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是一次单程的旅游,许多人不经意间就在自己的终点站下车了。48岁英年早逝的前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转眼已经离开我们16年。2009年6月7日,公众形象近乎完美的“国嘴”罗京走了,全国电视观众一片惋惜。在解放军307医院的灵堂里,众多的鲜花、挽联寄托着人们的无尽思念。期间,有一个插满麦穗的花篮格外引人注目。挽联上这样写着:罗哥,您资助我为贫困地区研究的超高产小麦成功了,您却走了,哥,一路走好!您资助了多年的老弟周晓东携东北麦区麦农敬挽。</p> <p class="ql-block"> 前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p> <p class="ql-block"> 这个别具一格的花篮和朴实的挽联表达了这些农民对罗京怎样一份真挚的情感?2000年的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罗京和小麦育种专家周晓东相识。罗京被周晓东多年执着的专研精神所感动,先后三次到过他的试验田。罗京在周晓东的试验田里,看着那些即将成熟的硕大麦穗,他亲切的说:“小(晓)东干大事!你干的是党中央最关注、全国人民最需要的大事。”他拍着周晓东的肩膀风趣的说:“老弟啊,可不能得罪你呀,要不可就没馒头吃了!”回过头来,罗京又幽默的说:“虽然我不参加每年中央1号文件的制定,但中央惠及三农的好政策你可都是最先从我这里听说的。在你这麦田里才能感受到什么是希望的田野,等将来我退休了也和你种地来。”</p> <p class="ql-block"> 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育种专家周晓东。</p> <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罗京和这位农民兄弟结下“小麦”交情。在东北的麦田,周晓东不时给罗京传去丰收的喜讯。在北京,罗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帮助周晓东联系相关的专家、学者,帮助周晓东解决小麦育种方面遇到的难题。如今,周晓东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农民小麦育种专家,他利用太空育种技术为东北地区选育出了“铁杆小麦”资源,成功地解决了东北的小麦因倒伏影响产量的难题,在辽宁省实现了小麦、水稻的一年两熟。是东北地区拥有小麦育种资源最多的个体户,他选育的300多个小麦新品系今年已经在黑龙江的试验播种面积近万亩。</p><p class="ql-block"> 2009年的4月5日,周晓东拨通了罗京的电话,从麦田里送去了问候。当罗京得知,周晓东研制的“沈春20-2”小麦新品种已经通过国家验收,农民们开始大面积播种。罗京高兴地说:秋天,收获的时候,我和你们一起去割麦子!没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一次通话。罗京和周晓东那个秋天的约会,也成了永远的遗憾。“麦子丰收了,罗哥却走了。”在周晓东守望的那片麦田里,还飘逸着“罗哥”的音容笑貌。罗京静悄悄地走了,正如他三次静悄悄地来,不仅给周晓东他们留下无尽的思念,还给这片黑土地留下殷实的丰收。噩耗传来,这些农民兄弟背着满含思念的麦穗,千里迢迢赶到北京,为他们的“罗哥”献上一份特殊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在离开罗京的日子里,周晓东依然坚守那片麦田,从普通的农科员成长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共为国家增产粮食20亿斤。他始终秉持着农业兴邦的家国情怀一路前行,2018年10月,他被中央宣传部和退役军人事务部评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2019年10月1日,他应邀参加建国70周年国庆观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