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D3 2025.4.5</p><p class="ql-block">广胜下寺距上寺不远,坐摆渡车几分钟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下寺庭院前陈列着当地企业家捐赠的岫玉山子,上刻有56条龙,象征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故取名为中华龙,据说捐赠时价值3000多万元。</p> <p class="ql-block">广胜下寺的主要建筑都建于或重建于元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着陡竣的石坡道一直往上,是天王殿</span>。</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也是广胜下寺的山门,门前挂有《万法周圆》黑底金字匾额,这是佛学用语,大意指世间一切现象与佛法,即物质与精神层面,全都圆满。</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广胜寺内发现了佛教经典《赵城金藏》,轰动了学术界,广胜寺之名,也传遍全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赴山西调查古建筑时,专程来到广胜寺。他们感叹到:“国人只知藏经之可贵,而不知广胜寺建筑之珍奇。”</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单层建筑,但比一般的单层建筑要高,工匠们就在檐下增加了一层腰檐,使建筑看起来更加协调。梁思成先生的著作《中国建筑史》中,记载了广胜寺天王殿的建筑特点,并引用了天王殿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前佛殿的人字形斜梁<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元代建筑的一大特色,用两根短斜粱替代一根长横粱,节省了材料,还增加了承重和建筑的稳定性。</span></p> <p class="ql-block">斜粱的运用也减少了立柱的数量,从而扩大了室内的可用空间。粱、林二位先生赞到“古人在悬山式殿堂的梁架上运用这种结构,可谓大胆的创造,省工、省时、省料。”</p> <p class="ql-block">下寺的大雄宝殿,门前横匾《宝筏金绳》,<span style="font-size:18px;">取自李白诗《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的诗句。</span></p> <p class="ql-block">匾额是用大篆体书写的,由时任赵城知县李寿芝题写。</p> <p class="ql-block">外墙的拱眼壁上绘有龙、凤壁画。</p> <p class="ql-block">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均属元作。</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四壁原来满覆精美的壁画,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广胜寺的僧人们既苦于生计,也苦于无力修缮寺庙。1928年,美国文物贩子登门求购大雄宝殿的壁画。寺僧贞达认为,与其等大殿坍塌,壁画随之毁坏,还不如舍画保殿。经与当时的地方官员及乡绅们商议后,将此殿内四壁的壁画分割剥离,以1600银元出售。现在这些精美的壁画成为美国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现在,剩下的壁画残片,被保护在镜框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着光秃秃的泥墻和壁画残片,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我想,如果没有当年僧人和</span>地方官员及乡绅们“舍画保寺”的作为,很可能现在连寺带画都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殿外,1929年刻立的《重修广胜下寺佛庙记》碑,原原本本地记录了卖画修寺的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的萌宠石狮子,脑袋都被游客摸亮了。</p> <p class="ql-block">网红萌宠——元朝时期的石狮子,狮子脚踩绣球叫脚踏环字,象征着事业步步高升,雌狮怀抱一个小狮子,象征着母仪天下。咱们这里有一个民谣,说:摸摸狮子头,好运年年有,摸摸尾,顺风又顺水,摸摸狮子嘴,夫妻不拌嘴。</p> <p class="ql-block">明应王殿内供奉水神明应王,旧时每年三月十八日和中秋节,当地民众都会举办庙会,并唱戏祭祀明应王。</p> <p class="ql-block">《湛恩汪濊》 (zhàn ēn wāng huì),意思是恩泽深厚,出自《文选·司马相如》。</p> <p class="ql-block">殿内四壁有近二百平方米的元代壁画</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间,广胜寺经历了无数次毁坏与重建,每一间殿堂、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在向我们展示着不同时代的审美、信仰和生活方式。这座千年古刹不张扬,不喧哗,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一方天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