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的北部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路叫<b>“花园路”</b>,南起北三环中路,向北延伸约1200米。</p> <p class="ql-block"> 北京海淀区<b>花园路</b>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最初是一条土路,主要用于运输建筑材料。<b>花园路</b>的形成始于1952年,当时解放军1201工厂等单位在此建房,为了运输建筑材料而开辟了这条路。最初,这条路只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土路,周围主要是荒野和农田。1956年,这条路被拓宽并铺成了宽7米的沥青路,并开始种植一些树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这条并不是很长的路上有两个公交车站——<b>花园路站</b>和<b>塔院站</b>。行驶着<b>331</b>路公交车,它开通于1956年12月,当时还是郊区线路的<b>31</b>路公交车,在我的记忆里是由平安里开往圆明园。1972年11月配合北京公交统一调整,<b>31</b>路改号为<b>331</b>路,运行区间延长至由新街口豁口-香山。2022年1月15日首车起,调整为新街口豁口-西苑北站。该路公交车在这几十年的运行过程中还有不少小的变动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 <b>花园路</b>的命名与其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当时,为了将这里的营院建设成“花园式单位”,因此将这条路命名为<b>“花园路”</b>。</p> <p class="ql-block"> 而在这几十年的历史岁月变迁中也有一直不变的存在,就是<b>花园路</b>和<b>塔院</b>两个车站和两个院落,<b>花园路1号</b>和<b>花园路6号(</b>当初的花园路3号<b>)。</b></p> <p class="ql-block"> 在车站的后面那个普通的院落——花园路6号,就是中国两弹的摇篮,也是两弹元勋<b>邓稼先</b>和氢弹之父<b>于敏</b>曾经工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院里邓稼先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所史馆和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也在这个院子里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少儿时期的我放学后经常到这里玩耍,青年时期也在这里居住了几年。</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花园路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院里的老烟囱还矗立在原地</p> <p class="ql-block"> <b>花园路</b>站往北几百米就是<b>塔院</b>站,它的对面就是花园路1号院,是在6号院(当时的3号院)里工作人员的住所,当时只有8栋楼和九一小学及九一幼儿园,只收研究所里工作人员的子弟。</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不普通却很低调的院落,即使在两弹成功爆炸,人民日报发号外举国欢呼的时候,这里也依然平静如初。</p> <p class="ql-block"> 从1972年7月来到这里,已经50余年了。</p> <p class="ql-block"> 5号楼是专家楼,邓稼先、于敏、朱光亚等科学家曾经住在该楼。</p> <p class="ql-block"> 5号楼的西侧是九一幼儿园,很多核二代核三代们在这里度过了幼儿时光。我的兄弟、我的女儿及外孙也是从这里走出。</p> <p class="ql-block"> 一层的食堂和二层的礼堂见证了核工作者们以及他们的家属的生活点滴,也为中国两弹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礼堂内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礼堂里的电影放映室窗口</p> <p class="ql-block"> 在花园路站和塔院站之间有一条小河,叫小月河,是元大都北城墙外的护城河。在我儿时还是一条臭气熏天的排污沟,1985年改造成了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院因塔得名。明</span>万历十一年(1583年),孝定皇太后为高僧<b>遍融</b>大师敕建千佛寺及舍利塔院,主塔为八角七层砖塔“华严永固普同塔”,塔顶覆琉璃瓦,角悬铜铃,<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多佛在刻,华丽壮观。</span>周围另建小塔13座,形成塔院群。</p><p class="ql-block"><b> 遍融</b>大师为千佛寺开山祖师,其圆寂后葬于主塔内,塔院成为僧人墓地,并立碑“大护国千佛寺<b>遍融</b>大师塔院碑记”。塔院系多宝佛塔禅院的简称,旧名千佛寺塔,俗称塔院村大庙,直到民国年间,塔院一直被称为“拈花寺十方塔院”。明万历十二年(1584)九月<b>遍融</b>示疾,九月九日,口念佛名面西而圆寂。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立碑,有“大护国千佛寺遍融大师塔院碑记”。</p> <p class="ql-block">该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父亲(左一)和同事在塔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 据说千佛寺后院祖堂内就供奉有<b>遍融</b>的铜像,像旁右侧还有铜牛一头,背上驮有铅钵,牛前还有铜质牛槽,可见当年<b>遍融</b>法师身边确实有这么一只通灵的牤牛。同时,根据早年间留下来的老照片来看,该桥栏杆上确实有一头浮雕牛,非常古朴。可以肯定的是牤牛桥得名的原因,应该和千佛寺的铜牛及石桥上的牤牛浮雕有关。桥位于花园路北土城豁口东约200米的小月河上,原桥为单孔砖拱石桥,据传建于元代。1985年改造小月河时拆除。</p> <p class="ql-block">4月27日拍摄的塔院古柏</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应该就是牦牛桥吧(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塔院站南侧50米,是牦牛桥路,这是西口。</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口,花园路派出所旁。</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到处都在大拆大建的时代,这两个小小的公交车站却始终在原地坚守,实属难得。但愿它们能长久存在下去,给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的人们留下一些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