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们去甘南......,我们去川西......(麦积山、扎尕那篇)

吴振翼

<p class="ql-block">音乐为央金次卓的民歌《甘南梦》</p><p class="ql-block">那年,2020年,国门按下了暂停键,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国内自驾旅行。</p><p class="ql-block">这次出游,是一次难忘的回忆。</p><p class="ql-block">以此篇怀念我们敬爱的姚老师。</p> <p class="ql-block">7月中旬的那天,飞抵西安,午饭后,驾车去天水市。</p> <p class="ql-block">出西安古城,汽车在连霍高速行驶280多公里,连霍高速公路是横贯中国东西最长的高速公路之一,东起江苏省连云港,西至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全长4000多公里。在陕西境内,几乎和秦岭平行,可谓生态环保高速。这次走秦岭的目的是对秦岭有个初步了解,为下次自驾穿越秦岭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秦岭,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神气与妖气"的山脉,由于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一岭分南北,南北不同天”,从而自然形成南北气侯、物种、植被、资源,乃至文化的差异,它的存在既是大自然的分界,又是文化的分水岭,更带来的是文明的异同。</p><p class="ql-block">我们匆匆赶路,车在秦岭山脉脚下行驶,因此并未领略秦岭壮观秀丽的风光,遗憾留给了下一次。</p> <p class="ql-block">从连霍高速转向秦麦高速,秦麦高速为甘肃境内最短的高速,全长只有十几公里。今天走了中国最长之一的高速,也走了一条最短的高速。</p><p class="ql-block">走进天水市,天水市民国前称秦州,民国二年改名天水,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何谓天水与秦州,北方缺水,西汉武帝元鼎三年,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从此有“天水”之名。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设秦州。因秦邑而得名,从此又有了秦州之名。</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第一次合影。C位的是德高望重的“家长”姚老师。</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驾车去麦积山,翠绿覆盖着连绵叠峦的山峰,那露出黄土的的山峰就是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因其形状像农民家里堆积的麦垛,因而得名麦积山,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统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还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联合申遗。</span>2014年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是一座建在峭壁上的石窟,最高处距离山脚七八十米,峭壁上的空中栈道把所有洞窟打通,赞叹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与精湛建筑技术。</p> <p class="ql-block">有资料记载,当时用木头搭建“脚手架”,由上而下,凿一层洞窟,建完一层,拆除一层“脚手架”。由于用木头搭建,把山上的木柴全部砍完了。所以民间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的民谣。</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年,经十六国后秦、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及南宋历代坚持不懈的修缮,形成宏大的石窟群。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是研究雕塑史、美术史的重要资料,有着“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这尊佛像被亲切地称为“东方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仰望着“东方的微笑”,各自有着自己的“喜与欢”。</p> <p class="ql-block">登麦积山之前,先进瑞应寺,站在这里,是拍摄麦积山的最佳角度。</p> <p class="ql-block">有必要介绍一下千年古刹瑞应寺,寺庙始建于东晋年间,直到徽宗皇帝赐名为“瑞应寺”。瑞应寺既是祈福许愿极灵的圣地。又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据解介寺内的藏有明代壁画,色彩艳丽、是麦积山明代艺术的一大魁宝。可惜不知何原因,藏有壁画的庙堂紧锁大门,我们未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合影,沾沾麦积山的灵气。</p> <p class="ql-block">精神抖擞的姚老师夫妇是我们团队的“家长”、“团长”。</p> <p class="ql-block">沿着陡峭的岩壁栈道,缓步上山,山峦叠翠,环绕着佛龛,灵气袭人而来。</p> <p class="ql-block">第 13 窟,这三尊最大的佛像号称 “东崖大佛” ,凿于隋代,南宋绍兴年间重修。这是一组摩崖浅龛石胎泥塑造像,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两侧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佛教中的三世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走近第4窟,也称“散花楼”,这里是空中的佛阁,然后走近这里,却发现拍不了这七间八柱大型宫殿式洞窟的上七佛阁全景。真是“只因身在此山中,难识庐山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根据记载这个开凿于西周的“前廊后室的仿宫殿单檐庑殿顶”散花楼。因地震等自然灾害,洞窟前半部分坍塌,前廊的柱廊中,六根石柱已毁损,仅有梁尾与后壁相连接处依稀可见,前后两根石柱及七间佛龛依然“屹立”,佛龛之间的墙壁上均塑一身佛的八部护法,号称“天龙八部”。(这张全景图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天龙八部,是佛教术语,指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p> <p class="ql-block">天龙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p> <p class="ql-block">“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p> <p class="ql-block">前廊两端上部:佛龛内是明重塑的维摩诘、文殊及胁侍菩萨和弟子,佛龛下是宋代彩塑的金刚力士。</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与其它三大石窟所不同的是,麦积山以泥塑为主,经历代修缮的积累,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是研究中国雕塑史、美术史的重要现存文物,享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七龛内供奉七佛,“七佛”指释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现的六位佛陀。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舍佛、迦叶佛。</p> <p class="ql-block">各朝代的泥塑各有不一样,总体感觉北魏、西魏前期,菩萨是以身材魁伟雄健的男性为主,后期菩萨逐步成为英俊少年,秀骨清像、俊秀清朗,到隋唐朝时,菩萨逐渐女性化,身材珠圆玉润、饱满圆润,如果宋朝前的菩萨是写意为主,那到宋朝后基本写实为主,求变化。</p> <p class="ql-block">从艺术表现的总体上看,宋朝后的佛像所追求的是细致、写实,写其衣褶也开始丝滑。</p> <p class="ql-block">散花楼的佛像与绘画是麦积山石窟之精华,对于我这个文物门外汉来讲,是以好看为标准,视觉快感为主,因此更直观认为散花楼的精美所在。</p> <p class="ql-block">随着朝代的更替,佛像塑造艺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人各有的自我喜好的不同,不知你喜欢哪一尊❓</p> <p class="ql-block">据专业人士的述说,麦积山石窟以北魏、西魏、北周的早期彩塑最为出名,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及浓厚的世俗人文文化。</p> <p class="ql-block">26窟的极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技艺精湛、神态迥异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一步一回头,总想多看几眼。</p> <p class="ql-block">认真拍摄,认真记录。</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袭,峭壁上的廊檐保护是件极难的事情,“散花楼”七间八柱上方应该有的漂亮单檐庑殿顶已经无影无踪了。</p> <p class="ql-block">在天梯栈道上留下倩影。</p> <p class="ql-block">峭壁、天梯栈道与大自然天衣无缝。</p> <p class="ql-block">即将离开麦积山,还是留有遗憾,没有了天气作媒,所以难以目睹“烟雨麦积的中国水墨画景色”,同样无缘遇见“晴空万里,站在散花楼,五彩花瓣飘浮在空中,满天飞舞的浪漫景色”。</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名声在外,而仙人崖知者寥寥,容易被忽略,实际上仙人崖同样曾有过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麦积山石窟是对佛主的尊敬,那么仙人崖是历代高僧、仙人的居住地,同样值得尊重。</p> <p class="ql-block">这里被称为“曲水幽谷、陇上江南”,山清水秀,叠峦青翠。</p> <p class="ql-block">整个麦积山地区也属于丹霞地貌。为了给美女留下倩影。马大师的敬业精神,真是拼了。</p> <p class="ql-block">仙人崖因传说中因仙人点灯指路而得名,其共分为东崖、西崖和南崖。</p> <p class="ql-block">镶嵌在崖下山坳中的古刹,自古以来被视为隐士修行的秘境。儒家庄重、佛家慈悲、道家淡泊在此共存,赤壁丹崖上的殿阁“宁静而独立”,象征尘世中的精神栖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赤壁丹霞间,</span>殿、阁、寺、馆并存,<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音、仙气与儒家圣境浑然一体‌‌,儒释道</span>三教文化在此交融千余年。</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自然与人文的千年交响‌,是北方山岳的雄浑与南方水乡的灵秀的完美结合,张开了一幅“奇峰、碧水、古刹、悬阁”的独特画卷‌。</p> <p class="ql-block">傍晚归途中,进加油站加油,北方竟有如此清洁、漂亮的加油站。</p> <p class="ql-block">青山翠谷中大气上档次的加油站。</p> <p class="ql-block">今晚我们居住在“赛雍藏寨”酒店,这个在风景如图里的酒店,就是一个风景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不做广告,但必须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这么好的地方,应该蹭一张。</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有多幢寨楼组成的酒店,占地面积估计百亩以上了。</p> <p class="ql-block">今晚我们住这一幢。</p> <p class="ql-block">一尘不染、整洁的用品。</p> <p class="ql-block">楼内的公共大厅。</p> <p class="ql-block">富有民族特色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值得留恋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在景区附近找到一个合适的洒店,悠然自得地释放一天旅途的劳累。</p> <p class="ql-block">酒店内长堤,晚上数星星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清晨,天高云淡,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芳香,我们又要踏上新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出发前,留住对酒店的美好印象,第二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走出这片森林,我们去被联合国评为最美丽的秘境圣地——扎尕那。</p> <p class="ql-block">山里的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出发时还是晴空万里,突然间天气阴沉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山间飘起了细雨,云雾在慢慢起舞。山峦在朦胧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静谧而悠远。</p> <p class="ql-block">风景总是在路上,这里享有中国瑞士风光的美名。烟雨蒙蒙,山色空濛,仿佛天地间只剩下这一片温柔的雾气,让人沉醉不知归路。</p> <p class="ql-block">山里的天气,确实就是猴子的脸一日变三变。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切变得非常幽静。</p> <p class="ql-block">雨后,绿色覆盖的山峦,郁郁葱葱,浅绿、淡绿、深绿、浓绿、墨绿,层层叠叠,看得简直让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山谷间溪流蜿蜒潺潺,细语轻吟,叙述着大自然无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红顶乡村散落在山谷之间,仿佛绿色长河中的点点繁星,静谧详和。</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的宁静,天然的氧吧,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让你忘记一切的烦恼与杂念。</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慢生活的栖息地,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园。</p> <p class="ql-block">汽车在急驶,我们路过一个必经之地,也是大家比较想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穿越这个曾经饱受战争创伤的山村——腊子口,腊子口来源于藏语中的腊子库,意为山脚下的深谷。</p> <p class="ql-block">崇山峻岭之中的腊子口,东西两侧为石崖峭壁,隘口宽度不足30米,崖壁下是水流湍急的腊子河,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桥,与东侧崖壁下的栈道相通,抬头只见青天一线,地势险要,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天险腊子口”,七十多年过去了,只留下这座没顶的碉堡与木桥,天堑早已变成通途,当年天降的神兵,也已经成为今天的普通一兵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红军长征,选择从腊子口北上,在这险要的腊子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那位叫云贵川的小战士从悬崖上飞身而下,炸毁碉堡,为红军北上打开了通道,打这一硬仗的杨成武部队,被称为“腊子口上降神兵”。</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仗,腊子口战役的胜利在红军长征中具有深远意义,突破最后一道关口,开辟陕甘通道。</p> <p class="ql-block">离开曾经的天险要塞,继续我们的旅程,经过这个叉口,前方云雾缭绕著的群山就是我们的目的地扎尕那。</p> <p class="ql-block">美国探险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约瑟夫·洛克在1925年夏天首次来到扎尕那,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在藏语中意为“石匣子”,是一个天然的石头城,地形像一座巨大的石灰岩山,周围布满郁郁葱葱的云杉和冷杉。</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自然风光独特,村子坐落在奇幻的石头山脚下,既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美感,又充满了浓厚的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的东方神秘国度,据说他写的是香格里拉,但许多素材来自于扎尕那。</p> <p class="ql-block">在这美丽的“伊甸园”需要留影。</p> <p class="ql-block">一座人去屋空的藏式榻板小木屋,也许是留给我们拍照的道具,那个梯子让你爬上屋顶。</p> <p class="ql-block">当夜幕降临,<span style="font-size:18px;">盘腿而坐在屋顶,喝上一口咖啡,</span>透过山坳,尽情地望星空。</p> <p class="ql-block">草原上的藏族小木屋,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晚霞透过厚厚的云层一丝丝地洒在屋顶上,让它显得更加温馨宁静。</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让人心灵得到彻底的放松。</p> <p class="ql-block">“石匣子”扎尕那,在西方眼中是“人间天堂”,上帝赐给人类的“伊甸园”。当地却给了一个接地气的名字“阎王殿”,这也许就是东西的文化差异,西方人对大自然感恩与敬仰,而东方人对自然敬畏与畏惧。</p> <p class="ql-block">在藏民家门口,都会插着一排排的木板,这是放在屋顶上,用于遮风挡雨雪的木板,称为“房头板”。‌</p><p class="ql-block">但如果上面写或剖有经文的,则称为“护经板”,也有些是红军经过问藏民借粮留下的借据,被称为“割麦证”,那可是文物了。当然我们今天看见的已经是为“旅游准备的道具”罢了。</p> <p class="ql-block">在“道具”前留个影,也不枉此行。</p> <p class="ql-block">海拔三千一百多米达日观景台是扎尕那的制高点,站在这里,俯瞰扎尕那全景,群山环抱,树木葱郁,村落、山峦、云雾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在山顶与藏民合影。</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美丽的最美境地,是否对神秘有一种憧憬。</p> <p class="ql-block">云雾之中的第三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将离开美丽的扎尕那,想起了约瑟夫·洛克在日记中所描写的扎尕那:这里的峡谷由千百条重重叠叠的山谷组成,这些横向的山谷孕育着无人知晓的广袤森林,就像伊甸园一样,我平生未见过如此绮丽的景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