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陕西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秦、汉是其辉煌的鼎盛时期,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文物收藏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秦文明是由秦人、秦王朝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统称,在中国文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秦始皇实现华夏一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发展的良好基础,制定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策,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p><p class="ql-block">以成阳宫遗址为中心的都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要舞台,是秦统治者发号施令、实施有效统治的中枢所在,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大秦文明园占地约1870亩、规划建设中轴景观区、文化展示区、传统体验区和服务配套区,以现代设计手法展现传统历史文化。其中,中轴景观区以绿色大地为背景,放置数座国内外艺术家创作的大型雕塑,全面展示了秦从西戎边民到一统六国的坎坷苦难岁月和矢志前行历程,南端的水舞喷泉以"水和之舞"为主题,运用流行音乐、激光投影、冷光照明的手法,编排精致、美轮美奂,表现了纠纠老秦的风骨豪情。</p>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毗邻秦咸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秦汉馆占地面积约300亩、建筑面积39809㎡2、展陈面积10362m。其中一号至五号建筑为开放区域,六号建筑为文物库房及技术用房,七号建筑为办公用房。</p><p class="ql-block">秦汉馆主体建筑群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主持设计,建筑总体以北斗七星布局,主馆区七座建筑各自相对独立且以"复道"相连,高低错落,虚实结合。建筑还采用了高台建筑风格,高台建筑起源较早,殷商鹿台、周之灵台等,从战国至秦汉,筑台之风盛极一时。秦汉馆以天地山水为背景,以花草木石为点缀,阐释秦汉建筑"高台榭、美宫室"的造型特征,再现《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廊腰鳗回、横桥卧波、冀阙凌空的胜景。</p> <p class="ql-block">老秦人</p> <p class="ql-block">秦汉以开创性的制度,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开启了中华文明 的新纪元。中国版图的确立,"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创建,"儒学"成为政治思想的主体,以及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都是在秦汉时期完成的。这一时期,以新的政治制度为根基,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奋进崛起,同时放眼世界,包容、吸收外来文化,使中国迈向强盛、 自信的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历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风雨,秦始皇初创"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经西汉王朝继承并发展完善,到汉武帝时期完成了对"大一统"政治理念的贯彻,基本确立了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发展 2000 余年的政治体制。新制度的创建,是秦汉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深刻影响社会其他层面发展的核心力量。</p> <p class="ql-block">秦的统一创立了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为中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打下基础。秦汉以来,以丞相为统领的中央王朝百官公卿制度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形式逐渐完善,以察举制为中心的选官制度逐步满足行政体制的人才需求,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已初步显现。</p> <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三晋文化、楚文化、齐文化、燕文化、秦文化等多种区域文化,经数百年的融汇与交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汉王朝以华夏族为主体,吸纳了周边各部族的人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中,融合成为一个人数庞大的族群﹣-"汉"族,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开始形成。</p><p class="ql-block">文化认同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以神化君权、强化纲纪为思想内容的社会等级制度,构成了汉代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意识;以礼义文化分辨夷夏的汉代夷夏之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传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礼义文化认同意识。秦汉王朝,开启了中华民族从区域融合走向文化认同的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继位后,改变了对匈奴忍辱妥协的方针,开始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反击。公元前 127年,派卫青收复河南地;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分两路出击,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p><p class="ql-block">汉武帝时代的疆域空前辽阔,东抵日本海、黄海,东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p> <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是开启中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时代。古代中国与西方的陆路和海路交通格局,大致形成于这个时期。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元狩四年(前 119 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史称"凿空"。汉武帝平定南越,灭卫氏朝鲜,建立汉四郡,开辟了通过南海、印度洋航路与西方交往的海上通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促使汉王朝开始联通世界。</p> <p class="ql-block">汉代是我国纺织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第一个发展高峰。除了满足国内丝织品市场的供需外,两汉边市的开放和发展,更加促进了汉朝与边境诸族贸易的发展,促使中原地区的丝织品不断运往周边地区进行销售。汉王朝赏赐"来朝""进献"的周边部族的物品,也多以丝织品为主。汉代仅丝织品的种类就有锦、绣、绮、绢、稿、绛、嫌、罗、纨、梯、细、素、练、纱、缎、漫等数十种,加工工艺十分复杂,较前代有了较大的提升与突破。当时的富人也以穿着"襄邑锦绣"为时尚。因此,汉代的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商品,远销大秦、琉球、天竺、朝鲜等欧亚各地。</p> <p class="ql-block">秦砖与汉瓦</p> <p class="ql-block">文字瓦当是其中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久闻大名的,兵马俑</p> <p class="ql-block">骑兵的鞍马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云梦秦简《秦律杂抄》记载:"募马五尺八寸以上,不胜任,奔挚不如令,县司马赀(zi)二甲,令、丞各一甲。先赋募马,马备,乃粼(lin)从军者。到军课之,马殿,令、丞二甲;司马费二甲、法(废)。"</p><p class="ql-block">这段律文清楚地说明了鞍马选拔的标准:马高要在 1.33米以上,奔驰和系羁要听从指挥,否则,有关人员将受到处罚。马匹备齐后,再从入伍的士兵中选拔骑士,骑士入伍后须接受考核。马匹被评为下等的,县令、丞、司马要受到处罚,主管的县司马则会被革职永不录用。这说明秦代对骑兵用马的挑选是非常严格的。</p><p class="ql-block">从云梦秦简的有关律文中可以看出,秦军的鞍马,主要来源于官府的厩苑,县司马掌管对军马的调教与选拔。因此,军马的优劣与县司马有着直接的关系。秦向来以养马著称,秦王朝时期,养马业更盛,中央和地方都有养马的厩苑,以为骑兵和战车提供马匹。</p> <p class="ql-block">秦国的强大武力与士兵的勇猛作战密不可分。士兵们披盔戴甲,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严格的训练,使他们具备出色的战斗技巧,加之无与伦比的严明纪律,使他们能以出色的战斗力和无畏的精神征服众多敌人。</p> <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并将之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哲学家确立并由后续哲学家发展成熟的这一命题,正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横跨两层的数字帷幕,360度沉浸式视听效果,在四季更迭情境的层层推进转换中,体会自然与人世间的某种不可言说的秩序,即中国古代哲学追求的本真。</p> <p class="ql-block">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支柱。从新石器时代大型城址营建,到夏商周三代都城变迁,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国家演进密切关联。都城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国家的缩影。中国的都城在选址、布局等规划思想方面数千年来一脉相承,这在古代世界历史上极为罕见,它凸显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特点。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碧落与黄泉代表天地两极,人们逝去后魂灵飞升天界,躯体归藏地府,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生活而已。这种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使得历代帝王都会精心营造自己的地下家园。帝王陵墓也因其若都邑的营建理念而被看作是都城的缩影。</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秦汉时期制度文明的体现之一莫过于都城规划、营建和治理,这也是我们今天城市建设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本展览旨在以雍城、栎阳、咸阳、长安四处都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为依据,结合当代城市与人居发展,探讨中国人独有的家国天下与国家认同理念,以古照今,期待能够引发更多思考。</p><p class="ql-block">西汉王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汉长安城是西汉王朝的首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都城,也是与罗马齐名的世界名城之一。汉长安城利用秦在"渭南"的宫</p><p class="ql-block">建而成,自西汉建都后,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相沿用旧城营建新,都,东汉、酉晋、隋也将此作为临时之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受赐岐以西之地。秦人正式立国,坐拥沃土,肇启霸业。在长达五个世纪的艰苦创业中,他们曾选择四山之间、五水之汇的雍地建城立都近三百年,并以此为基,蓄势崛起。雍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秦国沿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执政国君最多的一座都城。顺而建,沿河而居的城市布局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典范;长林丰草,鸢飞鱼跃的生态环境是秦国物阜民丰的保障。雍州积高,神明之噢,秦汉时期以雍地为核心的祭祀文化盛行,雍城也是国家举行最高祭天礼仪活动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九都八迁为秦人历史上的八次迁都,从甘肃陇东的西犬丘,历秦邑、汗邑、汗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最终定都咸阳。九都八迁的历史就是一部秦人的奋斗史,在这一过程中,秦人实力由弱变强,地位由低变高。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秦人一路东进,横扫六国,最终完成平天下的丰功伟业,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多而宫廷小,遂决定在丰镐之间、周王旧都营建新朝宫。因宫殿尚未竣工,故暂称阿房宫。秦始皇胸中有一个宏伟的规划,他要以阿房宫为中心建筑宫殿群,作阁道和复道将从阿房到咸阳间绵延三百余里的离宫别馆相连,从而构成一幅鼎盛帝都的画卷。然而考古发掘最终证实了历史文献里关于"宫未成而秦亡"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出土于渭河北場岸南的汉代古船,由 16块船板采用不同形式的榫卯结构连接而成。这种在船板之间嵌入小木板、再用木钉固定的榫板拼接方式,在罗马时期的地中海地区的木船上广泛使用,但在其他地方却很少发现。这条古船是罗马地区以外首次发现应用这种榫卯连接的船体,是"丝绸之路"两端文化互鉴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西汉自高祖刘邦称帝至王莽篡汉,先后有15位"皇帝"在位。除刘恭、刘弘、刘贺、刘婴外,其他11位皇帝各自营建帝陵,史称"西汉十一陵"。霸陵、杜陵分别位于汉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和杜东原,另外9座分布于渭河北侧的咸阳原。自20世纪初至今,帝陵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不仅确认了陵区位置规模和陵园形制布局,还勾勒出西汉帝陵制度由草创、确立到嬉变的历史轨迹。</p><p class="ql-block">西汉帝陵以咸阳原为主陵区,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祖长陵和景帝阳陵。白鹿原有文帝霸陵、杜东原有宣帝杜陵。皇帝和皇后陵墓同荧不同穴,从地面上看,两家并立,形制相同,大小有别。帝陵形制主要由陵园、封土、墓穴、门阙、寝园、陵庙、外藏坑、道路、陪葬墓、陵邑、刑徒墓地及园寺吏舍、修陵人居址等十余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秦人徒都咸阳后,经考古勘探确认的陵区主要包括咸阳秦陵、临潼秦东陵、韩森寨陵区、杜东神禾塬及临潼秦始皇帝陵。咸阳秦陵位于咸阳城西北部,包括"周王陵"(旧称)、司家庄、严家沟战国晚期大型陵园三座。临潼秦东陵亦称芷阳陵区,位于骊山西麓台塬上,发现战国秦陵园两座。尤其是秦始皇帝陵,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央集权国家统治者的陵园,其规模之大,埋藏之丰,均为中国古代帝陵之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发生巨大转变。帝王对永生的渴望,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与设计,不仅体现了"事死如生"的丧葬礼仪制度,还更多地表达出专属那个时代的对生命永恒的热烈追求和极富东方色彩的浪漫情感。</p> <p class="ql-block">虎符</p> <p class="ql-block">堪舆一词出自《史记·日者列传》:"堪,仰观天;舆,俯察地。"堪舆学是研究天地的学问,天文与地理都属于它的观察范畴。我们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称:风水学。这门学科,为人类的基本营建活动﹣﹣住宅与坟墓的吉凶趋避,提供了理论解释和实践指南。</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四时、四方、天干、地支、律令等表明了时空与方位,阴阳、五行、八卦阐释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秦汉人眼中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这一时期的堪舆学著作,既有讲述地理知识体系的《青囊经》,也有记载神异故事的《山海经》等一类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可避邪的鎏金铜铺首</p> <p class="ql-block">依然艳丽的漆猪</p> <p class="ql-block">科技文明</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古代人工合成的两种有色化合物,中国蓝和中国紫不但代表了古代中国科技史中独树一帜的文明成果,还丰富了中国古代颜料的种类,是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中国蓝和中国紫作为颜料,在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身上的彩绘中已经发现。</p><p class="ql-block">"中国紫"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是中国古代人工制备的一类无机颜料。化学成分为硅酸铜钡,属混合物,易溶于水,在今天也是需要利用最新科学技术才能合成的一种物质,化学式组成是[BaCuSi2O6]。</p> <p class="ql-block">环保灯具</p> <p class="ql-block">雁鱼铜灯的设计非常巧妙,整体由雁头、雁体、灯盘和灯罩组成,灯盘和灯罩能够转动开合,既实现了挡风的功能,又可调节光线的明暗度和照射角度。之所以称其为"环保灯具",是因为雁的腹部盛有清水,灯被点亮后产生的烟,会顺着雁的颈部进入雁的腹内,最后溶于水,从而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p> <p class="ql-block">2002年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遗址出土部分动物骨骼,试掘标本主要为下颌骨,其次为肢骨,另有个别肋骨、肩胛骨、脊椎骨等。这批标本数量少,但种类多。据统计有鲤鱼、鲫鱼、鳖、蒙古黄鼠、草兔、狗、马、猪、牛、羊、猫等。由此大概能看出汉长安城城墙守卫人员可能主要以家养的羊、猪、狗等为肉食资源,偶尔也猎获一些野生动物如兔和捕捞一些水生动物,如鱼鳖等作为肉食补充。猫推测为家养宠物,因食物充足,因而个体偏大。</p> <p class="ql-block">神兽</p> <p class="ql-block">玉猪</p> <p class="ql-block">蝉鸣</p> <p class="ql-block">马蹄金</p> <p class="ql-block">“杨”字金饼</p> <p class="ql-block">金饼</p> <p class="ql-block">西汉皇后之玺是西汉玉器,1968年在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公社出土。</p><p class="ql-block">西汉皇后之玺为正方形,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形象凶猛,体态矫健,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p><p class="ql-block">西汉皇后之玺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