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是全国独有的一片神奇地区,其地理位置特指五岭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从行政区域看,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和香港、澳门两区。<br><br> 从所处的位置看,这一地区基本处于北回归线或者北回归线以南,其气候、地貌、生态等都与全国其他相对高纬度地区迥然不同,形成了一派独有的热带风光。<br><br> 初来乍到,最醒目、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它特有的妙曼植物了:榕树、棕榈树一类的热带植物。这些植物都身形纤长、枝叶漫发,婀娜多姿,对于我这个纯正的、看惯了华北的槐树、杨树、柳树等一类小叶树木的北京人来说,自然是非常新奇、非常养眼的,百看不厌,心底常常生出许多愉悦。<br> 在我看来,最赏心悦目的植物应当就是散尾葵了。它们都一簇一簇地生长着,但又不紧紧抱在一起,而是向四面散开来,形成优美的散漫状。枝头的叶片弯曲着倒向地面,好似一尾正在开屏的孔雀尾羽。众多叶片聚在一起,就像许多孔雀在一起开屏。兼之其绿中泛黄的颜色,那就是一种非常美丽、非常梦幻的景色了。 而众多南国树木中,最伟岸的就是王棕了。其枝干笔直,拔地而起,直指云端,大约有三四十米高,直比多层的高楼大厦。就连看起来已经很高大的蒲棕,在它面前也变成了小弟弟,仅仅到它的腰部,只有他的一半高度。就是因为王棕实在太高大了,我们都习惯的尊称它为大王棕,内心表达的是对它的高大伟岸的赞叹。<br> <br> 大王棕实在太高大了,所以看起来树端生长的非常般配的树叶,其实也是非常巨大的。目测落在地上的王棕树叶,大约有四五米长,已经相当于一棵北方小树的高度了。<br><br> 这样的庞然大物,其落叶当然也是惊天动地的。一次晚饭后散步,天已擦黑,宁静的园区中人迹稀少,非常适合遐想。正思绪驰骋间,忽然被一声“轰隆”巨响惊到,定睛一看,周围无人。“那里发出的巨响?”在纳闷中循声走来,发现居然是大王棕的一片枯叶脱落下来,躺在了树下。<div><br></div><div> 原来是落叶声!原来它的落叶也是这般的王者风度!难怪被命名为王棕,真的是名副其实!其实,岭南许多长有大型叶子的树木比如蒲宗、油棕、椰子树等的落叶也是极其喧哗的,只不过没有大王棕落叶的声音那么巨大而已。<br><br> 从此,在我的落叶声响印象中,除了落叶无声、落叶沙沙之外,又多了一个落叶“轰隆”!<br></div> 除了棕榈类的树木,岭南地区最常见的还有一类树木就是榕树了。榕树的品种很多,高矮、身形都有很大差别。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其树叶的不同,有高山榕,其树叶浑厚宽大,油光油亮,非常有气势。又有垂叶榕,其树叶细小油绿,绿的好似会滴水,十分喜人。<br><br> 但不管什么品种的榕树,不管长出什么形状的树叶,榕树都生长有无数垂吊在半空的气根、还有无数凸出地面的地根。因此,榕树的生长基本就是根与根的对话。气根努力的向下延展,努力再努力,一旦接触地面立刻就向土里扎猛子,把自己变成又一棵树,自树梢到地面部分则变成了树干,又生出了诸多树叶,一棵新的树的就诞生了。但是,新树依然是母亲的孩子,联系的纽带就是地根,通过地根,孩子和母亲亲密的拥在一起,或者站在母亲身边。母亲的家庭就越变越大,最后,母亲的家庭就变成了一片树林。<br><br> 榕树的地下根,很多都突出地面,纵横交错,也努力的向上发展,似乎是要为大树争取更多的阳光和氧气。<br><br> 不论是天空的根,还是地上的根,似乎都对生有强烈的渴望,都拼命要做强做大自己。为什么只有榕树能够独木成林?这大概就是支撑它的独特性的奥秘所在吧。<br> 岭南的树,得天独厚,得着老天爷特别的宠爱,享受着充裕的阳光抚育和雨露滋润,完全没有寒冷和干旱的顾忌。因而就恣意的、迅速的生长着,长的又高又大,枝繁叶茂。但这种恣意的生长,也带来了他们的致命缺陷,即因为生长的过于迅速,材质疏松哗啦,而很难致用,很难成为堪担重任的栋梁之才。<br><br> 岭南树木的这种特性自然会给岭南地区的盖房造屋带来困难。别看有着漫山遍野的绿树,但却要发愁从哪里找来房梁和柱子。<br><br> 但是呢,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仔细观察岭南的民居就会发现,岭南造屋用材中砖瓦和石头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屋顶的盖瓦和墙壁自然是用烧制的砖瓦了,需要大力度负重的立柱、柱础、门框等则都是石质的,用的是当地非常普遍使用的花岗岩。<br><br> 甚至连漏窗都是用陶瓷制成的,这在其他地区是非常罕见的。其他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漏窗极其常见,凡比较讲究的住宅一般都装饰有非常讲究的漏窗。这些漏窗一般都用木材制成,由十分精美的各种图案组成,往往会形成一种十分迷人的梦幻之美,令人流连忘返。岭南的漏窗显然是江南建筑影响的产物,但由于陶瓷自身的特性,无法烧制到十分精细,但也极力模仿,在神似中显示了岭南的雄厚之美。<br><br><br> 在诸多民居中,祠堂和碉楼的用石的比例特别大。祠堂是祭祀祖先以及全族议事的地方,是神圣肃穆之处,而且要代代相传,所以必须坚固牢实,因此祠堂的建筑材料使用大多使用坚固耐用的石材。<div><br></div><div> 下图是位于今广州市花都区洪秀全故居的洪氏大祠堂。本来在太平天国起义后祠堂已经被清政府所毁,但辛亥革命前夕,洪氏后人感到爱新觉罗氏的气数已尽,乃举族合力复建。<br></div> 下图是广东珠海市淇澳岛上的钟氏大祠堂 而碉楼显然是近代以来时局动荡的产物。为了对付各种意外包括外敌入侵和匪患的猖獗,岭南的村落多建筑有碉楼。碉楼外形高耸,便于瞭望。碉身留有细长的枪眼,便于掩护自身并打击敌人。这种建筑更要特别坚固,才能抵挡得住炮火的袭击。因此,碉楼的坚固更是建造时的第一考虑,因而绝大多数碉楼均采用全石建造,或者小部分添加砖头的办法,总之必须符合御敌的要求。<div><br></div><div> 下图是珠海会同村的全石质碉楼。<br></div> 《易》曰:变则通,通则久。岭南人民因地制宜,在婀娜的热带地区,充分利用本地的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在承继中原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于本地的、带有鲜明本地特点的民居文化,给后世留下了一份优美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