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宫

每天好心情

<p class="ql-block">雍和宫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雍正皇帝即位前的府邸“雍亲王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升格为行宫,始称“雍和宫”,清乾隆九年(1744年)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p> <p class="ql-block">宝坊院三牌楼</p><p class="ql-block">宝坊院内共有三座牌楼,均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额题均为乾隆皇帝御笔。北侧牌楼前额题为“寰海尊亲”,后额题为“群生仁寿”。东侧牌楼前额题为“慈隆宝叶”,后额题为“四衢[qú]净辟”。西侧牌楼前额题为“福衍金沙”,后额题为“十地圆通”。</p> <p class="ql-block">昭泰门</p><p class="ql-block">牌楼院北为昭泰门,中间为一间正门,两侧各有一旁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棋盘大门。两侧垛墙上装饰有“二龙戏珠”和“寿”字等图案。门楣上的匾额是乾隆皇帝亲笔以满、汉、蒙古、藏四种文字书写,寓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雍和门殿</p><p class="ql-block">雍和门殿是雍和宫由南至北中轴线上的第一座主殿,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p> <p class="ql-block">四体文碑</p><p class="ql-block">雍和宫内有一著名碑亭,亭内立一方形石碑,四面分别刻有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四种文字的《喇嘛说》,碑文汉文正文加上夹注双行小字共2400多字。</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殿</p><p class="ql-block">雍和宫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原为雍亲王府银安殿。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庙后为雍和宫庙宇的正殿,称“雍和宫”殿。</p> <p class="ql-block">永佑殿</p><p class="ql-block">永佑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原为雍亲王胤禛寝殿。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庙后称为“永佑殿”。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因此永佑殿也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p> <p class="ql-block">法轮殿</p><p class="ql-block">法轮殿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此殿顶部设五座天窗,窗上置五座鎏金宝顶,体现了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万福阁</p><p class="ql-block">万福阁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到十五年间(公元1748年到1750年),建庙初期阁内供奉近一万尊泥塑佛像,因“佛”“福”发音近似,因此该殿得名“万福阁”。</p> <p class="ql-block">绥成殿</p><p class="ql-block">绥成殿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是雍和宫中路最北端的建筑,同时也是最后一进殿堂,殿额亦为乾隆御题,“绥成”为成就安泰之意。</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的每一座大殿都有三个门,中间是正门,左右两边各一个偏门。进门时走中间的正门,抬起脚直接跨过去,不要踩门槛。出门的时候也是一步跨过去,切忌踩门槛。</p> 一方净土,三柱清香,神明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