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白玉兰,是凝固在皇家园林里的千年诗行。当紫禁城的宫墙还未褪尽冬雪的素妆,乐寿堂前的古玉兰已率先舒展冰肌玉骨,将清冽的香气揉进昆明湖的涟漪里。这抹早春的莹白,不仅是时序更迭的信使,更是穿越三百年风雨的文化符号,在红墙碧瓦间续写着「玉堂富贵」的东方美学。</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前的两株古玉兰,是乾隆南巡时从江南移植的「活文物」。它们的根系深扎在250年前的皇家土壤里,躯干上斑驳的纹理记录着1860年英法联军的烽火——那场浩劫中,颐和园的「玉香海」几近湮灭,唯有这两株玉兰奇迹般幸存,成为园林生态与历史的双重见证。</p> <p class="ql-block">玉兰在颐和园的栽植,暗含着深刻的文化密码。它与海棠、牡丹并称「玉堂富贵」,既是皇家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承载着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哲学思想。更耐人寻味的是,慈禧太后将寝宫选在乐寿堂,不仅因其「背山面水」的风水佳境,更因玉兰「长寿」的吉祥寓意——她甚至命人将玉兰花瓣融入膳食,以期延年益寿。这种将自然美学与实用主义结合的智慧,在颐和园的一草一木间都有迹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