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都是问题 不如做就是答案

罗东居土

<p class="ql-block">导读:考虑问题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就有答案,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努力追求进步,停不住才能有所收获。有时候,我们会陷入无尽的思考和犹豫之中,却忽略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无论我们计划了多少次,如果没有付诸实践,那么一切都只是徒劳无功。因此,我们应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去尝试、去实践,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过程。</p><p class="ql-block">犹等一万次,不如实践一次。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害怕失败或者缺乏信心而犹豫不决,总是等待更好的时机或者更多的准备。然而,这样的心态只会让我们错失机会。事实上,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能积累经验并不断进步。所以,不要等待一万次,而是要勇敢地去实践一次,去追求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span></p> <p class="ql-block">一、知行合一:先行动起来</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p><p class="ql-block">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p><p class="ql-block">事前的“三思”其实和事实脱节很严重。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阳明却从立定志向之后,就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人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他却一直在不停地尝试。</p><p class="ql-block">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虽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而且还大病了一场,但是他却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找“理”是行不通的,这对他后来开创心学,不可谓不重要。</p><p class="ql-block">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p><p class="ql-block">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p><p class="ql-block">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p> <p class="ql-block">二、知行合一:注意循序渐进</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曾言:“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人致知,也只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之。今天的良知仅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别人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力所及。</p><p class="ql-block">俗话说的好,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万事万物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p><p class="ql-block">《荀子·劝学》中说:“学习,从哪儿开始呢?到哪儿终结呢?答曰:依其顺序来说,就是从《尚书》开始,到读《礼经》终结;依其意义来说,就是从成为学士开始,到成为圣人终结。”</p><p class="ql-block">虽然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但是要做事,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领悟。</p><p class="ql-block">这就如同树刚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树芽稍长了一点,再多浇一点水。树从一臂粗到双臂合抱,浇水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刚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p><p class="ql-block">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p> <p class="ql-block">三、知行合一:要在事上磨炼</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p><p class="ql-block">意思是: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有个弟子是做官的,他有心学习知行合一的学问,但是他平时公务繁忙,担心学不好,于是问王阳明应该如何取舍。</p><p class="ql-block">王阳明笑着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要你抛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呢?我的学问是行的学问,需要在事上磨炼才行。</p><p class="ql-block">你在断案的时候,面对犯人,不会因为他的无礼而愠怒,不会因为他的讨好而开心,不会因为他的恳求而失去主见,不会因为自己事情庞杂而敷衍了事,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时刻纠正,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p><p class="ql-block">所以知行合一如果离开了切实的事物,反而会没有边际,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态,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是在修行。</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心态也同样重要,王阳明南赣剿匪,多次身陷险境,但是他却处变不惊。每次都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局势,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而这也是王阳明每次都可以化险为夷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只有日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练,在各种事情上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让自己心境逐渐处在一种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遇事不慌不乱的素质。</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来分析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解读“考虑问题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就有答案”正好契合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念。过多的思考而不付诸实践,往往只会让人陷入无尽的犹豫和徘徊中,而无法真正获得问题的答案或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将知识转化为力量,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或实现目标。</p><p class="ql-block">同时,“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也进一步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在王阳明看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知识的真伪和有效性,也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即使行动可能会面临失败或挫折,但这也是成长和进步的必要过程。</p><p class="ql-block">最后,“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则是对知行合一理论的直接应用。它鼓励人们不要过于纠结于理论或想象,而是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即使行动的结果可能并不如预期般完美,但那也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总之,上述观点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高度契合,都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以及知识与行动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和智慧,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部分内容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