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琢磨范侍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据本人在首届范钦文化研讨会的发言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甬上话</b></p> <p class="ql-block"> 对于范钦文化,我完全是个“白丁“。承蒙范氏后人伟国老师邀请,参加了极有标志意义的“首届范钦文化研讨会”。听了范江会长的致辞和水银(楼稼萍)和微尘(桂维诚)两位先生所做的的学术报告,粗略地看了研究会赠阅的《天一潭》论文集,深受教育和启发,加深了对范钦文化现象以及范钦文化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私下里也琢磨了几个与范钦文化相关的事情,形成了如下粗浅认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范钦文化研究的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 宁波是一座有着8000年灿烂文化的城市,有着以海洋文化、史学文化、商帮文化、海防文化为核心的各种具有浙东印记的多元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藏书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具有地标性的符号,是宁波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城市形象推介口号“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在宁波各种文化现象中精选出来的两种代表性文化,非常精准了定位了宁波文化最主要的特征。而在这句推介口号中,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把藏书文化又置于前面,这是有道理的。也充分说明了藏书文化在宁波文化中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藏书文化就是研究宁波文化,藏书文化在宁波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常见的宁波藏书文化里面有三个概念:藏书文化、天一阁文化、范钦文化,原先我是将他们混为一谈的。但参加了这次研讨会,有了一些新的认知:藏书文化与天一阁文化、范钦文化虽然有一致性,但还是有一些区别。两者同属一个范畴,但有着不同侧重点。藏书文化的概念大一点,在这个大概念之下,包含有天一阁文化、范钦文化。</p><p class="ql-block"> 藏书文化泛指宁波历史上出现的诸多的藏书现象,天一阁文化则是宁波藏书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侧重于天一阁形成的对书籍的收集、整理、收藏、管理、传承的文化。而范钦文化则侧重于研究的是范侍郎“这个人”,研究他的思想、生平、史实、故事和对天一阁文化乃至宁波藏书文化形成发展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三者之间有一个递进关系。最重要的是范钦文化,这属于“基石”层面的。道理很简单,先有范侍郎,再有天一阁,然后汇入宁波藏书文化的大江大河并成为主流。不知道这个认识对也不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如何定位范钦公这个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无论是学术界、文化界,抑或还是民间,大都将范钦定位于官员、藏书家、诗人等等。研究专家范伟国、桂维诚两位老师的定位是“士大夫”。我觉得这都对,毕竟他最大的贡献与藏书有关,世人对范钦的了解也多是从天一阁和藏书入手的。久而久之,范侍郎就被打上了文人烙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正因为上述定位广为人知,反倒将其另一个最重要的定位忽略和掩盖掉了。这便是他的军事家属性。从一个军人的角度看,学术界对范钦公的历史定位还需斟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范公生平的发展轨迹看,从1532年中进士到“听勘致仕”的1560年,在职工作的时光拢共28年。期间有12年从政(一般认为是文官),从事军事工作的历史却长达16年之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也就是说,从1544年任九江兵备道(相当师级),到1558年以副都御史巡抚赣闽粤三省边界(相当正军或副军级),再到1560任兵部右侍郎(相当国防部副部长),军事是他职业生涯的主要经历。没点军功、军事素养、战略筹划和战役战术指挥才能,是不会一路晋升兵部去的。在这些位置上,有没有军籍,是不是军人不重要,文人掌军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做法,比如诸葛亮、王阳明、毛泽东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范公当不当得起军事家的称号?我以为可以的。有人说,当高官一凭才能,二凭关系,三凭机遇。能到这个位置,机遇是有了。但范钦宿以清廉刚直著称,在朝廷里没有铁的“关系”,又不肯送钱送礼,还不刻意巴结皇帝,</span>那<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只能凭才能和功绩了。如果他凭的是送钱送物建立的关系上位,也就不会在刚当上右侍郎尚未赴任,就“冠带闲住”去了。中国的“士大夫”一般不耻于结交权责,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不结“朋党”,那就只能有一个解释:凭的是军事才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限的资料也表明,在16年间,范钦曾有过抗倭平叛等经历。无论胜败如何,仅凭参与过东南沿海的抗倭,即使不能被称为军事家,至少也担得起军事指挥官的名号。他与胡宗宪、俞大猷、卢膛、张经、戚继光等抗倭名将大致是同一时期的人物,或许还有一些交集和并肩作战的经历。不过这方面的史料比较少,期望研究会挖一挖这些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当下的研究有哪些成果</b></p><p class="ql-block"> 关注了研究会成立以来发布的主要信息。真心佩服这一群有情怀的人。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以一己之力为弘扬范钦文化做了不少实事,对范钦文化的史实和历史价值的研究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 以范钦第十六代后裔范江先生为会长的“范钦文化研究会”于2021 年 6 月宣告创立。这是宁波首个民间研究范钦文化的社团。</p><p class="ql-block"> 由研究会牵头编撰的《范钦诗文选》在天一阁博物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的支持下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1年12月</span>出版。一批专题研究成果也于2025年4月以《天一谭》之名结集。</p><p class="ql-block"> 一本《红楼梦》催生了一门“红学”。天一阁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同样构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由范氏后人伟国先生首倡设立“天一阁学”的事情,我以为对宁波很重要。这是专属宁波的独一无二的地标性学问。</p><p class="ql-block"> 在研究会的呼吁和推动下,官方于2023年投资整修了天一阁创始人在茅山的长眠之地。这是宁波人民感谢范钦,弘扬天一阁文化的实际举惜。不过还要继续加把劲,能将此处纳入天一阁及天一阁文化体系之中最好,让更多的人在品味天一阁的同时,能直接与范侍郎的在天之灵有个隔空感应。</p><p class="ql-block"> 与桃园书院一拍即合、旨在弘扬天一阁模式的“新天一藏书”项目于近日开张启动。研究会开办的“范钦文化研究会”公众号的设计独特,尤其是发布在微信平台上的Logo与众不同,很是漂亮,辩识度极高。</p><p class="ql-block"> 研究会还专程赴湖北襄阳邓城遗址及范家台村探访,<span style="font-size:18px;">追踪范钦家族的根脉,追溯</span>确认范氏祖先至南宋时襄阳籍的宰相范宗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毛主席领导革命成功的诀窍是“发动群众”。在研究会的大旗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范钦文化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核心研究的骨干队伍,还有一个被许多人围观的外围圈子。本次研讨会吸引了百人参加,表明研究有了好的开局,热度不断上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深化研究还能做些什么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范钦在许多地方工作过,其仕途覆盖湖广、江西、广西、广东、云南、福建、陕西、河南、云南等地,并曾在中央担任要职。宦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均注重文献搜集,为其创建天一阁藏书楼奠定了基础。这些地方,都可以系统完整地寻找一下如今尚存的遗迹遗址和故事,“软”“硬”结合同步推进,完善范钦文化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当前范钦文化研究的现状看,民间自发组织研究的积极性高于官方。但民间的研究主要依靠不多的同道中人,凭借的是志向、兴趣、志愿、友情。此非长久之计。</span></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能不能打通官方与民间研究的通道,使研究有可靠的依托。民间研究社团可以与宁波市社科联、文化遗产研究院、天一阁博物院等有官方背景的文化研究机构加强联系,由社科联或天一阁博物院牵头成立一个“范钦文化研究联盟”,把民间各种自发的范钦文化研究社团和人员纳入联盟,统一制定长期研究规划和年度研究计划,定期举办联席会议,申报研究课题,筹措研究经费,组织研究实施,交流研究成果,出版研究报告,发掘和培养研究人才,使对范钦文化的研究由民间自发提升到民间与官方相结合,让范钦文化研究搭上官方的“这辆车”和保障体系,这是行稳且致远的长久之计。本土的大学可不可以设立“天一阁学”?似也可以斟酌一下。</p><p class="ql-block"> 办好“新天一藏书”项目,也是新时期传承天一阁文化的重要举措。期望在热心的宁波人广泛支持和参与下,在四明大地能出现一个“新版天一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4月18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临机写就的发言提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