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之旅(二)走近都江堰

光*春

<p class="ql-block"><b><i>走近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i></b></p> <p class="ql-block">  结束三星堆博物馆的行程,带着许多未解的困惑,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前往第二个目的地——都江堰。此前我几次来成都与它擦肩而过,皆因路程稍显周折。即便如今有高速公路直达,仍需驱车80公里(乘高铁则仅需30分钟)。临近景区的几公里道路还尚未完全修缮,停车场更是五花八门,乱象纷呈。这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美誉极不相配,不知道成都文旅认识到这一点没有。</p><p class="ql-block"> 黄金周造访热门景区,本质上就是体验“人海战术”。目之所及皆是攒动的人头,这般热闹景象想来大家一定并不陌生。</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不仅是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千年典范。</p><p class="ql-block"> 这座始建于战国时期的智慧结晶,凭借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的精妙配合,将岷江化身为润泽天府之国的温柔脉络。其巧夺天工的设计理念与跨越千年的生态智慧,终于在2000年11月得到世界的认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且仍在发挥作用的无坝引水工程,它至今仍以每秒2800立方米的流量滋养着成都平原,印证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治水哲学的永恒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景区的游览线路堪称“步步生莲”,即便选择最精简的游览路线,步数也会轻松破万。进入景区便意味着开启徒步模式,各景点间的距离考验着双脚的耐力,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消解了行走的寂寞。耳边南腔北调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想回头都很难。景区虽设有观光电瓶车,却因从心中广场至大门这一小段,滨河步道游人如织,车辆来来往往很是不畅。</p><p class="ql-block"> 值得称道的是景区的道路设计,无论是火岩板铺就的主道,还是悬空的木质栈道,皆以棋盘般规整的姿态延展。主路与支路经纬分明,就连上下台阶都体贴地设置了防滑纹路,让游客走起来十分轻松舒坦。</p> <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文明的记忆长河里,“大禹治水”的传说如星辰般璀璨,而都江堰的治水智慧却如深埋的璞玉,鲜有人知其完整真容。这座被誉为千秋的水利工程,源于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的惊世创举。</p><p class="ql-block"> 作为鳖灵治水思想的继承和光大者,李冰以“深淘滩,低作堰”六字真言为纲,率领民众在岷江峡谷中雕琢出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核心工程。这种治水的全新思路,让当时许许多多的民工们都不知所措。鱼嘴分水堤形如鱼嘴,巧妙将岷江一分为二,内江灌溉、外江泄洪;飞沙堰则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借助离心力原理自动排沙;宝瓶口则如精准的咽喉,控制着成都平原的命脉。正是凭借这一超前的治水智慧,岷江这条不羁狂龙被驯化为润泽天府的温柔水系,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李冰也因此被尊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他的名字,早已超越国界,成为人类水利文明的永恒坐标。</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将科学性与智慧性完美熔铸于青山绿水之间。这项穿越2300年时空的超级工程,若缺乏水利工程学的基本认知,即便身临其境,也只能如坠云雾难以看出其中的奥秘。这正是许多游客感叹“不过而已”的根源所在。</p><p class="ql-block"> 从宝瓶口的精准切割,到飞沙堰的排沙魔幻,在到鱼嘴的分水智慧,三者构成精妙的动态平衡系统。这一系列鬼斧神工的设计和打造,使整个工程具备自动调控、永续利用的生态智慧,堪称“活的水利博物馆”也不足为奇。</p><p class="ql-block"> 游览在此等智慧结晶的古老水系之中,仅凭肉眼观察而无一定的专业解读,往往都会陷入“只见江水流,不知智慧藏”的困局之中。就像我们欣赏一幅传世名画,若无人解说笔触中的匠心独创,最终不过是走马观花。因此,要完整解读都江堰的奥秘,不仅需要详实的史料支撑,更要将物理原理、生态智慧与历史背景熔于一炉。可惜的是,即便穷尽言语,也难以尽述其中万一,或许这正是都江堰留给世人永恒的思考空间。不知道你们是否也与我有着同样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既然用一句两句话说不明白,那就来一个比较详细的解释。把都江堰水系放大并拆解后单独来说一说,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景观是何等神秘,那如同精密运转的生态仪器,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三大核心部件构成精妙体系是:</p><p class="ql-block"> 1. 鱼嘴分水堤:岷江江心突兀而出的“鱼嘴”,以1:3的黄金分割比例将江水劈为内江与外江。这一巧夺天工的设计,如同一位精准的水利调度师,枯水期保证六成清水流入内江滋养农田,洪水期则将八成洪流导入外江宣泄,同时借助弯道环流原理实现“二八排沙”的生态平衡。</p><p class="ql-block"> 2. 飞沙堰溢洪道:这座看似普通的低矮滚水坝,实则暗藏魔术般的排沙功能。当内江水位超过警戒线时,多余水量裹挟着80%的泥沙翻越堰顶,经“飞沙”之名的抛物线轨迹回归外江,避免内江淤塞。其精妙之处在于利用离心力原理,将泥沙“甩”向外江,堪称古代流体力学的完美实践。</p><p class="ql-block"> 3. 宝瓶口引水口:这个宽20米、高40米的人工峡谷,是整个工程的“咽喉”。公元前256年那个火光冲天的夜晚,李冰父子创造性地采用“火烧水激”法,用3年时间在玉垒山劈开这条生命通道。它如同天然水闸,将内江流量严格控制在每秒300立方米以内,既保证灌溉需求,又防止洪水泛滥。</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伏龙观与二王庙独特的景观台,把水情流动情况尽收眼底。现在伏龙观内陈列的东汉李冰石像,与二王庙中缭绕的香火,共同构成凝固的史诗。前者是工程智慧的见证,后者是治水精神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那里的安澜索桥,也有着特别意义。这座始建于宋代的索桥,与都江堰整体工程并无关联 。它采用13根碗口粗的铁链凌空飞架。漫步其上,脚下是奔腾的岷江,耳畔是钢索与江风的协奏。261米的跨度不仅连接着两岸青山,更将现代人的脚步与古代匠人的智慧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 以上工程的详细介绍,是都江堰景区的最标准的解答。把如同精密钟表的齿轮,在岷江河谷演绎着跨越千年的协奏曲完整演绎。唯有理解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逻辑关系,方能读懂这座“活的水利博物馆”所书写的生态智慧。当我们站在鱼嘴分水堤上,看内江之水脉脉东流,外江之浪滔滔南去,方能真正领悟“乘势利导”四字所蕴含的东方哲学精髓。</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景区整体的探访与观光到此就结束了。虽然路拥堵了一点,脚步沉重了一点,还是感觉不虚此行。最后还有几点小提示告诉大家,这也是都江堰的文旅魅力,恰似岷江之水般层次分明,为不同需求的游客备下一份小小的惊喜:</p><p class="ql-block"> 1. 清明放水节——穿越千年的仪式美学</p><p class="ql-block"> 每年清明时节,岷江之畔都会上演一场震撼的时空对话。国家级非遗放水节以“祀水”仪式为核心,百余名身着汉服的祭师在司仪的唱喏中,重现李冰“造竹笼、截江断流”的治水场景。当司仪宣读《水则》时,震天的号子声中,杩槎分水杩槎缓缓拆除,岷江之水如脱缰野马奔腾而出,在阳光下折射出万道金芒。这一传承千年的农耕盛典,既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水利智慧的礼赞。</p><p class="ql-block"> 2. 高山花海——云端之上的春日秘境</p><p class="ql-block"> 暮春三月,赵公山系便化身花的海洋。海拔1500米的高山杜鹃谷里,云锦杜鹃、美容杜鹃、露珠杜鹃依着山势次第绽放,形成绵延数里的彩色瀑布。穿行在木栈道上,身旁是粉白相间的花墙,脚下是松软的腐殖土,偶有松鼠从枝头跃过。更妙的是在花海深处设有萌宠互动区,温顺的羊驼、灵动的梅花鹿与游人亲密接触,为这场赏花之旅增添融融暖意。</p><p class="ql-block"> 3. 南桥夜游——光影交织的水乡幻境</p><p class="ql-block"> 当暮色浸染岷江,南桥便化身为流光溢彩的彩虹。整座廊桥被5000盏灯笼装点得璀璨夺目,朱红廊柱倒映在江面,与对岸的西街民居构成水墨画卷。漫步西街青石巷,两旁的川西民居挂着泛黄的幌子,老茶馆里传来盖碗碰撞的脆响。转角处的冰粉摊飘来红糖香,手作姜糖的匠人正用木槌捶打琥珀色的糖块,这些鲜活的市井气息,让古老的都江堰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 4. 四季私享指南</p><p class="ql-block"> 春秋季(3-5月、9-11月)堪称都江堰的“黄金时段”。春日可赏岷江两岸油菜花与古建筑的诗意对话,秋日则能邂逅青城山层林尽染的斑斓画卷。夏季虽偶有暴雨,但雨后的岷江云海堪称一绝;冬季的青城山雪景,更将道教名山妆点成琉璃仙境。</p><p class="ql-block"> 好了!就到此为止吧,明显感觉有些啰嗦了,其实,就怕把这座流淌了2300年的智慧之堰让我给介绍砸了。或许我们从中明白了一些什么,也许你正在认真思考:什么是人类文明的真正价值?都江堰用事实诠释着“水利兴邦”的真理,它不仅造就了“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更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坚实的粮草保障。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当我站在安澜索桥上,看着滔滔岷江东去,方能领悟:真正的文明奇迹,从来不是征服自然的丰碑,而是与天地共生的智慧长卷。</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 於海南乐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