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背后的 “残酷真相”<br>回溯至 2 月抛出的行业议题,短短数月间,京东在外卖领域已交出颇具看点的成绩单。目前,京东 “秒送” 业务日单量突破 500 万大关,专职骑手规模达 1 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其背后还有约 120 万兼职众包骑手提供支持,这些骑手大概率源自此前京东到家的达达物流体系,庞大的运力网络为其业务扩张提供了坚实保障。<br><br><br>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卖行业巨头美团,拥有 745 万骑手,其中兼职骑手约 300 万,日单量高达 5000 万,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从资本视角来看,这两组数据已足够编织出精彩的商业故事,但深入剖析行业背后的现实,却有着更为复杂的图景。<br><br><br>在京东进入外卖赛道前,美团对外卖骑手的保障机制存在诸多争议。美团此前从未主动为外卖小哥提供保险,仅有的商业意外险还强制要求小哥自掏腰包购买,且这份保险只有在小哥遭遇身故或伤残等极端情况时才会发挥作用,骑手权益保障严重缺失。<br><br><br>与此同时,刘强东公开表示,京东外卖利润率将控制在 5% 以下,这一目标并非毫无依据。事实上,京东主营电商业务的利润率长期处于低位,2024 年第四季度仅为 2.8%,在低利润率的运营模式下,京东试图以差异化策略在外卖市场站稳脚跟。反观美团,对商家的扣点向来居高不下,官方公布的扣点范围在 7 - 25%,而实际走访商家后发现,扣点很少低于 15%。在实体店经营本就面临诸多压力的当下,如此高额的扣点,让不少商家苦不堪言,部分商家甚至选择亲自配送以降低成本。<br><br><br>美团的 “吸血” 模式不仅体现在外卖业务上,其本地生活的到店业务同样对商家收取 4 - 10% 的利润。外卖与本地生活作为美团核心业务板块,贡献了其 70 - 80% 的营收与毛利。早期凭借平台优势形成垄断地位后,美团近乎坐享其成,2024 年这两大业务板块的利润率超过 20%,这种通过挤压商家和骑手利益来获取高额利润的模式,无疑是对行业生态的严重破坏 ,也正因如此,美团与百度被诟病为不再创造实际价值、靠剥削获利的企业。<br><br><br><br>相较之下,京东在外卖业务上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企业担当。京东为全部配送全职员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专职骑手无需承担任何费用。以目前京东骑手平均过万的薪资计算,京东在每位骑手身上需承担 2000 - 3000 元的五险一金成本,这种对员工权益的重视,在行业内堪称表率。<br><br><br>在京东与抖音入局前,外卖市场呈现美团与饿了么双雄对峙的局面,二者业务占比约为 6.5 - 3.5。如今,随着新玩家的加入,市场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饿了么市场份额不断被京东与抖音蚕食,二者合计已抢占约一成市场份额。<br><br><br>抖音入局主要瞄准美团在商家服务端的痛点,美团虽向商家收取高额费用,但提供的流量支持有限且成本高昂。抖音凭借在商家服务上的创新,试图在本地生活到店业务上对美团形成冲击,不过在物流端,抖音因缺乏自有运力,只能依赖众包和闪送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外卖业务的发展。<br><br><br>京东则将突破口放在骑手资源上,凭借一贯重视员工保障的企业文化,以优厚的待遇吸引骑手。京东与美团在骑手待遇上的巨大差异,折射出两家企业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也让美团在舆论压力下有所改变。2025 年第二季度,美团宣布为外卖小哥提供保险,但目前仅为最低额度,且员工仍需承担部分费用,与京东的 “上足” 保障仍存在较大差距。<br><br><br>站在普通人的视角,京东入局外卖行业虽姗姗来迟,但意义重大。它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行业树立了保障员工权益的新标杆。不过,从京东自身发展来看,其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京东长期深耕微利业务,缺乏高增长、高利润的业务板块,且用户端体验有所下滑。因此,即便京东外卖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想要撼动美团的霸主地位仍困难重重,若能在市场中占据老三、老四的位置并长期立足,已属不易。<br><br><br>美团作为掌握数百万人生计的企业,虽在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因其商业模式饱受争议,亟需像京东这样的竞争对手对其形成制约,促使其改善经营模式,尊重商家与骑手权益。尽管美团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其逐利本质,但市场竞争的加剧,至少能推动行业向更健康、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