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36年7月16日,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采访时,给毛泽东主席拍了一张红军戎装照。这张照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风采和魅力,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好感和信任。</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11日晚,我在收看央视四套《国家记忆》节目时,无意中看到老红军张文清讲述毛主席身着的戎装缝制过程。那身红军服是张文清用一个晚上手工缝制成的。</p><p class="ql-block"> 衣服是什么面料,在哪里买的?在央视记者采访时,张文清老人详细讲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让我惊奇的是,毛主席身着的那身红军戎装所用布料,竟然是红25军军需给养处张文清在长征途中从我的家乡甘肃平凉四十里铺购买后背到陕北的。</p><p class="ql-block"> 四十里铺,是我的故乡,也许是家乡情怀吧,不管走到哪里,无论漂泊多远,家乡始终是心灵的港湾。那片熟悉的土地,承载着我儿时的记忆与成长的足迹,是心中永恒的牵挂。张文清老人讲述的内容,涉及到了家乡四十里铺,所以我感到非常亲切也特别好奇,全神贯注看完了这期《国家记忆》节目。</p> <p class="ql-block"> 张文清1910年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刘集镇金鼓村刘家田一个佃户家,他9岁时母亲病故,12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汉口一家裁缝铺当学徒,1928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荣获冀鲁豫军区第七分区抗战八年纪念章、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15年8月23日病逝。</p><p class="ql-block"> 这个片子是2010年前央视记者采访时拍摄的。张文清老人说,1935年8月,他负责后勤军需被装供给工作,随红25军由陕西凤县入甘肃,13日到达甘肃静宁县,17日翻过了六盘山。</p> <p class="ql-block"> 8月20日到甘肃平凉住四十里铺。四十里铺街道比较繁华,做生意的人很多,有上海人做布料买卖,那个布料叫线哔叽,他们扯了两件随部队背到了陕北。</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1月的一天下午,给养部领导找到张文清,安排他到军长徐海东住的王家坪窑洞,为毛泽东同志做一身衣服。当时毛泽东和徐海东、程子华几位首长围坐在炕上研究工作。他看到张文清来了,徐海东就给毛主席介绍说:“小张是来给您做衣服的,别看他是个小伙子,针线活儿做得可细了。” 张文清掏出布尺,为主席量了身材,经过整整一个夜晚的忙碌,张文清终于把衣服做好了,八角帽用的也是这种线哔叽布料,张文清还特意找了一块红布,做了红五星和领章,并牢牢地缝在帽子和衣领上。衣服做好后送到毛主席的住处,毛主席穿上后很满意,连声说:“衣服做的很合适,很合适,感谢同志们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时间已过去90年了,毛主席戎装布料购买于平凉四十里铺,作为四十里铺人我对家乡的过去有了新的认知,平凉是古丝绸之道上的重镇,素有“陇东旱码头”之称,四十里铺作为“旱码头”的一部分,是北连庆阳、南接宝鸡、东通西安的交通要塞,也是商品集散地,上世纪三十年代,精明的上海商人在此做布料生意,可见商贸流通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四十里铺商贸繁荣,国营八一机械厂、农机农具厂、造纸厂、二砖厂、氮肥厂、水厂、县办第三中学、国字号粮库以及驻军部队等单位给小镇增添了消费的生机和活力,其中八一厂还有来自上海、四川等省市支援三线建设的技术骨干,<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个工厂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span>县办第三中学也有60年代支边的浙江、北京、河北籍老师,1978年县教育系统组织数理化竞赛,三中取得名次还排在一中前,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三中文革中贬下的优秀教师居多,后来这些教师都进城了,三中从此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 我上初中时,来自工厂和部队的同学是吃商品粮的,家庭条件优越,让我们农村的同学非常羡慕。镇上集市很大,小商小贩多如牛毛,许多都是来自南北二塬出售农副产品的生意人,街道上人潮如水,拥堵不堪,在三中上学的我常常要从人潮中穿梭,记忆非常深刻。特别是每年举办商贸交流会,唱大戏,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多时每天超过上万人。</p> <p class="ql-block"> 而今,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富集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加上网购电商的蓬勃兴起,小镇再也不见昔日人头攒动,繁华喧嚣的场景了。废弃的老街道中一些商店如同文物一般的存在,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昨天的故事。新街道东移集市远不如曾经的过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战友郭舒是湖北人,笔下写出了他曾经对四十里铺的记忆:“马峪口马家羊肉泡馍总让人想起,四十里铺如意饸饹面馆都来大碗的,清街老杨家炒面那么的劲道精细,老李家的卤肥肠卤猪蹄比较便宜,川菜馆流行了一阵爆腰花水煮鱼,吴岳村的致富带头人是个女书记,瑶峰头村的甜脆苹果和黄杏酸李,洪岳村戏楼顶上二龙戏珠很有趣,清福山顶也不知是道观还是庙宇,把积念作子的上甲积峪下甲积峪,造纸厂时不时就会飘来特殊气息,泾河已经改造两岸荒滩披上新绿,新镇街道板块分区集市还算大气……”</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山水,是我心中最美的画卷,家乡的发展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但愿四十里铺能在开发新质生产力的新时代快速腾飞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分素材来自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修改于咸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