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清明时节,天朗气清。</p><p> 母亲家的院子里,墙角处,开满了油菜花。远望,还是一片黄。桃花明艳,亮得灼目。置身于此,如在喧嚣之中,总觉单调乏味。</p><p> 忽然想出去走走,听说岭山村的梨花语景区梨花全开了,不妨去那看看。</p><p> 邀老妈同往,哪知她一口回绝:“梨花有什么好看的?自家门前不有几棵吗?跑那么远,吃饱撑得。”夹七夹八一顿数落。“你看过梨花,可看过千亩梨田?”我正欲再劝,“走啊,愣着干嘛。”她已坐上车了。我不由大笑,赶紧驾车飞一般前往。</p><p> 前几年曾来过一次,路还记得。到了村口,决定走去。暖风拂面,带着些甜味儿。白墙青砖灰瓦的房舍,掩映在梨花深处。细看有些老屋的门框,窗棂上还有简易雕花。农家小院,围合而建,院前栽种着大片的梨树,一妇人正在后面的园子里忙碌着,一群鸡鸭,叫着,追赶着刚飘落的一片梨花。</p><p> 梨花渐渐繁茂起来,却并没有到景区。紧走几步,抬头便看到流线型构架,青瓦飞檐,素雅木雕的门楣,墨题匾额“梨花语景区”,“梨花语”三个字笔力遒劲,两侧镂空雕花缀以梨花纹样,与远处的花海相映成趣。</p><p> 刚踏进景区,便听得阵阵鼓声。原来正遇上县文联举办的“2025·梨文化主题文化月”活动。舞台上,正在表演舞狮《滨海欢歌》。红,黄两只大狮子, 跳跃,扑腾,翻滚,激情与活力交织,碰撞。人们呐喊,欢呼,鼓掌,似要把所有的力释放。</p><p> 舞台的后面,有一棵梨树,体积庞大,枝干盘曲嶙峋。据说,它已有120多年的树龄。有一红衣女子,正依树而站,手抚一梨花,含笑而立。</p><p> 民间有传说,曾有一对恋人,非常相爱,却因发生战乱,被迫分离。女子日日站村口梨树下,痴痴等待。一直到白发苍苍,也没有等到恋人归来。她去世后,梨花开得更盛,落花时节,叶片纷飞,似在诉说无尽的思念。在人们心中,梨花也成了坚贞爱情的象征。</p><p> 我再次看去,那红衣女子正巧笑嫣然,不远处,一年轻男子正给她拍照。光与影的碰撞中,爱在悄然流转。</p><p> 清越的歌声,穿过梨林,飞向更远方。轻盈的身姿,柔美的动作,歌伴舞《梨花颂》如清泉流过山涧,触动着观众的心弦。</p><p> 滨海是盐业重地。传说有一位隐士,不舍盐民劳作艰辛,便带来梨树种子教人种植。梨树可御风挡雨,梨花可抚慰盐民疲惫的心灵。自此,梨花成了盐民的精神依托。歌声里,满是对梨花的感激与深情。</p><p> “走啊,看舞龙去。”老妈跟着舞龙的队伍,有模有样地走着。我不理她,杂技,魔术表演,川剧变脸,精彩纷呈,目不暇接。沉醉其中,不舍挪步。</p><p> 可还是要移作别处的。离开舞台,眼前多是梨花了。一树树梨花,清婉繁茂,在阳光里轻歌曼舞。慢慢地走着,看绿野,灰墙黛瓦,蓝天,却又澄澈在纯净的梨花里。</p><p> 凝眸处,只见书画协会周主席泼墨挥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笔锋“骨峻而气清,形散而神聚”。有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壮阔与细腻。恰与梨园的广博与深情,相得益彰。</p><p> 走在木质栈道上,闻水声潺潺,托一花瓣,轻轻地吹向水面,清波荡漾。空气里,咖啡的香味,浮游着。回荡着的,还有稚嫩的童声,吟诵的,竟是作协汪主席的诗集《云水间》的诗句:“ 一步一个画幅,一步一个惊奇,你清澈的眼睛,像画框……”</p><p> 登上仿木结构的观景台,梨海,村庄,尽收眼底。风拂过发际,梨花涌入眼底,心纯净安宁。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梨儿了。</p><p> 夕阳西下,层林尽染。寻得老妈,启程回家。回望景区,梨花如云似雪,宛如仙境。“你啥时有空,再陪我来?”我暗笑,“家门前不是有梨树吗?”老妈摇下车窗,“那不一样。”</p><p> 远行的高铁,正穿过梨林。有首诗,在萦绕:“这里,雪白的梨花,与晒盐人的皱纹一样纯净,风一吹,千年的海沫化作云,而云,落成了树上的诗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