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一、十年前的风景画成了油画</b><br> 这是一幅笔者近期创作的油画《桑珠孜宗堡一角》, 画的是十年前我第二次入藏摄影采风在西藏日喀则日光山见到的风景。主体是雄伟壮观的桑珠孜宗堡一角,画面左侧是一排由近至远的藏族民居,主体(古堡)和陪体(民居)之间是日光山背面一条通往 桑珠孜宗堡 的山路。近景是古堡蓝色的围墙和几棵叶子发黄的树。<br> 那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近中午时分,我跟随一位穿着棕色裙子的藏民沿这条山路走进了桑珠孜宗堡并在日光山之巅鸟瞰了日喀则老城区。<br> 作者选择桑珠孜宗堡建筑侧立面的一角为画面主体,是因为这个角度主体建筑是受光面,古堡的白墙和背景的蓝天形成强烈而又和谐的色彩及光影对比,画面简洁,比古堡的建筑正面易于入画。<br> 在创作中作者注重处理好画面的透视关系,明暗关系,主次关系、虚实关系、色彩冷暖关系,力求构图均衡,色彩明朗,主体突出,意境幽静。<br> <h5>▲油画起稿 2025-4-11-16:23 </h5> <h5>▲铺大色块 2025-4-11-23:18</h5> <h5>▲画局部和细节 2025-4-13- 16:28</h5> <h5>▲整体调整 2025-4-15</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 <h5><b>二、桑珠孜宗堡背景资料</b><br></h5><h5> 始建于1360年的桑珠孜宗堡坐落在日喀则市的日光山之巅,它曾是西藏最早一批宗山建筑(宗山在藏语中是城堡的意思,通常指旧时西藏地方政府宗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的山)中的佼佼者,其规模和影响仅次于布达拉宫。日喀则作为元代全藏的政治中枢和明清以来西藏的第二大城市及后藏(日喀则地区)的中心,桑珠孜宗堡不仅是旧西藏农奴制的象征,也是后藏传统文化的结晶。<br> 因岁月侵蚀,年久失修,上世纪60年代桑珠孜宗堡已倒塌,古堡只剩宫基和一些残垣断壁。<br> 2004年初,上海市将桑珠孜宗堡的重建纳入了援藏项目,并委托同济大学工程设计。2007年5月一期工程竣工。重建后的古堡东西长280米,高92米,与山体浑然一体,恢复了日喀则市昔日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和城区制高点,成为展现历史风貌和现代功能相融合的日喀则市博物馆。</h5> <h5>▲桑珠孜宗堡和日喀则市城区远眺</h5><h5> 2015-5孙向荣摄</h5> <h5><b>三、油画《桑珠孜宗堡一角》AI赏析</b><br>1、构图和空间表达<br>★构图:采用了线性透视构图,以左侧小路为引导线,将观者目光引向主体桑珠孜宗堡,形成视觉焦点。人物在小路上行走,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与故事性,同时也平衡了画面左右的比重 。<br>★空间表达:通过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布局,展现出空间的纵深感。近景的小路、中景的树木和古堡、远景的天空,层次分明,使观者仿佛置身于这条通往古堡的路径上。<br>2、笔触和色彩运用<br>★笔触:作者运用了较为松散且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尤其是在描绘天空、墙面和地面时,这种笔触增加了画面的质感和生动感,体现出油画的独特艺术魅力。<br>★色彩:整体色彩明朗,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营造出风和日丽的氛围。蓝色的天空与白色的古堡相互映衬,色彩对比和谐。地面和树木运用了暖色调,如土黄、棕褐等,丰富了色彩层次,也暗示了当地的地理风貌。<br>3、美术欣赏和人文地理<br>★美术欣赏:从美术欣赏角度看,这幅油画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对景物的描绘较为写实,却又融入了印象派注重光影和色彩的特点,在光影处理上,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表现出阳光照射下的效果,给人以真实而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视觉体验。<br>★人文地理:桑珠孜宗堡作为日喀则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作者描绘这一建筑,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也传达出西藏地区独特的人文地理特征,让观者感受到当地的历史底蕴和地域风貌。<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