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丘家抗日四兄弟传奇</h3> <h3> 在海丰县梅陇镇东风村委马福垅(现多称马福兰)村,“丘东平故居”静静伫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故居展厅中,一张 1932 年 1 月 28 日丘家四兄弟于上海淞沪战役南翔公路桥头的合影,宛如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吸引着无数探寻者的目光,诉说着那段气壮山河的抗日传奇。<br><br> 丘家四兄弟的外甥黄英才(笔名:奇芭),有感于四兄弟的英勇事迹,为这张合影赋诗二首:<br> 兄弟从军行(题照)<br> 其一<br> 七律 古风<br> 兄弟相将从军行,淞沪日寇正逞能。<br> 战火纷纷胆不怯,风雨潇潇热血腾。<br> 遇难无缘相关照,逢凶有道靠独征。<br> 忠心耿耿图报国,铜心铁骨各铮铮!<br> 其二<br> 大哥做就带头羊,<br> 小弟争先上战场,<br> 一片丹心齐抗日,<br> 戎装拼出好儿郎。<br><br> [注:“大哥” 仅相对 “小弟” 而言,实则此 “大哥”(国珍)为二哥,是他引领三个弟弟(五弟汝珍、六弟东平、七弟丘俊)加入十九路军,投身抗日救国运动 ]<br><br> 1932 年,在国家危亡之际,梅陇马福垅的丘家四兄弟,在二兄丘国珍的带领下,毅然投身十九路军,奔赴上海 “一・二八” 抗日战争的烽火战场。他们怀揣着炽热的爱国之心,毫无惧色地冲向抗击日寇的最前沿,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此后,他们又共同参与 “福建事变” 反蒋斗争,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四兄弟历经磨难,命运的轨迹各自不同却同样悲壮,最终二死二伤,但他们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始终坚定,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h3> <h3>丘东平:笔剑交织的抗日英烈<br><br> 丘东平(1910—1941),这位从海丰县古驿道旁村庄走出的杰出人物,是中国著名的革命作家、战地记者、宣传鼓动家,我国军事报告文学的创始人之一。1932 年 1 月 28 日,上海淞沪抗战爆发,丘东平迅速投身于这场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他不顾生命危险,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四处奔走,积极宣传抗日,用激昂的话语鼓舞战士们的士气,成为军队中的精神支柱。同时,他全身心投入《血潮》报的出版工作,这份报纸宛如一把锋利的精神利刃,成为打击日寇的有力武器,也是全国最早的抗日战地报纸之一。在枪林弹雨的危险环境中,丘东平毫不退缩,以笔为枪,用文字传递抗战的决心与力量,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br><br> 丘东平曾东渡日本,在东京明治大学深造。然而,他始终心系祖国命运,短短几个月后,便毅然决然回国。回到香港后,他立即投身反蒋、联共、抗日的 “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工作,为推动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贡献力量。1936 年 6 月,他奔赴广西,参与重组十九路军以及抗日反蒋的 “两广事变”,为实现抗日救亡的伟大目标不懈努力。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丘东平毫不犹豫地再次奔赴战场,参加 “八・一三” 第二次淞沪抗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br><br> 1938 年 1 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丘东平加入新四军,成为战地服务团的一员。此后,他追随陈毅转战江南敌后,身兼政治部敌工科长、陈毅的对外秘书等数职。在战斗中,丘东平一手持枪与敌人奋勇搏斗,一手握笔深入敌后,将战场上的真实场景和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化作一篇篇激动人心的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他的作品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日热情,开创了现代军事报告文学的先河,受到叶挺、陈毅、粟裕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誉,也深受战士和群众的喜爱。<br><br> 1940 年 11 月,丘东平随陈毅、粟裕进驻苏北重镇盐城。1941 年,他肩负重任,奉命在盐城筹建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当时,由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兼任院长,丘东平担任教导主任,负责学院全面工作,并兼任文学系教授。在繁忙工作之余,他还潜心创作长篇小说《茅山下》,试图通过文学作品展现抗日根据地的生活与斗争。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向他伸出残酷的黑手。<br><br> 1941 年 7 月中旬,日寇调集重兵进犯盐城。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华中鲁艺师生被迫战略撤退。丘东平临危受命,率队从盐城东北向西南艰难转移。7 月 24 日凌晨,队伍行至湖垛地区(即今建湖县庆丰乡)北秦庄时,遭遇日军猛烈袭击。在危急关头,丘东平挺身而出,镇定指挥师生突围。他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枪林弹雨,全力掩护师生撤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 31 岁。</h3> <h3>丘汝珍:壮志未酬的革命先驱<br><br> 丘汝珍(1909—1934),早在 1926 年就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事业。1927 年,他参加了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为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32 年,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丘汝珍在二哥丘国珍的带领下,投奔十九路军,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动工人、学生支援抗战。他深入群众,耐心宣传抗日的重要性,组织募捐活动,为前线战士提供物资支持,成为抗战后方的坚实保障。<br><br> 十九路军调往福建时,丘汝珍随二哥一同前往。1933 年 11 月 20 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率十九路军宣布反蒋抗日,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通称福建人民政府)。丘汝珍积极投身该政府工作,以“岛人”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许多宣传抗日、抨击蒋介石 “攘内安外” 倒行逆施政策的文章。他的文章言辞犀利,观点鲜明,有力地揭露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br><br> 1934 年 1 月 21 日,退守漳州的福建人民政府被蒋介石反动势力扼杀,革命形势急转直下。2 月 20 日,身患疾病的丘汝珍得知翁照垣余部在漳州、厦门一带重整旗鼓继续抗日,不顾身体虚弱,立即前往联系。丘国珍担心弟弟身体和此行危险,叮嘱他小心提防敌人。丘汝珍满怀信心地表示:“不怕,我友人众多,此去定要为恢复这支友军出力。一旦事成,革命事业将势如破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必将垮台。” 然而,命运弄人。丘汝珍到达厦门后,旧病突发,因医疗条件有限,不幸去世,年仅 25 岁。在厦门的北大教授江公怀听闻此事,悲痛不已,亲自为他料理后事,并亲书墓碑,碑文为 “无产阶级斗士丘岛人之墓”,附文:“厦门鼓浪屿江公怀志哀”。</h3> <h3>丘国珍:战功赫赫的抗日名将<br><br> 丘国珍(1894—1979),在抗日战场上建立了赫赫战功。他曾任第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第七旅参谋主任、特务营营长,第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第一五六旅参谋主任等重要职务,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日决心,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多次带领部队取得胜利。1932 年1月28日,带三个弟弟(老五汝珍、老六东平、老七丘俊)毅然投身十九路军,奔赴上海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同年夏,随军入闽后,他先后担任福建绥靖公署参谋,福建团务处少将主任兼干部训练所所长,为巩固福建地区的抗日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br><br> 因与蒋介石政见不合,丘国珍毅然参加反蒋的福建事变,在事变中担任福建省会公安局局长,坚决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展现出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大无畏的勇气。1934 年底,丘国珍前往桂林,任职于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担任参谋,后又担任新编第一师少将参谋长,第四集团军总部少将高参等职,为抗日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936 年冬,出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桂林分校军事政治干部训练班军官大队大队长,为培养抗日军事人才倾尽全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br><br> 1938 年 3 月,丘国珍担任安徽省政府保安处中将处长,肩负保卫地方安全的重任,在地方抗日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40 年春起,他又先后担任安徽省党政军总办公厅主任、鄂豫皖苏四省边区战地党政分会中将委员兼秘书长等职,积极参与地方抗日领导工作,为协调各方抗日力量、推动抗日工作的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 年初,丘国珍被任命为第十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为抗战胜利不懈努力,直至抗战取得全面胜利。<br><br> 在漫长的抗日生涯中,丘国珍先后参加徐州会战、豫北会战、随枣会战等诸多重要战役。在这些战役中,他充分发挥军事才能,指挥部队与敌人激烈战斗,为抗击日寇、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做出重要贡献。1946 年起,丘国珍担任第八绥靖区政治部主任,同年底退役。此后,前往台湾,1949 年秋移居香港,在香港开设小店,过上平凡生活,直至 1979 年去世。</h3> <h3>丘俊:百岁抗日老兵的传奇人生<br><br> 丘俊(1913—2014),早年在香港长洲一家电器行打工,但他心怀报国之志,不甘平庸。1932 年 1 月,年仅 19 岁的他跟随二哥丘国珍投奔十九路军,参加上海 “一・二八” 淞沪战役,踏上了抗日救国的征程。之后,他进入中央军校广州分校就读。毕业后,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担任国军上校,成为军队中的骨干力量。<br><br> 1937 年 “八・一三” 事变前,丘俊作为第一批被派往上海的部队成员,积极投身抗日准备工作,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充分准备。“八・一三” 战争爆发后,作为第七连连长,他率领部队奔赴前线,在南翔地区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战斗中,丘俊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与敌人殊死搏斗。不幸受伤,他的表现激励着身边战友,成为士兵们的榜样。丘东平的《第七连》正是以丘俊的经历为原型创作,生动展现抗日军队下层军官和士兵的爱国精神和顽强战斗意志。<br><br> 抗日战争胜利后,丘俊继续在军队服役,为国家国防事业贡献力量。后来逐渐淡出军队,过上平静生活。2014 年 11 月 9 日,丘俊在香港与世长辞,享年 101 岁。他的一生,见证中国从战乱走向和平的历程。</h3> <h3> 抗日战争中,丘家老六东平抗战牺牲于苏北,老五汝珍殉国于厦门,老二国珍坠机受伤,老七永俊抗日战阵负伤。丘家四兄弟的抗日事迹,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篇章。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诠释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意志。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br><br> 如今,当人们走进 “丘东平故居”,看到那张珍贵合影时,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四兄弟当年的壮志豪情和坚定信念。他们的英雄事迹,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不懈努力。</h3> <h3>本文着重写四兄弟参加抗日方面的内容。参考资料:《丘东平研究资料》,丘俊著的《浮生录》。<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