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卖 猫

江南侯爵

<p class="ql-block">  阿双出生时,初夏的浙南近海古镇也刚刚湿漉漉地睡醒,文星街头的“磨剪子嘞镪菜刀”的叫声如鸡鸣似的在晨曦中响起,恍似电影原声。人们知道那是犹如“张小泉”般有名的“顺波铲夹剪”来了。顺波是人名,铲是打磨的意思,“夹剪”是镇上人对剪刀的俗称,是百姓生活离不开的东西,小到剪纸剪线,大到剪布裁料,都要用到。甚至婴儿接生,那接生婆也是用剪刀口在蜡烛火焰上煨烧消毒,剪断连接母子的脐带,瓜熟蒂落。少不了大半天的痛苦伴着欢愉的漫长期待,一阵忙碌之后,接生婆总算将清洗妥当的男婴包好,捧给生娘夫妇。婴儿小小的肩膀大大的头,稀疏的毛发却明显盘着两个“旋”,父母便给取名叫阿双。据说,两个发“旋”的人天生聪慧。</p><p class="ql-block"> 阿双长到读小学时,果不其然,学习全校名列前茅,琴棋书画数学都好,尤其能画出古镇的样貌。这是一块东西北三面被低矮山地环抱、南面向海的亚热带平原,概是地处交通要冲,河道交叉,路网纵横,自然形成为周边山乡和海镇的集聚中心。史载早在明代万历年间,这里就出现集市贸易,名为新市。后来,随着时序推移,也许是由于雨水丰沛、众多河流网格覆盖、大小桥梁遍布启示了主事者的诗兴大发,名之曰“虹镇”:座座桥梁貌似彩虹挂在河上,此地自古繁华。</p><p class="ql-block"> 阿双的画不像地图或交通线路图,倒蛮有点像“清明上河图”。这或许是出于孩童的感性,但更多的是由于虹镇素以商业繁荣著称。早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虹镇定农历各旬之三、八两日为集市。建国后相沿成习,市日制度从未改变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虹镇贸易市场,说起来名气很大,与台州路桥(有飞机场)市场、绍兴柯桥轻纺市场一起,号称“浙江三桥”,经济繁荣,富甲一方。</p> <p class="ql-block">  虹镇最负盛名的当属“三八”集市了。在每个月的逢三逢八,即初三、初八,十三、十八,廿三、廿八,各地的人们无不会聚虹镇,进行集市交易。大到猪牛马羊,小到针头线脑,中间锅碗瓢盆,簸箕箩筐,五谷杂粮,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每逢集市来此交易人数,一般日均五六万人,最多时达10多万人。除温州、台州、舟山地区各市县外,上海、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客商也争来就市。带动旅馆住宿业也很发达。</p><p class="ql-block"> 阿双记忆里的虹镇集市的场所很集中,每逢“市日”,拥挤不堪,除了几个像牛行、木材市场等专业交易场所外,整个集市也就只有贯穿全镇(指原有中心建成区)的虹河两岸的狭窄地带了。一到市日,四周所有远近的山区、滨海地带的乡镇百姓,有事来购物交易,没事来凑热闹,赶集人口潮水般涌来,人山人海。印象中最夸张的有几次,人们摩肩接踵,挤得前胸贴后背,阿双好几次被挤得双脚离地腾空。幸亏人没被挤扁呢。当然啦,要想腾空起飞是不可能的,就腾空离地一两寸、一点点,身子还贴着别人的前胸和后背呢,就像在拥挤的戏台前被人潮推挤的一样。</p><p class="ql-block"> 本地人知道,横在虹河上的几座桥上,毕竟要保持车流人流货物流的通畅,相对人少些,有时还有交通执勤人员在维护秩序,相对比较安全点。水泥砖石结构的桥上有栏杆座椅,供行人歇息。本非买卖场所,但逢市日,往往被生意人占了,在桥上卖东西。只是平时不许正式摆摊,工商不准的,会罚。但阿双却在栏杆桥上卖过猫。</p> <p class="ql-block">  阿双还小,不记得家里是怎么养起猫来的,也不知道最初的猫是买的,还是人家送的,还是流浪猫自来的。只记得有了小猫之后,常常喂它,给它最喜欢的鱼腥吃,最好的是肉汤拌饭给它吃,跟它玩。家中的小兄弟姐妹们也很善待它。小猫在不知不觉中长大,皮毛灰白相间直至尾巴,虎头虎脑,琥珀色电闪眼珠炯炯有神,目光犀利,爪子锋利。会偷吃,也会捉老鼠。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平时喜欢偎在阿双旁边。特别是他放学一回来,它就跑过来“喵喵”叫,意思是要好吃的。给它米饭,它就不紧不慢地吃;给它鱼或肉,它会叼起来,跑到角落里吃独食,生怕有别的猫跟它争抢似的。吃食时那兴奋满足的神情很是感染人。它总是很信任阿双,有次,不知从谁家偷来一整条大鱼,衔在嘴里拖回家,得意得很。偷人家鱼,这还得了?小阿双随手操起大扫帚,大叫一声“打死你!”吓得它拔腿就逃,溜之大吉。此后好几天,它都对阿双敬而远之。慢慢地,日子长了,它也不再有偷吃东西带回来,就淡忘了,人猫和好如初。</p> <p class="ql-block">  时间长了,喂得次数多了,觉得它的胃口越来越大。以为猫大了,也很正常。后来不到一年吧,突然间,某天,母亲急切地叫阿双来看,原来是这猫生了一只小猫。还说,以为是雄的呢,还真看不出来会生。怎么只生一个?猫生一个是虎仔。挺金贵的。</p><p class="ql-block"> 对孩子来讲,这是天大的喜事!高兴的不知如何是好,看看大猫,神态与平常无异,只是或许是因为累,只躺着舔护着小猫咪,既懒得瞧人也不大想搭理谁。小猫呢,只有小拳头般点大的小毛头,还不会睁开眼呢。</p><p class="ql-block"> 一周后,小猫会吃食时,阿双家的猫食碗又添了一只。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小猫母子平安顺利,一切静好,相安无事。</p> <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半年多。忽一天,母亲说,我们家养两只猫实在没有必要,问阿双舍不舍得送人一只。阿双不肯。过了一段时间,有邻居过来要猫,说自家老鼠多,不堪其扰,正想要买猫,刚好你家有小猫,就过来要。邻居再三反复地保证会对小猫好,问肯否?父母亲也在一旁帮腔,阿双无奈,只得点头,却快速转身离去,生怕看见小猫被抱走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不想过了几天,趁邻居解开栓绳,小猫竟跑了回来。看着这可怜的小家伙,似乎瘦了也似乎受了委屈似的,阿双很是心酸,红了眼眶。傍晚邻居又来抱走了,唉!可过几天它又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回来了。正值母猫也在,小猫母子俩久别重逢,喜不自胜。可当天邻居又来抱走了。几天后小猫又溜回来了。反复几次,邻居彻底死心了,认定相隔太近,实在留不住,就不再来抱。阿双也就安心了。</p> <p class="ql-block">  大人却说:再不送人,大了就再也送不了啦。有一次,大人郑重其事地对阿双说:你看,母猫的肚子又鼓起来了,要赶快把小猫处理掉,否则再生下小猫就难办了。</p><p class="ql-block"> 问:你们想怎么办?答:要不,抱去集市上卖了吧。</p><p class="ql-block"> 开始以为是说笑,谁知,天天说着说着,就当真了。一个星期天正好是市日,大人给阿双一只竹篮子,里面有褐色厚绒垫布和小猫,上面还有一块蓝布盖着。说:快,趁母猫不在,拿去卖卖看,有善良好人,半卖半送了就是。</p><p class="ql-block"> 十来岁的阿双一向很听话,看着大人坚定而决绝的眼光,很是无奈,半推半就半好奇,只得拎起竹篮走出家门。秋风掠过栾树稍,花叶子无精打采、垂头丧气。一直慢慢地踱着踱着,踱到了栏杆桥头。连桥下的那些往来穿梭的各色各式的大小船只,一向是他平常最喜欢观望描画的,也没有心思看。只就近在桥上选了个有水泥座位处坐下,把篮子放在膝盖上,掀开盖布,露出小猫。小猫一路上卧着不动,此时探头探脑,无辜而好奇地望着陌生地方的人来人往。</p> <p class="ql-block">  “栏杆桥头”对于来过虹镇集市的人们来说,是个“神”一般的存在。这不仅仅因它是横跨虹河两岸数十座桥梁中位置最正中、桥面最宽大、人流最密集、热闹非凡,也更是由于周边集聚了虹镇最“叫响”的几家美食店。桥头的“定亨麻糍粒”,那精选江南糯稻米蒸制捣就的麻糍,软糯鲜香粘,入口酥顺,余味悠长,本就是大人、小孩的心头爱。又加之店家用心,专制成两三寸见方的小砖块状,粘上细香粉,雪白整齐地码放在摊位上,旁边盛着待用的糖油和芝麻粉,色香味俱佳,更是诱人。几步开外的“德银烫馄饨”也久负盛名,皮薄肉厚,烫熟加香菜、菠菜、虾皮,亮如玉燕,几乎透明,鲜香可口。阿双记得腊月冬夜里,那一声“馄饨嘞,滚烫”伴随着“笃笃笃”的敲梆声,买来喝一口,鲜香无比;吃一口,嫩滑解馋。那滋味温暖着整个寒冷的冬天和乡人们的胃,满满的幸福感啊。</p> <p class="ql-block">  阿双正眺望着那两家招牌店,东头一个打扮时髦的烫发阿姨路过来问:“啊呦,好俊的姆哟,卖什么呢?这小猫真可爱啊!怎么卖?”阿双知道她是在问价,这才想起母亲没跟他讲清楚卖猫的价格啊。就在这时,西头又过来个胖大妈也要买猫,说是家中有老鼠。她们俩见阿双犹豫着不吱声,以为是小孩子害羞,就自顾自地开价。两人互不相让,接着各自开始抬价。刚开始一角一角地加价,相持不下。于是,她们就问阿双家里小猫还有吗?回说:“没,就只生下这一只,雄的。”只生一个那是不得了的虎仔猫啊!她们啊了一声,就开始五角五角地加价。眼看就要加价到十元啦。</p> <p class="ql-block">  要知道,那个时代最大面额的人民币是拾元,在孩子的眼里,五分硬币就是最大的零钱啦,可以买两个大大白白胖胖的肉包馒头,还能找回一分钱呢。十元钱可是大款项啊!她们这样加价也太吓人了吧。阿双有点不知所措,站起身来,却见不远处的新市街上板车边有人向他招手,嘴里似乎在叫他的名字。他也招手,对方便跑过来。原来是同学小敏,逛街发现了阿双。小姑娘梳着羊角辫,乌黑眼睛,布衣棉鞋,细长腰身,得体漂亮。她家在当地里是有名的富有,自己学习超好,是副班长,就平时有点小骄傲,瞧不起调皮的小男生,与阿双倒很讲得来的。她喘着气问明情况后,就果断地告诉两位阿姨说:这猫不是卖的,是专门送来给我的。阿姨和大妈半信半疑,各自瞪眼,悻悻离去,兀自愤愤不平。</p> <p class="ql-block">  小敏边抚爱着小猫边问:“猫咪太乖了,多少钱卖给我啊?我可付不起10元呀。我的储钱罐里所有的压岁钱加起来大概有个三元吧。”阿双答:“只要你对小猫好,就送给你吧。我们是同学,不讲钱。”小敏歪着脑袋想了想,笑笑说:“那我请你吃一碗鱼丸吧。”</p><p class="ql-block">于是两人拎着小猫,向西走下栏杆桥头,边走边说,一路穿过叮叮当当的“金奶打手铁”和“如康打大铁”店,绕过有点瘆人的棺材铺,里面有柏木的也有油过紫红漆的棺材放着。再经过咚咚咚的“庆水弹棉店”,直到西街河边的“阿光汤圆店”,阿双这才把如何养猫的经过,以及讲起以前小猫送人时,来来回回的依恋母猫、不舍旧主的可怜,统统说了个遍,动情处不禁哽咽,差点在女同学面前失态掉泪。</p><p class="ql-block">好在前面过了“天阳鳝鱼面”店,就是公审台边的“学法烫鱼丸”店。这家店的鱼丸之所以名声远播,顾客盈门。主要是食材选料讲究,必须采用当天捕到的上好新鲜的鳘鱼肉,反复敲打成泥,添加少量的精粉和适量的姜蒜末等佐料,揉成后,一小条一小条地摘入沸水煮熟捞出,凉后备用。再特制鲜亮的汤水,加入鱼丸煮好盛出来加陈醋。鱼丸入口Q弹鲜香,内含微辣,汤水酸而不腻,开胃爽滑。温州地区鱼丸店遍布城乡街道,何止千家,此店名声在外,生意兴隆,难免求教者众多。问:老板有何诀窍?笑答:无他,只是醋好罢了。</p> <p class="ql-block">  吃过鱼丸后,两人到了小敏河边楼房的家,见到了她的父母。小敏和爸妈进去嘀咕了好一阵子,回来跟阿双讲:总算同意了,妈说我们家开粮油店的,时常有鼠。但一直怕烦,没养猫。要猫,但要会捉老鼠的,嫌这只还太小。好说歹说才肯留下它。小敏怜惜地拉一下小猫耳朵,大着声说:“我要把你培养成捉老鼠的大将军!”见小猫警觉地拱起背来,赶忙轻抚几下,又回身对着阿双说:“你说,能不能?”</p><p class="ql-block"> 阿双望着小敏兴奋的神情,忽然想起班主任老师的口头禅,脱口而出:“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说完,怕父母在家担心他,便留下猫,盖好篮子,就要告辞回去。小敏递给他两张票子,一张是大团结一张是炼钢工人。说:“爸爸讲了,买有灵性的小动物必须付钱,否则是养不住的。”阿双再三推脱不了,就拿了一张票面是炼钢工人的,小敏才勉强放行。她送到门口,放心不下屋里的小猫,就站住挥手道别:“再见。未来我们有无限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  阿双一路小跑回家,父母外出未回。母猫如常过来嗅他。他想蹲下来抱它,却一下子跪倒在地。伸出的双手始终不敢去触摸它,缩回拭去眼角不经意的泪水。</p><p class="ql-block">过了年的秋天,阿双升入县城读初中,从此不再养猫,没再卖过猫。</p><p class="ql-block"> 2024.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