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东山岛的康美镇铜钵村,有一座特殊的展览馆——寡妇村展览馆。它如同一部凝固的史书,默默诉说着一段令人痛心疾首却又饱含着坚韧与希望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踏入展览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而庄重的牌坊,由原文化部副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的“寡妇村展览馆”六个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让人不禁肃然起敬,瞬间被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穿过牌坊,便是展览馆的主体建筑,一座三层楼的花园式建筑,占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 。它的外观简洁而质朴,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情感。周边的花园里,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与馆内所展示的沉重历史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在提醒着人们,即使经历了黑暗,生命依然能够绽放出希望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在展馆的庭院中,有一座“慈恩亭”,亭子不大,却别具意义。它是为了纪念那些被抓丁到台湾的人,以及他们留在大陆苦苦等待的亲人而建。亭子的每一根梁柱,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哀愁和无尽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走进宽敞的一楼展览馆序厅,黑色花岗岩制作的前言台置于中央,显得格外庄重。左右两侧墙上是两幅各高3米、宽6米的长方形古铜色浮雕《抓丁》与《团圆》。《抓丁》浮雕再现了1950年5月10日那个黑暗的夜晚,国民党军队在败退台湾前,疯狂地在东山岛抓壮丁扩充兵源的场景。士兵们荷枪实弹,村民们惊慌失措,父子分离,夫妻痛哭,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听到那悲怆的哭声和绝望的呼喊。而《团圆》浮雕则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台胞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的温馨画面,亲人们相拥而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传递出历经苦难后终得团圆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登上二楼便是主展厅,这是整个展览馆的核心部分,分为“人间浩劫”“旷世悲情”“海峡曙光”三大部分。“人间浩劫”部分,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件资料和实物展示,详细介绍了1950年大抓丁事件的背景、过程以及对当地村民造成的巨大伤害。这些资料真实地还原了当年的历史场景,让人深刻感受到那场灾难的残酷。“旷世悲情”部分,则着重展示了那些被留下的妇女们,在漫长岁月里所经历的痛苦与煎熬。她们不仅要承受失去丈夫的悲痛,还要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赡养老人,抚养子女,同时还要忍受着“敌伪家属”的歧视。一件件实物,一封封家书,一张张照片,都见证了她们的坚韧与执着,以及对丈夫无尽的思念。在这部分展览中,有一双等了38年的鞋格外引人注目。当年,林红知被抓丁押上兵舰时,才五岁的儿子追到海边,冲着他喊道:“阿爸,回来给我买双鞋”。38年后,林红知归来,竟没有忘记儿子的请求,特意给他买回这双鞋。这双鞋背后的故事,让无数参观者为之动容。</p> <p class="ql-block"> 而“海峡曙光”部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铜钵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亲人得以团聚,村里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展示近年来两岸交流的照片、视频以及合作成果,让人看到了两岸关系逐渐走向和平与繁荣的希望,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统一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三楼则设有音像厅和书画展厅等设施。在音像厅里,循环播放着关于寡妇村历史的纪录片和相关资料,通过动态的影像和声音,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那段历史。书画展厅则展示了许多艺术家以寡妇村为主题创作的书画作品,他们用笔墨表达了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和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走出寡妇村展览馆,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这座展览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历史的场所,更是一座连接两岸亲情的桥梁,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共同为两岸的和平统一而努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