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获“十大首席读者”的由来

双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今天(4月19日),读嘉新闻客户端推出本人拙文《我获“十大首席读者”的由来》。此文入编《红船见证 嘉报华章——嘉兴日报创刊40周年纪念文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  报纸,四季如歌的乐曲。</p><p class="ql-block"> 2006年秋,嘉兴日报评选“十大首席读者”活动时,我不想图这个名头,没有在意这档“曲目”。有人却实时“转播”,电话中历数我与报纸“配乐”的种种“音节”,希望我参与评选。算是回应朋友的真情好意,我动摇了初衷。但是我又懒得写读报经历与感受的总结性自荐信。迟疑不决中,这个话题却如流淌的旋律,触动了我的心弦。当我慢慢回顾在阅读《嘉兴日报》中收集乡邦人文历史,进而习作写稿的历程,像一个个震荡的音符,在我心头回响。旧文《三册剪报集》,它似一个悠长的节拍,跳跃在我脑海。那舒展的韵律,那蕴含的情怀,就是我读报、爱报体验的诠释。于是,我将这篇稿子作为“自荐信”,发给了报社。</p><p class="ql-block"> 《三册剪报集》写于2004年。那一年,“嘉报”创刊二十周年。报社发起“我与嘉兴日报”征文活动。日报的张心元编辑随即向我约稿。2004年11月29日,我将《报纸帮我记录家乡历史》送到了报社。不久,此稿见刊日报“五色螺”征文专栏。</p><p class="ql-block"> 就在同时,《南湖晚报》“曝书亭”编辑陈家骥老师也向我约稿。我又着手撰写题为《三册剪报集》的稿子。三册剪报集的形成,是我一丝不苟手工操作的过程,收集、剪报、张贴、装帧的细节,历历在目。就像我自己谱写的一段“曲子”,声声回荡。12月13日,这个稿子一气呵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我的三册剪报集</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三册剪报,分别收集了《嘉兴日报》1997年的《嘉禾影踪》100期,2003年的《嘉兴老照片》124期,《南湖晚报》1999年的《嘉兴记忆》100期。三个专题的连载,它们是嘉兴两张报纸破天荒的大手笔创举。而我则是默默的期待与守望,耐心地将它们变成我的“录音磁带”。</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看了稿子,说它比日报见刊的那一文内容更好。不过,他遗憾的告诉我:由于投稿踊跃,报社规定每个撰稿人只能发表一篇文章。《三册剪报集》就此被“打入冷宫”。</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三册剪报集》“老调重弹”,它竟然成了我当选“十大首席读者”的“引子”。</p><p class="ql-block"> 重阅此文,我想,稿子中“1999年12月10日,我应《嘉兴日报》编辑屠亚芳老师的邀请,第一次走进了中山西路265号报社大楼。在《嘉禾影踪》100期读者座谈会上,当我缓缓展开自己精心装订的100期《影踪》剪报集时,那金红细纹相夹的棕色平绒封面,排列有序、裱贴整齐的帧帧嘉禾旧影,吸引了会场所有人的目光。在市广电局陶志岚局长的轻松怂恿下,我大胆地走近了报人与作者。报社总编吴骞、‘南湖’主编屠亚芳分别在我剪报集中预留的空白纸页上题‘嘉兴日报’、‘南湖’的字样并签名以作留念……”这内容,展示了作者、编者、读者的写报、编报、读报心境,是如此轻松,如此和谐。也许这带给了评委犹身临其境的感染;而稿子中“2000年6月14日,我下岗回家。为了不中断《嘉兴记忆》,当天下午我赶到报社,自费补订了《嘉兴日报》和《南湖晚报》”的记述,也许令评委为我读报、剪报的执著劲所感动……</p><p class="ql-block"> 2006年10月的一天,我应邀赶到迎宾大道99号报社新大楼,参加了“十大首席读者”表彰会议,获得了“嘉兴日报十大首席读者”的奖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十大首席读书”奖牌</span></p> <p class="ql-block"> “……江水波连波,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几十年来,我从《嘉兴日报》的读者,到成了它的投稿人,在《嘉兴日报》、《南湖晚报》上刊发了多少篇稿子,我没累计过。得到的年度“优秀”、“最佳”通讯员的红本本,我也没有细数过。早年,袁克露、丁燕、屠亚芳、方春花、杨飞等老一代编辑对我稿子点评、建议、肯定的信件和我稿见报后编辑及时寄来的一些原封赠报,我保存着。每当翻阅它们,却似“八音盒”里跳出熟悉的“音调“,把我带入写稿投稿这个报纸“课堂”。正是得益于那片诲人不倦的文化天地,2009年、2013年,我在上海、北京出版了《寻找东栅》、《守望鸳湖》等几本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  早年,编辑寄给刊有投稿人文章的赠报</span></p> <p class="ql-block">  《嘉兴日报》,四十年合奏的乐章,荡气回肠。 “首席读者”的评选,旨在全民阅读的深化,体味与报同行的愉悦。 人生与它结伴,美妙而充实。“嘉兴日报十大首席读者”,它无声地激励着我活到老学到老的年年岁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