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昨天,阳光洒满校园,樱花在春风中摇曳,鸟儿在树上唧啾唧啾地欢叫着。在这最美的四月天,我带领班上那群充满朝气的孩子们参加了学校举办的诗词大赛。这场比赛,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更是一次让我和孩子们都深受触动,对阅读有全新认知的奇妙旅程。</p><p class="ql-block"> 比赛现场气氛紧张又热烈,孩子们的眼神中透着期待与紧张。当一道道诗词题目展现出来,有的孩子迅速作答,那自信的神情仿佛与诗词早已是老友;而有的孩子则眉头紧锁,面对题目苦思冥想。就在这你来我往的答题过程中,我愈发清晰地看到,知识的积累与对题目的理解,背后的根源竟是课外阅读。</p><p class="ql-block"> 知识的积累来自课外阅读,这一点在比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平日里热爱阅读课外诗词书籍的孩子,面对诗词的作者、创作背景、诗句含义等问题,对答如流。徐嘉钜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飞花令的环节中,他力战群雄,夺得冠军,那一句句以“月”,“花”为令的诗句层出不穷,张口就来,更让我佩服的是,他的答案大多是课外的。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阵阵掌声与喝彩。我得知,他丰富的诗词积累,得益于她平时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对诗词的情感、主题、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早已谙熟于心。与之相比,有些孩子因为课外阅读量的欠缺,在面对稍生僻一些的诗词题目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在飞花令的环节就尤为明显,积累薄弱且都依靠课内,所知有限,仅仅一轮就淘汰了。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课外阅读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每一本读过的书都是打开宝库的钥匙,孩子们通过不断阅读,积累的诗词知识越来越丰富,在面对各类诗词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p><p class="ql-block"> 而对题目的理解更是来自于自身的阅读积淀。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短短几句诗,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意象。同样一道关于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赏析题,有的孩子仅仅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描述诗中描绘的画面;但阅读积淀深厚的孩子,却能从苏轼的生平经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深入剖析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这种对诗词深层次的理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长期阅读各类文学作品,不断感悟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阅读积淀让积淀让孩子们拥有了孩子们拥有了更敏锐的感知力和更深刻的理解力,使他们能够透过诗词文字表面,触摸到作者那颗跳动的心。</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诗词大赛,我更加坚定了鼓励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孩子创造更好的阅读条件,推荐更多适合他们年龄段的诗词及文学作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我深知,课外阅读就像一场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知识的积累,丰厚文学底蕴,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上,茁壮成长。而孩子们在诗词大赛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比赛的成绩,更是对阅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这将伴随他们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绽放出加绚烂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