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步入河南博物院,映入眼帘的是大门牌匾上遒劲有力的“河南博物院”五个大字,背后是现代化城市景观的衬托,让人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这次游历河南博物院,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史对话。</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的建筑风格现代而大气,广场上游客络绎不绝,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殿堂,也是人们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参观指南上详细列出了各个展览楼层的主题,一层F1带我们回到东周时期至新石器时期,二层F2展示隋唐时期的辉煌,三层F3则汇聚了国家珍宝等珍贵藏品。每一步都是一次历史的回溯。</p> <p class="ql-block">一进大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背景墙揭示了“走向邦国”的主题,陶罐图案和文字介绍让我对这一时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公元前10000年至4000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辉煌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入口处,“泱泱华夏 擬中華”的字样格外醒目,新石器时期的标志与展厅入口的黑色牌匾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遗存静静地躺在展览柜内,每一块碎片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破石成器,薪火传承,人猿揖别,血脉沧桑。骨笛唤醒晨曦,磨石绘陶,渔猎耕纺,构屋以聚筑城为邦。这些词语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红陶束腰尖底瓶、双系黑彩红陶壶,年代距今7000-5000年,仰韶文化。</p> <p class="ql-block">彩绘花饰纹陶壶,来自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另一件红陶罐则出自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p> <p class="ql-block">一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制炊具——陶釜与陶灶,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它们的历史时期大约距今约7000至5000年左右,这些炊具不仅反映了先人的生活方式,也展示了他们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四件不同类型的古代陶器并排展示,包括黑陶高足杯、蛋壳黑陶杯以及涡纹彩陶壶,分别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屈家岭文化和马家窑文化。。</p> <p class="ql-block">陶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p> <p class="ql-block">两件古代陶器文物,左侧是一件镂孔高圈足陶豆,右侧是一把白陶瓷壶。这两件文物分别标注着“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100—4000年”,并标明出土于中国山东省的曲阜县武家庄遗址与郑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一尊袋足陶斝,属于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至4000年历史,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灰咀村。</p> <p class="ql-block">陶鬶,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p> <p class="ql-block">陶觚,底部较宽而上部逐渐变窄形成瓶颈状,在底座处微微向外扩张呈喇叭口形状。这件文物属于中国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大约制作于公元前约5000年至4000年间,表面呈现灰褐色釉面光泽。</p> <p class="ql-block">编织纹双耳灰陶簋,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p> <p class="ql-block">灰陶斝,底部支撑着三个腿状结构,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p> <p class="ql-block">城邦林立,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在黄河中游地区形成国家雏形并辐射至不同层次的文化圈层。</p> <p class="ql-block">红陶双耳三足壶,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7000年。</p> <p class="ql-block">贾湖骨笛,出土于漯河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800年。用鹤类尺骨制成,七孔设计,可吹奏完整七声音阶。骨笛表面残留有钻孔时留下的螺旋纹,暗示当时已掌握复杂工具加工技术。</p> <p class="ql-block">骨笛——中华音乐史上的奇迹,改写世界音乐史:此前学界认为七声音阶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两河流域,贾湖骨笛将时间提前近6000年。反映新石器时代中原先民的精神世界,证明音乐与礼乐制度已具雏形。</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红陶鼎——商代烹饪器具起源,三足圆腹深腔设计,表面装饰着凸起的小点状图案。</p> <p class="ql-block">夏商时期,第二个展厅,这个展厅带领我们走进夏商时期的历史,感受那个时代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中原立国夏商时期。</p> <p class="ql-block">定鼎中原,主要内容涉及夏代的历史及其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禹贡九州,河南属于豫州。</p> <p class="ql-block">王城岗遗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西北部,包含两座并列的小城以及稍晚的大城。</p> <p class="ql-block">卜骨。</p> <p class="ql-block">玉铲与玉鸟。</p> <p class="ql-block">夏王朝中心地域内的大型都邑偃师二里头遗址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少康中兴后所都。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巩义稍柴、伊川南寨、荥阳大师姑等形成了对二里头夏都的拱卫之势,表现了政治上的主从关系。</p> <p class="ql-block">铜爵,夏代。</p> <p class="ql-block">孔钉纹铜斝(酒器),夏代公元前270年-前1900年。</p> <p class="ql-block">弦纹灰陶盉(酒器),夏代文物,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p> <p class="ql-block">灰陶角(酒器),灰陶爵(酒器),夏代。</p> <p class="ql-block">白陶盉,酒器,夏代。</p> <p class="ql-block">旋涡纹灰陶饼,夏代,偃师二里头出土。</p> <p class="ql-block">灰陶觚,酒器,夏代,偃师二里头。</p> <p class="ql-block">有阑直内铜戈,商代前期。</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斝,商代前期。</p> <p class="ql-block">直边弧刃铜钺,兵器,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年。</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圆鼎,饪食器,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年。</p> <p class="ql-block">南顺城街窖藏铜器。</p> <p class="ql-block">乳针纹铜方鼎,饪食器,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年。烹:指通过快速加热的方式将食物加工成熟,通常包括油炸、煎炒等短时间高温处理的过程。饪:指通过长时间慢火炖煮或熬制,使食物充分熟透并吸收汤汁的过程。例如,煲汤或熬粥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提梁铜卣,酒器,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年。</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尊,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年。</p> <p class="ql-block">兽面乳针纹铜方鼎,饪食器,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 <p class="ql-block">玉璋,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 <p class="ql-block">郑州商城,商朝前期的都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王都翼翼———商代。</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盉,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 <p class="ql-block">商代。</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斝,酒器,商代前期。</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爵,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瓿,酒器,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 <p class="ql-block">三牺铜爵,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罍,酒器,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 <p class="ql-block">练铜坩埚,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商代晚期青铜酒器,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墓主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兼军事统帅,被誉为“中华第一女将”。鸮在商代被视为战神象征,妇好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其墓中出土此器,彰显女性贵族的军事与宗教权威。</p> <p class="ql-block">高45.9厘米,鸟形造型生动,纹饰繁复,内壁铸有“妇好”铭文,鸮(猫头鹰)造型,双目圆睁,双翼贴身,足踏夔龙,背部有可开合的器盖。成对出土,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在河南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鸟形铜尊,反映商代宗教与艺术结合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是中国最早的鸟形铜尊,反映商代宗教与艺术结合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后母辛四足铜觥,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方斝,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方尊。</p> <p class="ql-block">殷墟青铜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青铜器的高峰期。</p> <p class="ql-block">带盖铜方斝,妇好墓,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守父乙铜觥,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母亚铜斝,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爰”铜方彝,酒器,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玉瑗,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玉璜,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玉跽坐人形佩,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方尊。</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方斝。</p> <p class="ql-block">回形纹铜铙,乐器,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云雷纹铜卣,酒器,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鸮铜卣,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父乙铜觥,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秉盾丁铜卣,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 <p class="ql-block">宅兹中国,西周时期。</p> <p class="ql-block">择中建都,西周共主,新都洛邑。</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甗,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蒸食器,礼器。器型由甑和鬲上下叠摞而成。上部甑盛放食物,下部鬲用以煮水,中间设穿孔箅,以利于蒸汽通过。</p> <p class="ql-block">原始瓷豆,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藏礼于器。青铜礼器,是古代礼器的一种。西周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统治秩序。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p> <p class="ql-block">长子口带盖铜圆鼎,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周承商制。</p> <p class="ql-block">长子口分裆铜圆鼎,饪食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长子口扁足铜圆鼎,饪食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子四耳铜簋,盛食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骨排箫,中国最早的排箫实物,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卷首铜刀,兵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方觥,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制礼作乐。</p> <p class="ql-block">父丁铜簋,盛食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兽形铜觥盖首,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中爯父铜簋,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晨肇贮铜角,盛酒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父辛铜卣,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㐭铜壶,酒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谏铜盨,盛食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匍雁形铜盉,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见证西周邦交礼节。</p> <p class="ql-block">组合玉佩,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四璜组玉佩,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鱼父乙铜卣,酒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弦纹三足铜盉,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姜铜壶,酒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敔铜簋,盛食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柞伯铜簋,盛食器,射礼见证者,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应伯铜盨,盛食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虢季铜方壶2件,酒器,三门峡市虢国墓地,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虢季铜列鼎七件,饪食器;铜列簋六件,盛食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列鼎制度是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鼎和簋的数量组合严格区分贵族等级: 天子:九鼎八簋(最高规格)</p><p class="ql-block">诸侯:七鼎六簋(东周时期诸侯亦可使用九鼎)</p><p class="ql-block">卿大夫:五鼎四簋</p><p class="ql-block">士: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最低等级贵族)</p><p class="ql-block">鼎盛荤食(如牛、羊、猪),簋盛素食(黍稷),形成"荤素搭配"的礼仪象征。</p> <p class="ql-block">列鼎制度是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鼎和簋的数量组合严格区分贵族等级: 天子:九鼎八簋(最高规格)</p><p class="ql-block">诸侯:七鼎六簋(东周时期诸侯亦可使用九鼎)</p><p class="ql-block">卿大夫:五鼎四簋</p><p class="ql-block">士: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最低等级贵族)</p><p class="ql-block">鼎盛荤食(如牛、羊、猪),簋盛素食(黍稷),形成"荤素搭配"的礼仪象征。</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钲,乐器,虢季墓出土,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铜盉,虢季墓出土,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虢季铜簋,盛食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虢季铜盨,盛食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虢季铜簠,盛食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虢季铜甬钟,从大到小共有8件,最大的那一件高达58.7cm,重量达到了30.1kg,而最小的那一件高度仅为22.7cm,重量也只有2.85kg。这8件珍贵的编钟总重量竟达到了146.75kg之巨!甬钟,周代青铜乐器,属打击乐器类,合瓦形结构,因最上面的平面"舞部"之上立有"甬柱"而区别于舞部上立有悬钮的钮钟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铜盖鼎,九件,饪食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春秋钮钟简称纽钟,金类击奏乐器,为编钟的一种类型。合瓦形钟体,凹弧状于平舞,舞上置钮以直悬击奏,一钟双音。为一套九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通高11.75—21.52厘米,重0.781—2.265公斤。钟体呈合瓦形,钟的顶部有一长方形竖环钮,上饰蟠螭纹。篆间有乳钉36枚,每面18枚,隧部有4个相向的蟠螭纹组成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郑国故城。</p> <p class="ql-block">七璜组玉佩和金腰带,虢季墓出土,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缀玉面罩,虢季墓出土,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玉手握。</p> <p class="ql-block">玉琀。</p> <p class="ql-block">铁鱼。</p> <p class="ql-block">人面铜马具,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铜銮铃,车具,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东周时期,逐鹿中原。</p> <p class="ql-block">东周建都洛阳。</p> <p class="ql-block">素面铜盖鼎,饪食器,战国(公元前475—前221)。</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铜敦,盛食器,战国(公元前475—前221)。</p> <p class="ql-block">天下枢机,郑卫二国。</p> <p class="ql-block">蟠夔纹铜敦,战国(公元前475—前221)。</p> <p class="ql-block">郑国,为春秋列国聚散中心。</p> <p class="ql-block">蟠龙纹钮钟20件,夔龙纹镈钟4件,乐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钮钟顶部(舞部)设有环状钮,通过钮直接垂直悬挂(直悬),名称源于其悬挂结构。 </p><p class="ql-block">甬钟:顶部立有柱状“甬”(或称“筒”),需侧向倾斜悬挂(侧悬),因“甬”得名。 </p><p class="ql-block">镈钟:舞部平展宽大,无甬或钮,通常直悬,但底部为平口(区别于钮钟和甬钟的合瓦形曲口)。 </p> <p class="ql-block">问鼎中原,楚文化。</p> <p class="ql-block">镶嵌龙风纹铜壶,酒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铜簠,盛食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石编磬。</p> <p class="ql-block">垂鳞纹铜升鼎,饪食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倗慷铜鼎,饪食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倗铜浴缶,水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龙耳虎足方壶,酒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蟠龙纹镈钟,乐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镶红铜龙纹扁壶,酒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龙耳铜罍,酒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酒器,春秋时期,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主体为方壶造型,通高125.6厘米,宽54厘米,重64.28公斤。壶身呈椭方形,修颈斜肩,垂腹圈足,整体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盖上有双层镂空莲瓣,中央立一只仙鹤,振翅欲飞。</p> <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的壶身四面饰有蟠龙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条飞龙,圈足下有两只长有梅花鹿角的龙形走兽。壶盖的莲瓣由龙凤合体的蟠龙纹组成,每个莲瓣上都有数十处镂空。</p> <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的造型庄重,纹饰精美,设计巧妙,整体风格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种风格不仅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也展示了当时中国青铜铸造水平的独领风骚。</p> <p class="ql-block">南北交融,汉淮诸小国纷纷被楚国吞并。</p> <p class="ql-block">蔡公子铜簠,盛食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黄君孟铜豆,盛食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曾子伯铜盘,水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樊夫人铜盘,水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樊夫人铜匜,水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番子成周镈钟,8件,乐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晋风东渐,中原三晋文化。</p> <p class="ql-block">跽坐人铜灯,战国(公元前475—前221)。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它的灯座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头梳偏髻,右额有发饰,下颚还系有带,身穿高领右掩束袖长袍,腰里还束有宽带。跽坐人表情沉静肃穆,双膝跪坐于长方形的座上,双手前伸举“丫”字形灯柄,而在灯柄的上面是一个园环形的灯盘,盘内有3个尖状的插座,这是用来插蜡烛的。在灯盘的外缘漆有三角形的漆彩,把柄表面原来漆有朱色漆彩,历经千年的风雨,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少量的漆彩痕迹了。</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铜豹镇,战国(公元前475—前221)。</p> <p class="ql-block">魏国,陶。</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p> <p class="ql-block">素面铜胄,战国(公元前475—前221)。</p> <p class="ql-block">龙虎纹仪仗铜戈,战国(公元前475—前221)。</p> <p class="ql-block">兽首铜矛,兵器,战国(公元前475—前221)。</p> <p class="ql-block">秦汉魏晋南北朝</p> <p class="ql-block">骑马陶俑,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p> <p class="ql-block">五凤铜薰炉,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铜天禄,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盘龙石砚,东汉160年。</p> <p class="ql-block">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汉画像石是汉代的一种建筑艺术,又称“墓室石刻”。汉代画像石是在墓室中雕刻的艺术品,是汉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代画像石上,图像、文字和碑刻三种表达形式相结合,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四神云气图壁画(壁画·西汉),镇馆之国。出土于永城芒砀山梁王墓,长5.14米,宽3.27米。壁画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主体,辅以灵芝、云气纹。</p> <p class="ql-block">汉代神仙思想的视觉盛宴:四神象征四方天地,云气纹寓意升仙,反映汉代“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p><p class="ql-block">壁画艺术的“敦煌前之敦煌”:早于敦煌壁画600年,技法已趋成熟。青龙尾部残留朱砂痕迹,推测原壁画曾用朱砂描金,后因氧化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