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麦加”湄洲岛,妈祖3亿信众的圣地

晨依

文图 晨依&nbsp; &nbsp;美篇号1343872<div>&nbsp; &nbsp; &nbsp; &nbsp; 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年间,在福建湄洲岛一户人家,降生了一位名为林默的女婴,这位女婴长大成人后,善良无私英勇慈爱,曾经多次拯救了遭受海难的渔民,并在27岁时就为此献出了自已宝贵的生命。古代渔民不能掌握海洋天气,因海难丧生者不计其数,所以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安全。济困扶危、治病消灾的林默,顺应了人们的愿望,当地渔民感念林黙的恩德,把她奉若神明称之为妈祖,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祈求她世世代代都能够保佑渔民的平安,林默由一个普通善良的渔姑,成为历代渔民、船工、海员、旅客共同信奉的神祗。<br></div> &nbsp; &nbsp; &nbsp; &nbsp; 后来各朝代的统治者,顺应民意,对妈祖大加褒扬,下旨赐封多达36次之多,从“夫人”一直赐封到“天后”“圣母”,林默从一个助人为乐的渔姑变成了无所不能的女神,成为人们尊崇的一种信仰,纪念她、祈求她保佑的妈祖庙则遍地开花,据说全世界的妈祖庙遍布45个国家多达一万多座,福建湄洲岛,则是海内外3亿妈祖信众的朝圣中心。 &nbsp; &nbsp; &nbsp; &nbsp; 福建湄洲岛妈祖祖庙,始建于宋朝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后经明清时期郑和、施琅和姚启圣等人奉旨不断扩建修葺,至清乾隆期间已具相当规模。1997年再次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形成今日被誉为“海上布达拉宫”的宏伟规模。 &nbsp; &nbsp; &nbsp; &nbsp; 湄洲岛妈祖现存建筑多为清代结构,妈祖庙建筑群以前殿为中轴线布局,依山势而建,形成了纵深300米、高差40余米的主庙道,从山门、仪门到正殿由323级台阶连缀两旁的各组建筑。在祖庙山顶,还建有14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像。 &nbsp; &nbsp; &nbsp; &nbsp; 湄洲妈祖祖庙包括西轴线和南轴线两大建筑群,西轴线有牌坊、长廊、山门、圣旨门、钟鼓楼、正殿、寝殿、朝天阁、升天楼、佛殿、观音殿、五帝庙、中军殿以及爱乡亭、龙凤亭、香客山庄、思乡山庄等大小建筑36处。南轴线建筑群有寝殿、敕封天后宫殿、庑房、献殿、钟鼓楼、山门、牌坊、天后广场、天后戏台等大型建筑,整个祖庙群殿阁纵横,装饰金碧辉煌,十分壮观。 &nbsp; &nbsp; &nbsp; &nbsp; 妈祖的形象不但慈眉善目,而且穿金戴银、华冠丽服,完全被神化。2013年底,由两岸工艺大师共同打造的全球最大的纯金妈祖圣像安奉在顺济殿内,该圣像高3.23米,使用纯金323公斤,与奉祀在宫门内高1.33米、重1.6吨的全球最大的翡翠妈祖圣像,同塑“金玉同辉”的新景观,2015年至2016年,用巴西花梨原木雕刻的高度3.23米的红木妈祖圣像、用323块海底贝王组成高度3.23米的砗磲妈祖圣像又先后面世,分别安座于祖庙朝天阁、妈祖文化展览馆内。林默生前只是一个贫苦的渔家女儿,死后金玉等身,反差之大,实在令人瞠目。 &nbsp; &nbsp; &nbsp; &nbsp; 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出自中国本土沿海地区,而后来对妈祖的崇拜遍及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妈祖是慈悲救世、忘己利人善良的象征,也是睿智飘逸侠骨柔肠美的化身,妈祖信仰,绵历千年,长盛不衰,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妈祖祭祀,将妈祖的无私博爱、扶弱济贫、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尽孝的观念发扬光大,把“真、善、美”的妈祖文化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传给下一代,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妈祖文化的普世价值,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nbsp; &nbsp; &nbsp; &nbsp;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是妈祖诞辰纪念日,妈祖春祭大典都会如期在湄洲妈祖祖庙天后广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妈祖信众万人齐聚祖庙,盛装同谒妈祖。清康熙五十九年,湄洲妈祖祭祀大典被列入国家祭典;雍正时期,复诏普天下湄洲妈祖祭祀大典行三跪九叩礼;乾隆五十三年,朝廷下诏湄洲妈祖享春秋两祭,湄洲妈祖祭典与孔子祭典、皇帝祭典并称中华三大祭典。 (以上3张为网载) &nbsp; &nbsp; &nbsp; &nbsp; 湄洲妈祖祖庙,因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物价值,被国家列入<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妈祖信俗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b>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