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游扬州,瘦西湖断断不能错过。乾隆爷二十多年里,七下江南,六次到了扬州,对瘦西湖偏爱得很,去了一次又一次,总也看不够。当然,还得忙正事,看水利,察盐务,整治贪腐。忙完这些,还干了些啥?不太清楚。但南巡一定不只为了这些。说扬州盐商“富可敌国”不为过,而且文化也昌盛,乾隆通过与江南士绅的互动,传递满族政权接纳汉文化的信号,消弭满汉之间的隔阂,稳固清廷在江南地区的统治。所以每次也会到盐商的那些园子里做客游玩,他对江南园林甚为喜爱。</p> <p class="ql-block">都说“两淮盐,天下咸”。自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扬州成了南北水运重要枢纽,又是全国重点产盐区,扬州正好在两淮盐区核心地带,水运方便又便宜,盐商们自然就往扬州聚拢。淮盐运到扬州后,通过长江水系,卖到安徽、湖南、江西、湖北等省250多个州县,那些地方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明清时期,官府放宽了盐业和税赋政策,甚至对私盐夹带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乾隆那时候,全国人口从1亿涨到了3亿,食盐需求大增,淮盐的市场也就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盐商们赚到了钱,除了投资疏浚河道、修桥铺路,自然也要把自己的府邸拾掇一番,修建漂亮的园林,像瘦西湖白塔就是这么来的;不管附庸风雅还是倾心喜爱,谁家宅院建得再豪华,不挂上几幅名家书画,那是说不过去的,所以书画需求很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清时扬州聚集了相当多书画名家。我</span>去“八怪纪念馆”(原叫“西方寺”)转了一圈,在后院一角发现金农故居,他是杭州人,怎么在扬州有故居?一查,金农居然在扬州住过43年,1720年首游扬州,喜欢上了那里,此后多次去,1756年70岁时还客居西方寺,卖书画自给自足,还与扬州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交好,常得到兄弟俩的襄助。从金农小屋出来,见院里有一株白果树,一株琼花树(扬州市花),上前看铭牌:琼花树:95岁;白果树:740岁。好家伙!</p><p class="ql-block">富庶的盐商群体对文化艺术也乐于解囊,那时诗文雅集很多,书画笔会也不少,扬州八怪那十五六个大家,名气那么大,也是离不开盐商的支持,经常在西方寺里搞画展、笔会。久而久之,不仅把盐商群体的社会地位、欣赏水平推上去了,也促进了“扬州学派”文化现象的产生,形成了“扬州繁华以盐胜”的独特景象。高手如林,竞争当然激烈,若是书无格局、画少气韵者,到扬州是很难挣到饭钱的。</p> <p class="ql-block">扬州园林,从隋唐时就兴起,到清乾隆时达到鼎盛。康熙、乾隆两帝南巡,可把扬州造园水准大大推动了一把,不惜重金,不吝匠心,园林越建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那时候的扬州,真是“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亭台直到山”。其实瘦西湖本身就是一座庞大的园林,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小金山、长堤春柳、徐园、钓鱼台、大明寺、栖灵塔、熙春台等等景观,让瘦西湖有了“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热闹得很。而城里的那些宅院,不光规模一个比一个大,设计还愈发别出心裁,制作工艺更是精致细腻,除开京城皇家园林,恐怕没地方比得了。</p><p class="ql-block">后来,“十五年赶英超美”的大跃进年代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不少园林都遭了殃,损毁严重。不过,还是有一部分幸运地保留了下来,最有名的当数“个园”和“何园”。</p> <p class="ql-block">个园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1818年,两淮盐商黄至筠把这园子买下重建。这人特别爱竹,改建园子时,就以竹石为主来造景,还把名字改成了“个园”,取朱耷画里的竹叶之形,寓“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p><p class="ql-block">黄至筠原籍杭州,1770年生于河北赵州,其父任赵州知州;14岁时父亲去世,家产被夺,19岁独自赴京投靠父亲好友、直隶总督梁肯堂,后经梁引荐结识两淮巡盐御史恒宁,由此踏入盐业。凭借经商才能,迅速成为两淮盐商首总,主导食盐产销事务。多次捐资朝廷镇压白莲教起义、治理黄河水患,累计捐银数十万两,嘉庆帝赐正二品盐运使衔。其执掌两淮盐业40年,在盐业衰落期力挽狂澜,维持扬州盐业局面。他还工书画,风格承袭王翚、恽寿平等名家。</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以竹石为主体,分峰用石是它的特色,里头的山峰挺拔,气势很足,让人觉得这假山就跟真的一样。园子里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透月轩这些建筑,和假山水池相互映衬,再加上老树名木,显得古朴又典雅。</p><p class="ql-block">个园最出名的,还得是“四季假山”,用笋石、湖石等石材堆叠搭建而成。这“四季假山”讲究“春山宜游,夏山宜观,秋山宜登,冬山宜居”,想法新颖,结构严谨,意韵突出。</p><p class="ql-block">个园为前宅后园式园林,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住宅部分占地3千平方米。园内仅竹子就种了60余种,占整座院子三分之一面积,可见黄至筠喜竹爱竹之甚,漫步园中,竹影清风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黄至筠既有商业头脑与魄力,又有文化艺术修为,其生平明显折射出清代盐商与政治的密切关联,他既是垄断盐利的巨贾,亦是推动扬州园林艺术发展的儒商,而个园则成为其商业成就与文化品味的象征。在中国古典园林里独具风貌,还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他于1838年去世,享年68岁。</p> <p class="ql-block">何园是另一种私家园林经典之作,晚清园林压轴之作,原来叫“寄啸山庄”,占地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千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何园的创始人、园主叫何维键,字汝持,号芷舠,是安徽望江县人,做过湖北汉黄德道台、江汉关监督这些官,官至一品光禄大夫。属文官官职,是皇帝的政事高级顾问。</p><p class="ql-block">何氏家族还与中国近代史上几个有名的大家族关系密切,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帝老师孙家鼐,既是同乡,又结了儿女亲家;和光绪帝另一位更有名的老师翁同龢,还有清廷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都有姻亲关系。</p><p class="ql-block">1883年,何芷舠辞官退隐扬州,买下扬州片石山房的旧址,花了13年时间扩建。这何园可不简单,独占四个第一:有“天下第一廊”,1500米长的复道回廊,把园林里的建筑都串联起来,四通八达,还回环变化,在中国园林里独一无二,有人说它是中国立交桥的雏形。有“天下第一亭”,西园有水池,池中央有水心亭,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运用水面和走廊的回声,增强音乐共鸣的效果,是供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处。还有“天下第一山”,片石山房据说是画坛巨匠石涛和尚亲手叠石艺术的“孤本”,采用“下屋上峰”手法,主峰立于两间砖砌石屋之上,东西两条通道(跨溪流、穿山洞)通向石屋,山体环抱水池,主配峰之间“连冈断堑”,呈现了动态美感。石块拼接无斧凿痕,气势与石涛画作高度契合,被誉为“奇峭”。余秋雨说,在中国造园史上,能让人仰望的,就是何园的“片石山房”了。园子融合了江南和西洋风格,假山丘壑中设计圆形小洞,通过光线折射,在水面呈现月相变化,呼应扬州“月亮城”美誉;池水与假山、建筑结合,形成滴泉、涌趵、瀑布等动态景观。楠木厅是何园里最古老的建筑,有400余年历史,结构典雅,西侧设半壁书屋、琴桌、棋台,体现琴棋书画一体的人文风格;楠木厅前“不系舟”临池而泊,野趣横生;园内大镜将景深扩展,暗含佛家“镜花水月”哲理,也与石涛艺术思想相呼应,看来园主对石涛极其仰慕,的确,现在看石涛艺术,也颇有现代感。为此,中国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先生给何园题词“晚清第一园”。</p> <p class="ql-block">何维键可不是个只会当官的人,他特别重视教育,思想也十分开明,也懂艺术,还是个园林设计师呢。他在何园专门建了“读书楼”,鼓励后代勤学苦读,支持他们出国留学。他的子孙也很争气,出了不少翰林、博士、院士这样的杰出人才。</p><p class="ql-block">他的长子何声灏,光绪十一年中了江南举人,光绪十六年又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孙子何世桢、何世枚,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拿到了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东吴大学、上海大学当教授,还一起创办了“私立持志大学”,就是现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长孙何适斋、长孙女何怡如都是画家,何怡如还得到过黄宾虹的指点,她的画作很受赞誉。曾外孙女王承书,是核物理学家,在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方面是专家,还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为我国核工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曾孙何祚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马列理论专家,在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研究上成果显著。</p> <p class="ql-block">走进个园何园,感觉不像是进了一户私家宅院,倒像是进了一处满是历史人文艺术的博物馆、遗珍院,处处精致,比比智慧。倘有工夫细细品味,既能赏析、研究中国古代经典园林的营造思想和技艺,亦能了解园主的传奇经历和心路历程,还能看到一个个世家大族从封建走向开明,历经兴衰荣辱的故事,感受到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