳动习惯培养要遵循其发展规律,不能操之过急。“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原则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设计分层任务: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从简单的物品归位开始;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则鼓励其担任“劳动监督员”,指导同伴完成任务。同时,将游戏化恩维融入劳动教育,如开展“家务劳动打卡挑战” 让幼儿在趣味中感受劳动的乐趣。这种灵活的教育策咯,既符合《指南》倡导的“以幼儿为本”理念,也有效提升了劳动教育的实效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少兰老师——《孩子是脚,教育是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对儿童教育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李跃儿提出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一比喻精妙绝伦,强调教育应如同鞋子适配脚一样贴合孩子的个性与需求。书中芭学园里一个个真实的学习故事,生动展现孩子们在自由、尊重、充满爱的环境中如何自然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让我意识到,传统教育中一些整齐划一、忽视个体差异的做法存在诸多弊端。真正好的教育应是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成长土壤。同时,也感受到教育者的重要性,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包容的心态和专业的教育素养,才能像芭学园的老师那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恰当引导,而非过度干预或强制塑造。这本书不仅是教育从业者的宝贵参考,也让家长们明白如何为孩子营造更有益的成长环境,是一本能引发深刻教育思考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欧童月老师——《幼儿园自主游戏与观察——从游戏故事中发现儿童》</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这本书中自主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大量的观察记录,展示了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如积极探索、勇敢尝试、团结协作、独立思考等。这些行为背后是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他们个性的展现和创造力的发挥。它使人们认识到,自主游戏不仅是幼儿娱乐的方式,更是他们自我表达和探索世界的途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多读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好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好读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本书籍‍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个故事一段旅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阅读是一场无尽的邂逅……</p> <p class="ql-block">拍摄、编辑:黄巧仪</p><p class="ql-block">审核:园领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