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遇见——海南环岛游(四)

阳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歌德曾经说过:“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认为,走未走过的的路,看不同的风景,了解当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然后带着对人情世故新的感悟回到原地,思索我们曾经的过往,启迪人生的未来,这就是旅行带来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黎族作为海南的先民,在海南生活了数千年,了解黎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增长我们的知识点,也是这次旅游活动的目的之一,所以本次旅游活动最后一站选择到访黎寨~~槟榔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亚槟榔谷是一个旅游景区,该景区位于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两边森林茂密,中间是一条连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故称槟榔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景区由原甘什黎村、原生态苗寨和原始雨林谷、大型实景演出四大版块组成,是海南省最丰富、最权威、最灵动、最纯正的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景区,由年轻的帅小伙(当地的寨民)为我们导游讲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他让大家学会两句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句是黎族问候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波隆Bo Lokg ”祝福你平安吉祥、赞扬你聪慧能干、夸赞你帅气靓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句:黎族送别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FaiFai嘿 ”再见!期待下次相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再见!祝您旅途愉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船形屋是海南黎族传统居住的茅草屋,就像一艘艘倒扣的小船,传说黎族先民撑船渡过琼州海峡,当他们上岸后,遇到了暴风雨,当时没有避雨的东西,后来他们将小船倒扣,就此躲避风雨,从此受到启发,建造出了船型屋,作为居住歇息的居室。最早的船形屋是干栏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船形屋下方的干栏结构逐渐消失变成了金字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考古材料,可以推知黎族的先民在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就定居在海南岛,过着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当时人们居住在靠近河流的山岗和台地上,使用石斧、石锛、石铲等工具,进行“砍倒烧光”的原始锄耕农业和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采集在黎族先民的生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出土陶片的数量之多,器形多样而且很大,足见当时人们制造陶器的手工艺已相当发达。石制、陶制纺轮的出土,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原始纺织技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黎族崇拜的是山神、树根、碗以及蛙、蜥蜴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神赐予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林木,粗壮繁盛的树根表示根深叶茂,预示族人繁衍壮大,碗表示心中有碗、碗中有粮、风调雨顺、多子多福,而蛙的繁殖力很强,也预示着多子多福、宗族繁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蛙图腾崇拜,黎族所在的海南岛,资源匮乏,黎族人只能依靠耕作生存,但岛上的耕地面积又很稀少,黎族人特别重视庄稼的收成。青蛙能保护庄稼,所以,黎族人也就把青蛙当作自己的保护神。另外,蛙类繁殖能力强,常被视为生命力的象征,他们崇拜青蛙,并以青蛙为图腾,故而成为黎族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刻画的主题纹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寨子,当地的族人以独特的舞蹈为我们表演了欢迎的仪式。同学们随之即兴而来,一起跳起了欢快的黎族舞蹈,大家其乐融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寨子,了解黎族寨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种说法:椰子代表海南,槟榔代表黎家,在黎家,没有槟榔不成礼,没有槟榔不成婚,这“槟榔”二字可以说是海南真正的主人——黎族人的文化字符,而聚居在海南中部山区的黎族,以原始神秘雨林为栖身,只有走入槟榔谷,走入黎家文化,进入这一片神秘雨林地,才能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黎族绣面纹身了。黎族织锦是黎族同胞最值得骄傲的中国之最了,因图案精美、色彩艳丽而享誉海内外。这里至今珍藏着世界级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绝版明代特大麒麟双凤龙被。纹脸、纹身是黎族至今保存最古老的文化遗迹,被誉为“人体艺术的敦煌壁画”活化石。它不仅展现了黎族的文化发展史,也表现了黎族同胞的民族信仰和对美的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龙被王,之由来。2006年,时任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职员的王佳东从五指山市毛道乡空办村村民黄景家中收集了一幅龙被,据村民黄景称,这条龙被自爷爷一辈就祖传下来,那时候一直被大家视为五指山市毛道乡最大、最好的龙被,供他们整个家族6户人家一起使用,多用于祈福、祭祀活动,后来村里风俗变化,龙被也被弃置在家里不用,听说民间有人专门收集龙被,考虑到放在家中用处也不大,就卖掉换些钱补贴家用,至于其中一幅是怎么丢失的,由于年代太久,家里已无人记起。同年7月,槟榔谷旅游区董事长程天富得知王佳东收藏一幅大龙被,便四处寻访,几经周折最终以高价收购并珍藏于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该龙被长284厘米,宽129厘米,总面积36636平方厘米;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教授介绍,这幅“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起源于明朝末年,最初为四联幅龙被,龙被图案纹饰内容丰富,以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麒麟呈祥、鲤跃龙门、花开富贵、四季平安、佛家的莲花座等吉祥图案为主题,色彩斑斓,真实的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美好祝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末元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纺织家黄道婆的经历,生动地反映了黎、汉两族悠久的亲密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道婆年幼时便飘零到黎族聚居的崖州(今三亚市),当地黎族妇女教会了她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技术。黄道婆在黎族地区住了40年以后,于元元贞年间(1295—1297年)返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后,便把她从黎族人民那里所学到的一套纺织技术,传授给当地劳动妇女。她还精心改革,制成手摇搅车、粗弦大弓以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手能纺三根纱的脚踏纺车,大大提高了轧棉、弹棉和纺棉的工作效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黎服:在传统服饰中,黎族妇女常穿直领、无领、无纽对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贯头式上衣,下穿长短不同的筒裙,束发脑后,插以骨簪或银簪,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寨子里参观和游览后,我们来到表演大舞台,观赏大型原生态黎苗文化实景演出——《槟榔·古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场展现了黎族和苗族的文化精髓的文艺表演。‌‌演出内容丰富,包括农耕时代的钻木取火、黎族打柴舞、黎锦纺织艺术展现、黎歌对唱、舂米舞、竹竿舞等节目,展示内容丰富。演出舞台以自然山水树木和黎、苗民居作背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原生大舞台。</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结束了槟榔谷的游览,大家兴高采烈的顺道前往陵水的陵河知音桥观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陵水知音桥是陵水黎族自治县地标性的建筑,是一座智慧互动型人行景观桥,为双层桥面桥梁异形结构‌。桥梁外观设计现代时尚,线条流畅明快,大气磅礴,弧形匝道蜿蜒而上,令人赏心悦目。桥梁全长约980米,上层桥为人行桥,桥面宽3.5米;下层桥兼顾非机动车通行,桥面宽6.5米。上层桥长466.5米,下层桥长444.5米,跨越河道宽度达300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知音桥的设计理念源自于“高山流水遇知音”。据介绍,该项目的某工程技术人员,在桥梁设计阶段的某一天傍晚,徜徉在陵水河畔,微风吹拂下,他看到河面波纹涟漪,仿佛风与浪的拥吻,荡起了串串音符;此情此景下,他忽然想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那个远古的典故,进而激发起了他的创作灵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山流水遇知音,琴音袅袅绕山林。人们漫步于这自然的画卷中,心中满是宁静与喜悦。在同学们的心里,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情谊,象征着纯净与真挚。在与知音的相处中,同学们学会了倾听与理解,懂得了包容与支持。这份情谊,如同自然生态中的阳光雨露,滋养着人们的心田,让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携手前行,共同领略人生的壮丽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相识于椰子树下,品味着浓香的咖啡☕,汇集在可可乐园里,半个世纪的同学情谊,见证了我们从青葱岁月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炼,变得更加优秀和成熟。犹如那美丽的可可果,剥开外壳只能品味出可可豆酸甜的滋味,可可豆经过晒干(或烘烤)研磨成为带有点苦涩的可可粉,再经过添加可可油脂以及牛奶、糖等食物,炼制成香甜可口人人喜爱的巧克力。同学情谊何尝不是如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十周年同学会活动结束了,谨此,祝愿同学们,往后日子要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快乐生活每一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