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四月的云梦,春光明媚。4月16日,由省社保中心组织的退休老同志们,从武汉市来到云梦县,驻足于云梦祥山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他们的目光穿透了展柜中那些泛黄竹片上的墨迹,仿佛看见两千年前的深夜,一位叫“喜”的基层文吏正摇曳油灯,用秦隶将国家律法一笔一画刻进竹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这份沉静在睡虎地的1155枚竹简,此刻正以无声的语言,与新时代的观众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当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嘱托在展厅回响时,老同志们发现这些竹简早已不是冷冰冰的文物。透过“厩苑律”里“牛大牝十,其六毋子,赀啬夫、佐各一盾”的条文,他们触摸到秦代对农业生产的精心管理;从“金布律”记载的货币兑换制度,看到了中国最早的金融规范雏形。这些刻在竹<span>简</span>上的国家治理智慧,如同DNA般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在新时代依然跳动着强劲的脉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展柜里最动人的是一卷《为吏之道》,“临财见利,不取苟富”的警句历经千年仍字字铿锵。讲解员讲述着“<span>他</span>”的故事:这位基层官吏用一生抄录律令,去世时枕边还放着未完成的竹简。这让人想起习总书记强调的“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不同时空的基层工作者,以同样的执着守护着文明的薪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当老同志们看到《法律答问》中关于“盗采桑叶”的案例解析,不禁莞尔——原来秦律对偷采他人桑叶价值不足一钱的行为,都要判处三十天劳役。这些细致入微的条文,既彰显着“法令至行”的法治精神,更蕴含着“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东方智慧。此刻,竹简上的秦隶不再是陌生的古文字,而是文明传承的基因图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离开展厅时,退休干部老陈坦言:“我们这代人见证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像等待竹简重见天日的时刻。”窗外的春阳穿透云层,洒在博物馆的青砖黛瓦上。那些曾被黄土掩埋的竹简,正以文化自信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的永恒魅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