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霞客足迹 见证家山蝶变

北雁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追寻霞客足迹 见证家山蝶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天台人社局退休老同志主题活动散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裴 斐</b></p><p class="ql-block">​​ 四月天里的晨雾尚未散尽,我们这群银发退休老同志便从县城出发,前往泳溪乡筋竹岭,追寻徐霞客的足迹。春露沾湿的青石板泛着温润的光泽,宛如一串被岁月打磨的翡翠,串起四百年前徐霞客的屐痕与今日的足印。章宏海先生的讲解声在筋竹岭上的林园间萦绕,仿佛时光的丝线,将游记与山水编织成一幅流动的长卷。</p><p class="ql-block"> ​筋竹岭的风裹挟着新竹的清冽,拂过芳草萋萋的筋竹庵遗址。章先生站在古道边,指向前面一片山地空间:“当年霞客先生途经此处,‘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里,抵弥陀庵。’便记下这山岚云雾中的奇景。”他的话语让我们仿佛看见,那个背着行囊的身影在晨雾中驻足,目光穿越层峦叠嶂,将自然的造化化作笔尖的惊鸿。如今,石阶旁新植的杜鹃正含苞待放,红枫与青松相映成趣,正如章先生所言:“霞客精神从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流淌在山水间的鸿篇。”​</p><p class="ql-block"> 大家在章先生的引导下行至奓雾村口,山风忽地掀起衣襟,送来远处茶园的清香。筋竹岭的茶园如一块碧玉镶嵌在群山之中。当我们在宏会茶业合作社品尝新制的云雾茶,看茶叶在沸水中舒展如蝶,忽然顿悟“绿水青山”如何在世代守护中化为“金山银山”——不是掠夺式的开发,而是人与自然温柔的共生。</p><p class="ql-block"> ​“这茶,真是香啊!”一位老同志忍不住赞叹道,“就像这古道,历经岁月,却愈发醇厚。”​</p><p class="ql-block"> 章先生与大家谈起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感受:“每次回到筋竹岭老家故土,都像在与历史对话。”他指着筋竹岭旧时供茶的古路廊,细述台宁古道的往事。那些被风雨侵蚀的遗址古道,镌刻着比游记更鲜活的民间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台岳东门”的石牌坊下,大家一起合影留念。众人举目眺望对面巍峨的苍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正在日新月异地推进之中,勾勒着当代天台山的崭新画卷。</p><p class="ql-block"> 午后艳丽的阳光照在红旗岭上,革命纪念馆的青砖灰瓦泛着肃穆的光泽。老党员们在鲜红的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铿锵的誓言惊起林中山雀,在空谷中荡起回响。展厅里,一幅幅历史图片静静诉说着捣米坑战斗的壮烈。章先生的讲解让我们看见,在霞客古道的另一侧,另一群“跋涉者”留下的革命斗争故事:1949年7月,为了支援天台的剿匪斗争,上级决定发给天台一批武器装备,天台县委派县大队一个排共34人去宁海县向部队领来小炮3门、机枪6挺、步枪约90支、子弹2万余发。他们于7月18日从宁海出发,19日上午10时左右行经天台岭里乡的捣米坑地方时,遭到因内部告密而埋伏在此地的土匪王定锐、王式钦股的伏击。在险恶的情势下,战士们以古道坑涧为屏障英勇反击,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赞歌。​</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外的空地上,一支金色的冲锋号雕塑巍然矗立。一位老同志轻抚铜像,感慨道:“看见这军号,就想起当年在部队的岁月,也仿佛听见了新时代奋进的号角。”他的声音低沉,却让众人从历史回望中,更坚定了前行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一阵阵山风掠过林梢,吹拂着全体同志合影时打开的红色主题横幅,还捎来远处茶园果林的沙沙声。此刻的宁静与昔日的枪炮轰鸣形成奇妙的交响。我们忽然明白,红色基因正如这山间的苍松翠柏,将根系深扎于先辈热血浇灌的土地,又在新时代的曙光中抽枝展叶。​</p><p class="ql-block"> 离开红旗岭,当汽车驶过周家岭的山弯,苍山抽水蓄能电站的施工现场跃入眼帘。巨大的输水洞衬圈如银环排列在路边广场,混凝土搅拌车在工程通道上往来穿梭,车辆马达声与山涧溪流声交织成独特的时代乐章。车至苍山顶峰,陪同的工程师指着正在施工的上水库介绍:“这里将成为云端的明镜,夜间抽水蓄能,白昼放水发电,是未来华东电网的重要枢纽。”他眼中闪烁着与徐霞客相似的光芒——四百年前,探险者用脚步丈量山河;今天,建设者用智慧重塑山水。</p><p class="ql-block"> ​站在观景平台,山风鼓荡衣襟。脚下是已具规模的水库大坝,远处是初具雏形的厂房,现代工程与自然山水和谐共存。我对大家笑言:“霞客若见此景,定要续写比《江源考》更磅礴的篇章。”众人会心,深知“家山蝶变”的真谛——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像徐霞客那样,以敬畏之心读懂山水,以创新之力回馈大地。​ </p><p class="ql-block"> 返程途中,我们又参观了在建的下水库。望着窗外掠过的茶园、电站工地、314新省道,一位老同志轻声吟诵《徐霞客游记》中的句子:“不探奇,不知其奇。”这句话在心中回荡,渐渐化作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诠释——无论是四百年前的探险者,今日的建设者,还是我们这些退休干部,追寻的不仅是霞客足迹,更是这片热土上每一道生长的年轮。我们用毕生心血参与书写“家山蝶变”的故事,如今以银发之躯重走故地,恰似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述职。​</p><p class="ql-block"> “下次再来,就能看见电站蓄水发电了。”有人低语,话语中满含期待,如同许下来日的约定。而我深知,在这条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古道上,我们的追寻永不止步——因为每一次踏访,都是对故土最深情的告白;每一次见证,都是对时代最赤诚的回应。</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5日写于北雁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