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美人间四月天,风吹来带些暖意,暗香浮动。在这令人心旷神怡,悠然思远的日子里,安阳市东门小学数学学科低年级学段在许红娜主任的精心组织下,进行了第五季第六期研讨课活动。一、二年级老师经过认真准备,呈现出了一节节精彩的数学课。</p> <p class="ql-block"> 二年级老师对《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展示。</p> <p class="ql-block"> 李晓平老师融合新课标和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理念,将例1和例2融合,设计了“大战敖丙”“大战申公豹”“决战无量仙翁”等一系列充满奇幻色彩的情境,将数学问题融入紧张刺激的故事中,让学生在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整节课,老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三次动手操作从摆三角形到圈正方形,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对比中,自主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实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 梁利敏老师的课堂令人眼前一亮。整节课,老师思路清晰,精准把握重难点,全程激情满满,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营造出浓厚且积极的学习氛围。巧妙借助小棒,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在直观观察中理解算式含义,轻松掌握余数的产生及意义。通过将算式与分物图结合,把抽象知识变得具体易懂 。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算式意义,深化对余数的理解。老师板书书写规范,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并借助智慧平台视频,清晰的看到商和余数单位的实际意义。</p> <p class="ql-block"> 李馨怡老师通过“桃花朵朵开”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组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就接触到了“剩余”这一概念,初步感受到有余数除法在生活场景中的影子。深入探索了有余数除法的奥秘。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在平均分东西不能正好分完时,余数所代表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分完有剩余是有余数的除法。借助智慧课堂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互动功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为同学们搭建起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桥梁。同学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收获了知识,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p> <p class="ql-block"> 一年级老师对《笔算加法》一课进行同课异构教学。</p> <p class="ql-block"> 曹思涵老师课前准备非常充分,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学重难点突出,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学步骤设计合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关注学生的数学规范书写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p> <p class="ql-block"> 谢哲敏老师以复习旧知导入课题,设计磁吸教具动态演示相同数位对齐过程,课堂安排合理高效,反复强调知识点,通过多层次的互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运算思维,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同桌合作、同桌交流的方式,这种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有效提升了后进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参与度较高。谢老师强调书写格式的要求,一一将要求向学生解说,这样使得书写观念在学生心目中牢记,规范书写。</p> <p class="ql-block"> 李国华老师从回顾复习已学知识入手,通过观看视频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讲解介绍,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课堂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主义情怀。再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环节,使孩子们把横式、摆小棒、分一分算法和笔算方法一一对应,明白了竖式计算是计算的另外一种形式,直观看到深刻理解了笔算加法的算理。整节课环节紧凑明了,过渡自然,老师语言亲切自然,与学生交流和谐,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p> <p class="ql-block"> 课后,在许红娜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了积极热烈的评课活动,评课环节中,老师们真诚分享、深入探讨,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到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课堂的组织管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每一个观点的交流都是智慧的交融,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为我们带来新的启发。陈宏霞副主任和李晓平老师对课堂上出现的亮点给予肯定,老师们的课堂环节都比较紧凑,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许红娜主任对本次研讨课活动非常满意,活动中年轻老师进步明显,教态越发自然了,教学环节清晰、紧凑了,对于学生的关注度提高了。老教师和年轻教师课前一起钻研、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课堂上对学生收放自如,语言幽默、语调亲切,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p> <p class="ql-block"> 春风拂过课堂,智慧绽放光芒。本次研讨课活动在思维的激荡与温情的分享中画上句点。从趣味盎然的情境创设到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从师生间灵动的互动到生生思维的碰撞,每一堂课都是老师们深耕教学的生动写照,每一次评课都是集体智慧的凝聚升华。</p><p class="ql-block"> 编辑人:李国华</p><p class="ql-block"> 审核人:许红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