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水利博物馆/崇实

無聲的風🐉

<p class="ql-block">  乙巳年三月二十日,退体党员党日主题活动,去陕西水利博物馆。我拨冗参观了此馆。</p><p class="ql-block"> 我从来不知道陕西还有个水利博物馆。这不怪别人,怪我自己孤陋寡闻。</p><p class="ql-block"> 首次听说有个陕西水利博物馆,必然很好奇;我又是农村长大的人,对水利的事,必然很关注。</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气温变态了,有点发疯,高阳大照,温度最高35度。这温度让人觉得热的不自在,阴凉处是最好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上午,我随"大部队"坐大巴车行程六十多公里,到了陕西水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个博物馆在泾惠渠边,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属咸阳市辖县,二0一二年建成且开馆。</p><p class="ql-block"> 因时间紧短,对博物馆的内容听的少了一点,看的粗了一点。但了解了主要,知道了大体。</p><p class="ql-block"> 这个博物馆不大也不小,馆区有水文化大道、文化广场、室内展馆和仪祉墓园等。</p><p class="ql-block"> 我们主要参观了室内五个展区:陕西水利历史展厅、郑国渠历史展厅、李仪祉生平展厅、陕西水文历史展厅和陕西节水科普展厅。</p><p class="ql-block"> 看到了文物,听到了故事。</p><p class="ql-block"> 展厅通过历史文物文献、沙盘模型、浮雕泥塑以及幻影成像等高新科技手段,展示了陕西悠久的治水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治水文化,再现了李仪祉先生为水利鞠躬尽瘁的一生和治水伟绩,彰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水利取得的斐然成就。</p> <p class="ql-block">  对李仪祉,我知道;对泾惠渠,我知道;对陕西的其它渠啊坝呀的,也知道一点点。可是对李仪祉的其他人和事,再多一点就不知道了。通过这次阅览和听讲解,对李仪祉的认识又丰富了一些。</p><p class="ql-block"> ‌李仪祉(1882-1938),是我国近代水利先驱和著名教育家‌。他被称为“陕西近代水利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水利先驱”和“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p><p class="ql-block"> 李仪祉1882年2月20日 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其家在那个时期是个财东家。生在这样的家里真有福,不仅吃穿无忧,还有书可读,还能出国长见识。 </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不论什么时代,家里殷实,有"真金白银",后人就能读书上学长知识 ,就能开眼界,拓思维,甚或有大建树。</p><p class="ql-block"> 李仪祉的父亲和伯父都是关中名儒。他的父亲在辛亥革命后曾任陕西省咨议局副局长、省修史局总纂、西安易俗社首任社长。李仪祉他伯父,是数学家,曾任川汉铁路工程师、同盟会陕西分会会长。父亲和伯父的爱好和学识,耳濡目染,对李仪祉一生影响极深。</p> <p class="ql-block">  李仪祉的生命中,考取过同州府第一名秀才;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获得举人头衔;毕业于德国丹泽工业大学,获“特许工程师”荣誉称号;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务长、教授; 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和西北大学校长;任重庆市政府工程师;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 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浙江省建设厅顾问;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全国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 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协助杨虎城在家乡蒲城创办尧山中学,并担任校董。</p><p class="ql-block"> 看看,李仪祉不是一般人吧。他的学识和文凭,就是放在现在,找个如意的工作都不难。</p> <p class="ql-block">  生活环境对一个人一个思想或一个态度或一个作为的影响极大,这可能叫烙印的激励。</p><p class="ql-block"> 李仪祉在小的时候,渭北高原长期缺水的现实,对他的心灵深处产生了触动;</p><p class="ql-block"> 李仪祉在青年时代,满清政府昏庸腐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人民饱经忧患,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风起云涌,促使他在忧国忧民中树立要科学救国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李仪祉在重返德国继续求学时期,与时任陕西水利局局长一道遍游俄、德、法、荷、比、英、瑞等欧洲诸国。他“考察河流闸堰堤防”,目睹了欧洲各国水利事业的发达景象,比较了我国水利事业的颓废,激励了他树雄心,立大志,要振兴中国的水利事业。</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要成就大事,必须早立志,立大志,遇到千难万阻都要矢志不渝朝前走。李仪祉一生的作为给了佐证。</p> <p class="ql-block">  1922年,李仪祉陕西任省水利局局长,开始了他兴修水利的生涯。他积极网罗人才,组织引泾灌溉工程勘测设计,因经费一直没有着落,直到1927年都无法开工,导致李仪祉辞职去了他方。</p><p class="ql-block"> 资料介绍,自1928年开始连续三年的大旱灾和瘟疫,使陕西连续三年“六料没收成”(陕西以夏、秋各为一料,六料即三年无收成),民众遭了年谨(一年绝收叫饥年,二年绝收叫荒年,三年绝收叫年馑)。这时间恢复农业,兴修水利的呼声越来越高。</p><p class="ql-block"> 1930年,杨虎城任陕西省主席,把李仪祉从外地叫回来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这时,在国外华侨的赞助和杨虎城将军的支持下,各方筹集百万余元资金,解决了款源问题,使李仪祉的引泾计划得以实施,在当年就开工建设泾惠渠。到1932年的6月,此渠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能灌地50万亩。到1935年此渠第二期工程完工,把灌溉面积扩大到65万亩,改善了陕西关中地区的农业条件。泾惠渠的建成,当时成了中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读君,你知道李仪祉筹划建设的渠为什么叫泾惠渠吗?其名称中的“泾”指的水源是泾河,‌而“惠”则表示该工程对农田的惠泽作用,"渠"是人工开的河道,这三个意思合起来就叫泾惠渠。</p><p class="ql-block"> 泾惠渠竣工后,李仪祉在杨虎城的支持下,集中精力兴修水利。他栉风沐雨,不辞劳苦,亲自出马勘测设计。1934年至1937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体工程。1935年到1936年底又完成了渭惠渠一期工程。1936年梅惠渠也</p><p class="ql-block">开工,到1938年完成。他还到陕南陕北考察,筹划了陕南汉惠渠、褒惠渠和陕北的定(无定河)惠渠。他还制订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筹划了关中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等八惠渠,计划在十年内水利惠及全省,使陕西成为一个模范农田水潞利区。到1938年李仪祉56岁逝世肘,他夙愿没有变现,但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灌地约180万亩。</p> <p class="ql-block">  李仪祉一生以治水为志,求郑白(秦朝郑国渠的郑国,汉代白渠的白公)之愿,效大禹之业,凿泾引渭,治黄导淮,足迹遍布祖国江河湖海,卓有贡献,尤其是对黄河治理,精心钻研,独有建树。1933年至1935年李仪祉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奔波于黄河上下,对我国历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科学的治河方略,先后撰写了《导治黄河宜注意上游》《治黄关键》《黄河水文之研究》和《黄河概况及治本探讨》《导治黄河宜注意上游》《治黄关键》等40余篇论文与报告,提出了对黄河治理必须是上中下游并重的指导思想,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p><p class="ql-block"> 专家就是专家,伟人就是伟人。李仪祉不愧是一代水圣。他的作为也提示后人,认准了的事情,就要有钻牛角尖的精神,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干下去。李仪祉为大众做好事了,大众就点赞他,说他的好。</p> <p class="ql-block">  李仪祉一生勤奋,博学多才。在展片,我目睹了李仪祉编写的七册水利教材,看到了李仪祉书写的自传、日记和诗歌、戏剧。看到这些,让我对其更加肃然起敬,仰慕至极。</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能行,啥都能行;有的人能行,只行一点点。李仪祉就是个啥都能行的人。</p><p class="ql-block"> 听讲解,我知道了李仪祉情系教育,重视教育,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水利人才事迹。他先后参加创办三秦公学;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水利专门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授、教务长,主讲河工学、水文学、大坝设计等课程;兼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倡设陕西古物保管会,并完成引泾灌溉工程泾惠渠设计方案;在西安创办了陕西省水利专科班;任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首任主任并执教。他还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交通大学执教。</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能行能量小,能行人多了能量大。李仪祉不仅自己有本事,他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的有本事人。这一举动,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李仪祉的敬业精神和坚韧态度,把事当事干的作风,到现在都应该是众人学习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水是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是生长在关中平原的北半塬的人,靠天吃饭的日子我经过,天旱没收成的事情也遇过。在1971年初宝鸡峡引渭工程惠泽了我家乡的父老乡亲,让家乡人靠天吃饭的日子翻页了。</p><p class="ql-block"> 我参加过半年引渭工程在宝鸡福林堡西的大垫方。所以,我对宝鸡峡引渭工程情有独钟,很关注博物馆对这一工程的介绍。遗憾的是,展厅对这一工程只有只言片语,一代而过,没有全面详细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在参观中,我看到了在建的东庄水库的模型,甚是兴奋,我驻足看了又看。因为它在我家乡所在县的地盘上,是泾河下游峡谷末端。工程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构想,于2017年动工,预计2028年全面建成。库的坝高230米,为陕西省最高拱坝,被称为陕西的“三峡工程”。我期待这一水库的建成,想目睹它的恢宏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  千年水韵,一馆尽览。在博物馆我除了知道李仪祉和泾惠渠外,还知道了古代郑国渠的来龙去脉,知道了白渠的前因后果。还知道了现代水利的渭南东雷抽灌工程的建造过程,知道了洛惠渠修造的起止时间……</p><p class="ql-block"> 陕西水利博物馆,不是一座简单的博物馆,它是一部活着的史书,静静地诉说着陕西水利的前世今生。每一件展品、每一个介绍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见证了人类的智慧和努力。</p> <p class="ql-block">  不到两个小时的参观,让我快快地读完了陕西水利这本书,让我对秦人治水的历史有了较系统的了解,让我对包括李仪祉在内的治水先祖产生了无限的崇敬。</p><p class="ql-block"> 参观陕西水利博物馆,不虚此行,收获颇多,感谢组织者,感谢这个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