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小时候听来的传奇故事,到影视作品的演绎,画符降魔,驱鬼捉妖,仙风道骨,或青衫或黄袍……已成为“茅山道士”的经典符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图片来自网络下载)</span></p> <p class="ql-block"> 虽然知道这些都是民间传说故事,当徐州汉风骑游队于2025年4月9日骑行到了位于溧阳的茅山脚下时,面对夕阳下山巅的那一片辉煌,还是有一种探究的冲动。决定第二天登临。</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茅山因西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而得名“三茅山”,简称“茅山”。东晋时期,上清派创始人陶弘景在此创立道教理论体系,融合儒释道思想,所以这里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位列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被誉为“秦汉神仙府、梁堂宰相家”,为国家A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世界道教联合会成立地”和“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祈福法会会场”显示了这里在道教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上山有两条路径,一是乘景区交通车直达山顶,另一条则是步行登山道。我们选择的是步行道。</p> <p class="ql-block"> 一条宽敞的沥青路把我们引到了“众妙之门”。“众妙之门”之后,是一条蜿蜒的登山道——“非常道”。进山的第一步便走进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学思想里。</p> <p class="ql-block"> 今天脚下的这条“非常道”是人们登山问道、健身赏景之道,是否也是传说故事中御剑飞天的茅山道士当年入山修行的路径呢?</p> <p class="ql-block"> 晨雾刚散,露珠凝重。古树沧桑,丛林茂盛,翠绿的嫩芽浸在乳白色的氤氲中,周围弥漫着野槐花和野紫藤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更有老子的思想在循循诱导,句句箴言如醍醐灌顶,犹如一把拂尘掸过,洗去凡尘,沉淀心灵,那些红尘纷扰此刻都成了飘渺的云烟,唯有山间的清风和林中的鸟鸣合奏着永恒的道韵,使身心同养。</p> <p class="ql-block"> “隐居亭”为纪念“山中宰相”陶弘景而立。陶弘景 (456 年- 536 年),宇通明,号华阳隐居,江苏南京人,是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陶弘景于公元 492 年隐居茅山,炼丹修道,著书立说,其医药养生著作对后世影响较深。期间,梁武帝常通信问策,故时人谓之“山中宰相”。</p> <p class="ql-block"> “抱朴亭”为纪念葛洪而立。葛洪(公元284年—公元364年),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自号抱朴子。</p> <p class="ql-block"> “华存亭”为纪念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而命名。魏华存(251年~334年),字贤安,被尊为紫虚元君南岳魏夫人,民间称之为“二仙奶奶",是中国道教四大女神之一。《黄庭经》 首次提出了中国气功学所说的“三丹田”学说,对人体科学养生学有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500米的登山路竟不觉得累,虽汗流浃背,却气定神闲。</p> <p class="ql-block"> 山顶处,便是茅山道教文化的核心圣地之一,九霄万福宫,因地处山顶,俗称“顶宫”,又因供奉“三茅真君”,也被称为“敕赐九霄万福宫”。</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顶宫始建于南朝梁代(公元503年),最初为祭祀茅山祖师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的道观,明代万历年间 (1573年)扩建,成为皇家敕建宫观,香火鼎盛。历经战乱和文革损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逐步修复。</p> <p class="ql-block"> 顶宫依山势而建,四进殿宇层层递升,包括灵官殿、藏经楼、太元宝殿、二圣殿等。主殿太元宝殿供奉三茅真君像,金碧辉煌,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 飞升台:相传为三茅真君得道升天处,是游客静心悟道的热门地点。</p> <p class="ql-block"> 对坚持者最好的奖励的还有这山顶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 乘交通车下行的半山腰绿树中,座落着元符万宁宫。始建于南朝梁代,兴于宋朝,因宋哲宗赐给茅山八宝之一的玉印放在宫中,故又称印宫。这里也是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祈福法会的会场。</p> <p class="ql-block"> 有“天下第一”之称的老子神像。</p> <p class="ql-block"> 老子神像坐北朝南,于1998年建造竣工。神像净高33米、重106吨,由226块紫铜板焊接而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道教老子露天神像,己入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p> <p class="ql-block"> 老子掌心自然形成的直径1米多的马蜂窝更是令人称奇,恰似老子手上戴的戒指,寓意着海内外游客“蜂拥而至”。</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番茅山问道,虽未曾遇见神通广大的道仙,却在云起雾散间窥见道的真容——原来五千言的真谛,早化作山间一草一木的生长姿态,道不在符咒剑快的玄妙,而在于能够放下执念,在岁月中沉淀成的仙风道骨,原是无数个晨钟暮鼓里的坚持、坚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图片来自网络下载)</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得山来,山脚下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和“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在阳光下庄严肃穆,静静地向人们讲述着这里发生的另一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37 年 12 月初,日军侵占了茅山1938年6月,陈毅、粟裕、张鼎丞率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一、二支队和先遣支队进入茅山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犹如插入敌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牵制了敌人的重兵,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可贵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世界一绝”——碑下放鞭炮,空中响军号”。2006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单次脉冲激发奏出音符最多(6个)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建成于1995年,农历1997年除夕夜,偶有居民在碑下燃放鞭炮,碑体附近发出清晰的军号声,从此,“碑下放鞭炮,空中响军号”的奇特现象为世人所知。</p> <p class="ql-block"> “曾有多少英雄先烈们在茅山为了革命事业拋头颅、酒热血。他们用万丈豪情壮实了茅山伟岸的身姿,他们用气壮山河的誓言证实了茅山不朽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这才是发生在这里的最真实的故事,也是应该永远记着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