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 》微型连环画(小人书)

梵人(修地砖家)

<h1> “ 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h1><h1>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上非常重要的一处关隘,也是千百年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的农耕文化激烈碰撞之地,还是不同民族和文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要津。</h1><h1> 居庸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h1><h1> 一月中旬,从首都机场前往张家口崇礼阿那亚滑雪场的途中看到“ 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的雄姿,其险峻和雄伟让人十分的震撼。因此,我们在滑雪场游玩结束后返回首都机场的途中于居庸关前停车前往观览了一下。</h1><h1> 冬季的天寒地冻和凛冽的西北风肆虐,居庸关关城内以及蜿蜒在海拨一千多米的东、西山脊上的长城上除了我们四人外只有极少数其他的游人。</h1> <h1> “ 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视频</h1> <h1><p> 居庸关在北京的位置。</p><p> 居庸关自古以来便是万里长城上著名的军事古关隘之一。</p><p> 居庸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扼控此口,时称“ 居庸塞 ”。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经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但其规模和完善程度都与后来重新规划的居庸关关城不可同日而语。朱元璋攻克大都(今北京)灭元后,蒙元军队被驱逐回漠北,为防御蒙古军队的袭扰,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重新规划创建了具有真正意义的全面防御体系的居庸关关城。</p><p> 居庸关,位于北京西北约五十多公里处,其东、西长城的城墙全长4142米,将峽谷內的关城围闭在其中。目前居庸关景区内还修复建造了翠平湖、关内古商业街、古客栈和关外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景区等级为AAAA级。</p> 居庸关景点建有南北城楼、瓮城、敌台、水门等功能各异的配套建筑,除了其构成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外,城内还有元代所建的过街塔塔基,现名为“ 云台 ”。居庸关的最佳游览月份为:5月-10月。</h1> <h1> 居庸关,号称帝国的生命线,居庸关在古代对国家安全的非常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h1><h1> 居庸关是明长城的 ”内三关 ”,“ 天下九塞 ”之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西北的军都山峡谷之中。居庸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系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规划创建。居庸关城中的云台是元代过街塔的基座,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台顶四周及券门内外刻满浮雕佛像、经文和佛教纹饰,均为藏式风格。居庸关云台为研究民族关系史、佛教史、建筑史、艺术史等提供第一手材料,保存下来的西夏文和八思巴文石刻文字对破译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历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h1><h1> 1961年居庸关及云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p></p><p> “ 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p><p> 古代保护华夏民族不受外族侵扰的重要边境关隘的确不少,为什么只有居庸关才是“ 天下第一雄关 ”而不是其它什么关呢?下面就来聊一聊这一话题。</p><p> “ 天下第一雄关 ”这几个字中的“ 天下 ”和“ 第一 ”这两组词的意思一目了然,那么就剩下“ 雄关 ”二字了。现在先将“ 雄关 ”二字拆为“ 雄 ”和“ 关 ”来分别释义。</p><p> 雄字的基础释义</p><p> 1.生物中能产生精细胞的。也指植物中不结子的。与“ 雌 ”相对:如,雄鸡。雄蕊。</p><p> 2.强有力的:雄师。雄辩。</p><p> 3.强有力的人物或国家:称雄。战国七雄。</p><p> 4.宏伟的;充足的;有气魄的:雄图。雄厚。雄心壮志。</p>雄字用着取名寓指杰出、高大、强势之义,寓意吉祥又有内涵。<p></p><p> 关字的释义: </p><p> “ 关 ”字最初的意思,就是把两扇门合起来,把里面和外面隔开。</p></h1><h1> (1)(动)使开着的物体合拢:关窗户。把抽屉关上。</h1><h1> (2)(动)放在里面不放出来:鸟儿关在笼子里。</h1><h1> (3)(动)(企业等)倒闭;歇业:解放前有一年;镇上关了好几家店铺。</h1><h1> (4)(名)古代在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的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关隘。关东。山海关。嘉峪关。我的责任就是不让废品混过关去。</h1><h1> (5)“ 关上 ”的简称。参看〖关口〗。</h1><h1> (6)(名)货物出口和入口收税的地方:海关。关税。</h1><h1> (7)(名)比喻重要的转折点或不容易度过的一段时间:难关。只要突破这一关,就好办了。</h1><h1> (8)(名)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机关。关节。关键。</h1><h1> (9)(名)牵连;关系:这些见解至关重要。人民来信交给有关部门去处理。</h1><h1> (10)(动)发放或领取(工资):关饷。</h1><h1> (11)(Guān)姓。</h1><h1> 上述释义表明:“ 雄 ”和“ 关 ”两字一般情况下并不单独使用,而要与其它的字或词组合才能应用于不同的描述环境。</h1><h1> “ 雄 ”与“ 关 ”两字组合成的“ 雄关 ”一词,根据上述释义和将其运用于险峻的战略通道来看,可以将“ 雄关 ”一词理解为“ 非常重要的关隘 ”。</h1> <h1><p></p><p> 居庸关是华夏古代北部边陲上非常重要的十大关隘之一,曾对免遭北部游牧民族的侵扰作出过重大贡献。</p><p> 山河为骨,雄关作脉。从大漠孤烟到东海潮涌,有十座巍巍关隘如钢钉楔入华夏版图,串起上下五千年金戈铁马的史诗长卷。</p><p>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的这 ”十大雄关 ”从险要程度与影响力来说都是实至名归的。</p><p> 下面就是 古代的 ”中国十大雄关 ”的名称及所在位置:</p> “ 三晋门户 ”娘子关,山西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 河山带砺 ”紫荆关,河北易县西北四十五里的紫荆岭;“ 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部;“ 蜀道天险 ”剑门关,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北部;“ 河西锁钥 ”嘉峪关,甘肃省嘉峪关市西郊;“ 丝路咽喉 ”玉门关,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九十里; “ 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北京市昌平区西北部;“ 百二重关 ”潼关,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 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西北约二十里处;“ 灵谷圣地 ”函谷关,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北十五里处。</h1><h1> 这十座雄伟的关隘不仅是地理天险,更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交锋的熔炉。黄河咆哮的潼关,锁住了安史之乱的马蹄;太行深处的紫荆关,见证了瓦剌铁骑折戟的悲壮;渤海之滨的老龙头,至今回荡着甲午炮火的轰鸣。砖石间凝结的,是“ 一夫当关 ”的胆魄,也是“ 和亲亭 ”里昭君琵琶的余韵。 </h1><h1> 千百年来来,中国从事农耕的汉民族与并不存在统一的北方游牧民族这两种文明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存在文明的冲突。汉民族各朝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经过长期的努力陆续在原边境上的险峻位置建成了上述战略上可进可退的 ”十大雄关 ”。</h1> <h1><p></p><p></p><p> “ 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p><p> 中国北方原边境上的这“ 十大雄关 ”都各具特点和优势,在防御和攻击方面均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p> “ 十大雄关 ”中的居庸关则由于以下多方面的综合因素被誉为“ 天下第一 ”。</p><p> 一、地理与地形优势</p><p> 险要的地理位置</p><p> 1.居庸关位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交汇处,地处北京西北,是连接山西、内蒙古与河北的重要通道。其核心通道“ 关沟 ”仅容一辆车通过,形成天然屏障。</p><p> 2.自然屏障与人工防御结合</p> 居庸关两侧群山环绕,海拔超千米,形成“ 山岫层深、侧道偏狭 ”的险峻地形。元代过街塔(云台石阁)等建筑进一步强化了防御功能,兼具军事威慑与通行能力。 </h1><h1> 二、军事战略价值<p></p><p> 1.中原门户作用</p><p> 居庸关是明清两代京城的西北门户,驻扎着精锐部队,承担着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任务。其战略地位使它成为中原王朝防御体系的核心节点。</p><p> 2.多线路交通枢纽</p><p> 除军事功能外,居庸关还是中外商贸的重要枢纽,为商队和使节提供通道,兼具军事与经济双重价值。</p><p> 三、文化与历史底蕴</p><p> 1.悠久历史积淀</p> 居庸关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距今超2000年历史。历代王朝在此修筑长城,形成了“从汉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的连续防御体系。<p></p><p> 2.文化象征意义</p><p> 元代李瓒的诗句“ 千寻峭壁画应难 ”体现了居庸关作为军事与艺术结合的象征。其保存完好的石刻艺术和历史遗迹,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组成部分。</p><p> 四、民间与官方认可</p><p> 1.民间称谓的传承</p><p> 京城(北京)居民长期将居庸关称为“天下第一雄关”,这种称呼通过口口相传形成文化共识。</p><p> 2.官方评价的佐证</p><p> 多份史料和文献记载居庸关的军事、地理优势,如明代中期成为中原对外防御的“ 天下第一关 ”。</p><p> 综上所述,居庸关的“ 天下第一雄关 ”称号是地理险要、军事重要、文化象征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长城沿线最具代表性的关隘,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承载着“ 控扼咽喉、保家卫国 ”的精神内涵。</p><p><br></p></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h1><h1> 居庸关长城的南城楼是整个长城的起点,也是居庸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城楼建造于明代,高达13米,宽达9米。城楼上设有箭楼和敌楼,可以俯瞰整个关口。而城楼下面的瓮城则是一个半圆形的城堡,可以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h1> <h1> 居庸关南关城门上的“ 居庸关 ”石匾。</h1><h1> 南关城门上有“ 居庸关 ”石匾,是明景泰五年维修后刻立的。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 土木之变 ”中被俘,蒙古瓦剌部三万余人围攻居庸关,奉命镇守居庸关的右副都御史罗通据城固守,亲率守军大败敌军,使京师转危为安。居庸关内有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为罗通建立的表忠祠。</h1> <h1> 居庸关全景(东、西长城在本图片的左、右边,未显示)。</h1><h1> 居庸关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朱元璋攻克大都(今北京)灭元后,蒙元军队被驱逐回漠北,为防御蒙古军队的袭扰,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规划创建居庸关城。建成的居庸关建有南北券城、城楼、敌台、水门等功能各异的配套建筑,构成了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居庸关在清末逐渐颓圮,至上世纪已成为遗址,1993年十三陵管理处在原址上修复南北关城、长城和附属建筑等。</h1><h1> 居庸关东、西山脊之上蜿蜒曲折的城墙都是1993年以后在原基址上修复的,全长4142米。巍峨的长城沿东侧的翠屏山和西侧的金柜山山脊曲折蜿蜒与南北两关相连,两山山顶的直线距离达1150米,成为一个封闭的关城。</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h1><h1> 关于长城十大雄关中的居庸关被誉为“ 第一 ”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该说法其实与前面的表述大同小异:</h1><h1> 一、历史地位的象征性</h1><h1> 1.多次成为军事枢纽</h1><h1> 居庸关自春秋战国起即为边防重地,明清时期是抵御外敌(如蒙古、满清)的军事要塞,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 明京西三大名关 ”,是拱卫京师的核心屏障。</h1><h1> 2.朝代更迭的关键节点</h1><h1> 金、元、明、清四代王朝的更替均通过居庸关实现军事转移。例如,李自成攻占北京时正是从居庸关进军的,慈禧太后西逃也经此关。</h1><h1> 二、建筑与战略优势</h1><h1> 1.地形险要</h1><h1> 位于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交汇处,地势险峻,关城依山而建,设有“ 望洞射口 ”“ 藏兵洞 ”等防御设施,与八达岭长城形成呼应。</h1><h1> 2.规模与防御体系</h1><h1> 关城规模宏大,城墙高大坚固,可同时容纳千军万马,是当时重型装备和骑兵部队的理想战场。</h1><div><h1> 三、文化与历史积淀</h1><h1> 1.长期军事文化象征</h1><h1> 自秦始皇修筑长城起,“ 居庸 ”一词便与雄关关联,历代兵家视其为“ 天子守国门 ”,文化意义远超单纯军事设施。</h1><h1> 2.文人墨客的赞誉</h1><h1> 元代李瓒等文人以诗篇赞颂其雄伟,如“ 万仞巉岩看不尽,千寻峭壁画应难 ”,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地位。</h1><h1> 四、与其它的“ 雄关 ”的对比</h1><h1> 山海关 :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著称,但主要因控制北京的战略位置得名。</h1><h1> 嘉峪关 :作为西域门户,以“ 天下第一墩 ”闻名,侧重防御西北边疆。</h1><h1> 居庸关:则扼守京师的咽喉,是当时朝廷生死成亡的关健之所。</h1><h1> 综上,居庸关因历史地位的象征性、建筑与战略优势、文化积淀等多方面因素,成为长城十大雄关中公认的“ 第一 ”。这一称号既体现了其作为军事枢纽的功能,也彰显了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独特价值。</h1></div> <h1> 居庸关全景(从西山向东山方向观察)。</h1><h1> 1.呈圆周封闭形建筑形式;</h1><h1> 2.宽窄、高低变化大,最宽16.7米,最窄1.2米。东山长城比河套长城高出370米左右。墙体内侧低,外侧高,外侧叫垛口墙,内侧叫女墙或宇墙,可以有效地抗击敌人;</h1><h1> 3.建筑结构形式多样,是整个长城建筑的精华,在清理基址时发现有花岗岩条石垒成的,有碎石块砌成的,有砖砌的,说明它的建筑年代不同;</h1><h1> 4.军事防御范围广,周围面积50多公顷,南北券城相距约850米左右,东山顶至西山顶直线距离1150米,防御设施有南、北券城、城楼、水门、水闸、敌楼、铺房、烽隧、角楼、炮台等。长城上的敌楼、烽燧、铺房,是古代打仗时作为掩体和士兵居住的地方,共修复了25座,这些按明代规制烧的城砖,都是靠人工、牲畜往上运送材料。</h1><h1> 高大雄伟的城楼,南北各有一座,楼为三重檐歇山式绿琉璃瓦翦边,高21米,下面城台高10米。城楼是指挥作战的中心,所以建造高大。站在楼上,可以一目了然,有利于观敌情。城台下面有券门通瓮城。瓮城即大城门外的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h1> <h1> “ 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南关城楼侧)。</h1> <h1> 崇山峻岭中的居庸关。</h1><h1> 居庸关在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县境内。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后取“ 徙居庸徒 ”之意,故名居庸关。汉代沿称,此后各代仍称居庸关口,这里山峦间花木郁茂葱茏,仿如碧波翠浪,故有“ 居庸叠翠 ”之称。</h1><h1> 居庸关所处山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该两山中的峡谷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 南口 ”,北称“ 居庸关 ”。居庸关峡谷两旁山势雄奇,两边峻岭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 关沟 ”。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被列为“ 燕京八景 ”之一。居庸关长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时称“ 居庸塞 ”。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h1> <h1> 崇山峻岭中的居庸关(从东山向西山方向观察)。</h1><h1> 早在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5年)“ 居庸叠翠 ”之名即已被列入“ 燕山八景 ”之一。1982年,居庸关又以其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价值,被划入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保护区,成为其中重要的景点。</h1><h1> 居庸关长城在北京昌平县境内,距北京市区五十余公里,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古代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形势十分险要。然而,这个汉代始设的防御关隘,千百年来,历尽沧桑,残损严重,渐渐失去公众的关注。经过历时4年、耗资上亿元的居庸关长城修复工程,居庸关长城已于1998年3月正式对游人开放。游览居庸关主要是观赏那高大雄伟的关城和连绵起伏的垛口,以及云台精美石刻石雕等。</h1><h1> 关城:明代居庸关有南北两个外围关口,南边的叫南口,北边的为八达岭口(北口),关城就设在南口北边的峡谷(关淆)中。城设南北门,南门筑有瓮城,一条咽喉通道穿入南北门。关城两旁高山耸立,重因叠蟑,林木葱郁,早在800多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 居庸叠翠 ”。</h1><h1> “ 云台 ”:在关城的中心,有一座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台,名为“ 云台 ”,建于元代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原是建筑物的台基,台上先后建有过街塔、泰安寺,现仅存基座。云台的雕刻集中在券门和券洞内。券门两侧刻有金刚杵及各种兽类浮雕,正中刻有金翅鸟王;券洞内壁有四大天王浮雕及汉、藏、回、蒙、梵、西夏6种文字所到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券顶布满曼陀罗花及小佛像,雕刻极为精致。</h1> <h1> 崇山峻岭之上的居庸关东长城(西山上往东山方向)。</h1> <h1> 崇山峻岭之上的居庸关东长城。</h1> <h1> 居庸关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 绝谷垒石,崇墉峻壁,山岫层深,侧道偏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 一条长约20公里的绝险峡谷,赫然条列于北京西北,连接起峡谷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与地理。一座雄关矗立于此,成为控扼这条至关重要的通道的锁钥。</h1><h1> 这里是据险应敌、守卫京师的门户,却也是不同民族和文明交流往来的要津;这里驻扎着帝国的精锐部队,却也保存了精美绝伦的国宝级石刻艺术;这里曾是让人指冻鬓冰的苦寒边塞,却也藏着一处层岩叠翠、十里春风的燕京胜景;这里是军事重镇,更是文化宝库……“ 天一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的丰富,超乎想象;居庸关的深度,引人入胜。</h1> <h1> 从首都机场去崇礼滑雪场的途中经过居庸关。</h1><h1> 1907年,美国地质学家贝利·维里士发表文章,形象地把北京的地形称为“ 北京湾 ”。这确实是一个给人以安全感的“ 港湾 ”。太行、燕山两条山脉就像屏风一般,把北京围合起来。屏风之南,是农耕民族与千里沃野;屏风之北,是游牧民族与敕勒草原。</h1><h1> 然而,这道屏风却有一个“ 缺陷 ”——太行山与燕山的交汇之处,由于地壳运动而产生了一条长约20公里的断裂带。因这片结合地带名为军都山,故称军都陉,是太行八陉最北的山口。</h1> <h1> 行车前往张家口崇礼滑雪场路过居庸关时拍摄。视频</h1> <h1> 行车从居庸关近旁路过。视频</h1> <h1> 居庸关,两千年历史的古代关城。</h1><h1> 清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形容这里:“ 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 ”。峡谷固然绝险,但其中的河流水道形成了供人往来的通衢,即后世所称的“ 关沟 ”。它连接起塞外部族与中原内地,成为历朝历代不得不派兵驻守、设关建塞的军事重地。在数千年间农耕与游牧的交锋中,军都陉峡谷就像是一个掌握对方生死的开关。这便是居庸关存在的最大价值。</h1><h1> 战国末期,秦国相邦吕不韦主持编纂了一部杂家著作《吕氏春秋》,其中历数天下至关重要的九个关塞,其中即有居庸——“ 何谓九塞?大汾、冥阸、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勾注、居庸。”这大概是燕国修建的,史载燕国北有山戎、东胡,利用这个天然隘口修建关塞防御胡人,势在必然。那么,“ 居庸 ”是什么意思?后面继续.....。</h1> <h1> 居庸关,两千年历史的古关城。视频</h1> <h1> 居庸关最初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个传统的军事防御要塞存在。</h1><h1> 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传秦始皇北筑长城,将囚犯、民夫征调徙居于此,“徙居庸徒”,因而得名。此说早在元代就已流行,见于元初文学家王恽《中堂事纪》。但结合《吕氏春秋》就能发现此说大谬,因为这本书的成书时间在秦始皇之前。也有人认为“ 庸 ”有功劳之意,认为“ 居庸 ”指能够建立功业之处。</h1><h1> 历史学者罗新教授则指出,“ 居庸 ”一名大概出自古代山戎的语言。很多边疆地区的地名都源于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像“ 敦煌 ”就是汉代统治敦煌之前本地少数民族的汉语音译,却被东汉学者应劭附会出“ 敦,大也。煌,盛也 ”的意思。总之,“ 居庸 ”的本意已不甚了了,倒是元代蒙古人对它的称谓更显居庸本色。成书于1252年的《蒙古秘史》,将其写作“ 察卜赤牙剌 ”,即Chabchiyal,意为陡峭的峡谷或深沟,与Dabaan(山口或关口)结合,便是居庸关。</h1><br> <h1> 居庸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视频</h1> <h1> 居庸关被包围在崇山峻岭之中。</h1><h1> 东汉是居庸关发展的重要阶段,彼时鲜卑屡屡寇边,“ 居庸关 ”之名多次出现在《后汉书》里,彰显着自身的重要军事意义。此后,居庸关随历史变幻、时局变迁而浮沉,关名也屡有变化:东汉末年称“ 西关 ”,当时董卓将汉献帝迁至长安,幽州牧刘虞请右北平郡无终(今天津蓟州区)人田畴出使长安,向皇帝表达心意。因经中原去往长安的道路断绝,田畴便出西关,绕路塞外,迂回到了长安。北齐时当局也在此互市收税,居庸关故而也叫纳款关。唐代文献将居庸关与军都陉上的另一个军都关相混淆,所以居庸关又多了军都关的别称。</h1><h1> 战争时显露英雄本色,和平时促进地区繁荣发展,让居庸关在名称与内核上存在双重价值。不过,要论对于整个国家政权的意义,汉唐的居庸关,显然还无法和函谷关、潼关等拱卫国都的关隘相比。</h1> <h1> 居庸关长城。</h1> <h1> 居庸关长城。视频</h1> <h1> 居庸关长城上的烽火台。</h1><h1> 直到金朝贞元元年(1153), 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北京,称中都大兴府。后来的元明清三朝也定都北京。作为京师屏障的居庸关,地位水涨船高,正如金朝监察御史李英在蒙古起兵反金时上书所言:“ 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蒙元占领此地后,很快就设立了南北口屯军。明代,由于京师始终受到蒙古势力威胁,更是加大了对居庸关的建设。</h1><h1> 从北京的舆图延展出去,太行山与燕山构成拱卫北京最近的防线,居庸关、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称为“ 内三关 ”,设置于此;再向外,恒山、管涔山、吕梁山组成了外围的防线,雁门、宁武、偏关合为“ 外三关 ”,再添一重保障。居庸关号称“ 天下第一雄关 ”,名副其实,正所谓“ 折冲险道四十里,制胜中原百万兵 ”。</h1> <h1> 居庸关长城景区全景平面示意。</h1><h1> 图片显示:东、西为连绵的崇山峻岭,中间为一峡谷,居庸关城便建在峽谷中。</h1> <h1> 居庸关长城景区全景平面示意。</h1><h1> 图片显示:陡峭险崚的东、西山及蜿蜒曲折的东、西长城和南、北关城楼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区域,这片区域及各辅助设施便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座非常重要的关隘 — 居庸关关城。</h1><h1> 为了增强居庸关的军事功能,其位置也屡有变化。元代居庸关的具体方位众说纷纭,学者杨程斌根据文献所载云台与居庸关的相对位置,推论元代居庸关在云台以南约1.5公里处的南站村东城堡遗址,以上关为北口。明初,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在古居庸关旧址亦即上关重建居庸关,此处曾出土有“ 庸关 ”残字门额。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朝对蒙古采取守势,由于上关城小地狭,遂在南侧开阔地重建关城,这也就是今天所见到的居庸关。</h1><h1> 居庸关防区不是在一日里长大的。从明初至弘治的百余年间,明朝建立起一套长城防御体系,在北部边境从东至西,设立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镇,每镇各领一边,由镇守总兵驻守,称“ 九边重镇 ”。各镇之下设有路,各路之下又有卫、所、堡、边墙和隘口等末端设施,形成一套立体的防御管理体系。居庸关在明初,便为地控军都山隘道中枢的蓟镇隆庆卫驻地、指挥所。</h1><h1> 关城所在之处,是关沟内一处相对开阔的梭形谷地,南北两端临近瓮城处的河谷都较为狭窄,可形成掎角拱卫之势,易守而难攻。中间的河谷相对开阔,河流在此略向东弯,河流西侧则有一处土坎,关城内的多数建筑,即在土坎上西侧,如遇洪水,主要建筑地势高爽,又处在少受侵蚀的凸岸,可以很好地避免洪水破坏。“ 重门悬锁钥,夹水布屯营 ”,这一诗句就很好地描写了居庸关的风貌。</h1> <h1> 居庸关长城景区导览图。</h1><h1> 尽管不少朋友对于居庸关的了解集中于明代那座军事重镇,但“ 居庸 ”一词首次出现于《吕氏春秋》 , 距今实已逾两千年之时光,元户部侍郎李瓒便曾作诗道:“ 居庸自古号雄关,今日经临眼界宽,万仞巉岩看不尽,千寻峭壁画应难 ”。居庸关处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交汇之处,周围群山环伺,海拔在千米以上的高峰并不罕见。两脉之间仅有一条40里长孔道可以穿过,名居庸“ 关沟 ”。</h1><h1> 地理上来看,居庸关处于太行八径之一“ 军都径 ”之上。《淮南子》记载,“ 居庸岩险闻于古今,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线,其侧如倾,艰折万状,车马难行 ”,《水经注》中记载居庸关“ 绝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障邃险,路仅容轨。”《读史方舆纪要》中有一段对于关沟之险描述道:“ 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h1><h1> 历代关隘之设,往往看重当地的地理条件。居庸关沟处于在西山-军都山、太行山-燕山中间,是连通晋北至内蒙最为重要的孔道之一。关沟两侧悬崖高峙,是典型的峡谷地貌,行军时若不愿翻过千米高山,便只能从这一孔道中穿越。但作为自然屏障而言,关沟并没有想象中易于通行。由于居庸关两侧山岸是由地壳运动挤压产生的,因此关沟地形只是海拔上相对较低,但实则高低落差较大、道路崎岖难行。不仅如此,其最窄处仅有数米空间可容通行。宋代的程大昌在《北边备对》中说,居庸关窄处“ 通行之地才阔五步 ”,仅容单车过隙。在这种特殊的地形中,后勤运输将会变得相对困难,而军队亦同样难以前行。</h1><h1> 在相对位置上,居庸关距离北京不过一日步程,这使得居庸关可以背靠整个河北平原,获得足够的粮食与物资补给。在关键的水源之上,当地则拥有发达的水脉与奔涌的巨涧,无需另行补充。从整体上而言,居庸关拥有优异的补给条件,而挂靠河北水系也可以让军队拥有极强的机动性,这无疑增强了其战略意义。尤其是战争的主要兵种从先秦以车、步为主过渡到汉代以骑、车为主以后,这种战略意义更加凸显出现。</h1><h1> 由于太行与燕山山脉的遮蔽,自秦以后,关沟成为塞北游牧民族南下侵略的主要孔道之一。关沟左右的群山环伺、地势较高,唯有关沟可作为通路通行,因此构建防御的关键便在于通过建设防御工事堵上这一漏洞,与周围的地理环境一同形成坚实的防御屏障,这也是建构居庸关防御体系的意义所在。既然居庸关防御体系是为了这40里关沟所置,因此必然会形成40里以上的纵深。</h1><br> <h1> 居庸关长城简介。</h1><h1> 在历朝的不断建设中,居庸关沟防御体系迅速强化,其范围并不止于居庸关城墙本身。由小至大而言,居庸关防御体系大体形成了居庸关城—居庸关沟—居庸关防区三个层级的梯形防御部署方案。其中居庸关城位于关沟中部,控扼南北通路。第二个层级居庸关沟,则分布着五道以关城构成的防线,依次为岔道城—八达岭—上关城—居庸关城—南口城。第三个层次则为由居庸关五关城延伸而出的军事控防区,它与当时中央政府的军事能力与政策有关。</h1><h1> 中部的居庸关城是整个防御体系的中心,它依山而建、居高临下,在山脊之上矗立的城墙高险而不可攀,而东西两面高耸险峻的山体则为其提供了有力的天然屏障。居庸关城依附的东西两山,虽有八条相对平缓的山沟可供敌人进军,但在这些路线上却又有高耸的敌楼作为防护,将脆弱之处进行弥补。不仅如此,从汉代以后大型的机械弩、连射弩已应用于实战之中,据出土文物来看有些连弩可以连续进行十次射击,甚至进行二矢、三矢并射,而宋明时期的火器更是威力卓绝。这些战争兵器在野战中未必能发挥足够的效用,但高地带来的势能却大大增强了其威力。此外,居庸关城还拥有岔道、八达岭、上关三座关城所组成的外围防线。这也为居庸关城提供了更加强大的防御力量。</h1><h1> 居庸关并非是一日建成的,史书记载中由中央政府主导的首次对于居庸关的大规模开发,最晚起于汉武帝时期。由于北部游牧民族入侵,汉武帝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居民至居庸关地区避难。第一波大规模移民数量计六万,其后陆续还有小股移民移居当地(《文献通考·卷291》)。但这些移民并非是朝廷军队,他们也是躲避战祸的难民,失去了在河东地区的祖业,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得以维生。因此汉武帝想到一个一举数得的方法,他让这些难民在上关、南口、八达岭(北口)修建关城,将关沟的南北两口以关城围住。</h1><h1> 这一政策的优点有许多:一来,修建关城可以将此40里关沟的缺口堵上,隔绝塞北游牧民族南侵的一条重要通路;二来,修建关隘劳民伤财,秦朝便为前车之鉴,由于征用数以百万计的民夫前往边界修筑长城防御工事,秦朝备受谴责,甚至埋下了灭朝的后果,但汉朝以移居难民为名则可堵悠悠之口,甚至可以节省不少的费用;三来,朝廷不可能长期为这些难民免费提供衣食住行,而修建关城则相当于征用了这一部分劳力,并且合理地给予报偿;四来,在被关沟围住的区域之内,便可以免受游骑侵害而实行开垦与屯田,由于当地土壤肥沃,屯田的粮产甚至能够基本满足当地的粮食需求,为驻军提供反哺。</h1> <h1> 居庸关城內的设施(遗憾的是没有时间去观览)。 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的开发,居庸关自天然关隘之中脱离而出,成为了集军事、后勤、生产、居住职能为一体的特别军事防区,其战略意义也进一步上升。至北齐时期,齐显祖于天宝六年(555)发动180万民夫修筑长城,将居庸关与长城其余部分连接,就此居庸关与长城防御体系紧紧结合在一起。因为北魏所建设的长城军镇防御体系与居庸关防御体系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此纳入长城防御体系并未改变居庸关军事防区上的性质与特点。直到明代时期大规模修缮新设以后,此五道防线所包含的隘口与堡城共计108处,远高于前代规模。但居庸关的意义,从来不局限在地理与防御工事之上。</h1><h1> 在汉武帝时期、北魏时期以及明洪武时期所实行的三次针对居庸关的大规模建设运动,使居庸关陆续迎来了大量人口,而这些人口也同样是居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目光放置长远的时期之中,各个时期的长城防御体系都依赖于构建军事聚落。无论是汉朝、北魏还是明朝,为了解决戍边士兵的后勤供给,都在边境地区大规模开发屯田。连同数十里外的河北平原在内,明朝在当地的数十万士兵竟能获得充足的供给,进而大大减轻了粮食后勤物资转运所带来的运输费用与财政负担。</h1><br> <h1> 居庸关关城內的设施。视频</h1><h1> 除了上述的职能外,居庸关还是自河北出内蒙高原的重要孔道,无论是出使、经商,若要节约时间与成本便必须途径居庸关,这无疑为居庸关带来了繁荣的契机。此时尚有各时期逐渐移居的住民对当地进行开发,其地理环境也获得了一定的改善,而交通职能也进一步强化。尤其在辽元统治时期,由于燕京至其首都往往需要经途居庸关,也因此促进了其交通、城防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在永乐八年(1410)二月朱棣第一次亲征漠北之时,其50万大军便是自居庸关而过。可见在历代的改造中,居庸关并非是单纯的防御工事建设,其内部的交通运输条件等得到了不小的改善。</h1><h1> 从作用来看,居庸关是集军事、后勤、屯田、居住、运输、经济等诸多职能于一身的复合型多功能军事防区,它不仅是河北之屏障,也反哺了河北一带大范围的土地与居民。就其军事职能来看,居庸关防御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我们常说的居庸关主要是指第一层级的居庸关城与第二层次居庸关沟五关城108隘口所构建的五道防线。历史上居庸关防御体系就曾发挥出很强的军事作用,如“土木之变”中,瓦刺部也先便曾率领三万兵马侵袭居庸关,但却被此地耸峻的高山与坚固的城防所阻,猛攻七日不克,被迫退兵。</h1><h1> 居庸关起于关沟之间,地理环境极度恶劣。然而在历经王朝更迭、百代人历经两千年时间的逐渐建设过程中,居庸关五城百隘自山峦叠嶂之地矗立而起,与周围瑰丽而险峻的山势融为一体,成为了河北平原最强有力的西北屏障,守卫着河北的百姓。居庸关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百代人汗水所凝结而成的智慧与辛劳的结晶,是矗立于华北平原一道靓丽巍峨的雄景,絲毫无愧于“ 天下第一雄关 ”之称号。</h1><br> <h1> 居庸关长城博物馆。</h1><h1> 由于时间关系未进入仔细观览。</h1> <h1> 居庸关迎恩坊。</h1><h1> 迎恩坊为一大型牌坊,位于南关城楼前方。迎恩坊是居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历史、文化和军事价值。</h1><h1> 迎恩坊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军事要道,被《吕氏春秋》《淮南子》评为“天下九塞”之一; 秦始皇曾在此驻守并命名,汉代成为抵御北方民族的重要屏障;明代徐达、常遇春等名将在此修筑长城主体,现存建筑为洪武元年(1368年)所建。迎恩坊历史上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曾见证李自成、朱祁镇等历史事件;现成为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运动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户外景观区。</h1> <h1><p> 居庸关迎恩坊。</p> 迎恩坊矗立在居庸关城门外广场,是古代守军迎接圣旨的重要场所,兼具象征意义与实用功能,为典型的中国古代牌坊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是研究古代军事建筑的代表。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数字化保护与修复工程,迎恩坊及长城本体得到妥善维护。</h1><h1> 综上,居庸关迎恩坊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载体,吸引着无数游客与历史爱好者。</h1> <h1> 南关城楼炮台(瓮城)。</h1> <h1> 南关城楼炮台(瓮城),旁边为角楼。</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城楼内)。</h1> <h1> 南关城楼前方的瓮城内建有关王庙,供奉武圣关羽,庙宇建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2年),1997年重修。南关城墙上还建有闸楼、角楼等防御设施。</h1> <h1> 关王庙內供奉的关羽及周仓等武神。</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上的砲台、伟人题匾及名句“ 不到长城非好汉 ”。</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上观东山(东长城)。视频</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和城楼下的国计坊。</h1><h1> 国计坊位于云台和南券城之间,形制为三门四柱七楼,面阔22. 4米,顶部为绿琉璃瓦顶,中额书“ 国计坊 ”三字,意为“ 警示居庸关是北拒强敌,南卫都城的关口,是国事军务的重中之重,国家大计的所在 ”。牌坊两侧额为黄琉璃花板透雕“ 二龙戏珠 ”图案,下部为汉白玉夹杆石。</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和城楼下的国计坊。</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侧面)。</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h1> <h1> 登上居庸关南关城楼的通道。</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通道内的石阶梯。</h1> <h1> 豆豆正在南关城楼通道内的阶梯上。</h1> <h1> 通道在城楼上的出口。</h1> <h1> 南关城楼上的“ 好汉碑 ”及伟人精句。</h1> <h1> 世界上又多了条好汉。</h1> <h1> 伟人提词:”不到长城非好汉 ”。</h1> <h1> 小豆豆也成为了“ 好汉 ”。</h1> <h1> 登上城楼仅仅是万里长城迈出的笫一步。</h1> <h1> 南关城楼上的炮台放置有五尊古炮。</h1> <h1> 古炮张着黑洞洞的大口,似乎要将任何进犯之敌吞入其中。</h1> <h1> 南关城楼上的古炮台。</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及周边乌瞰。</h1> <h1> 居庸关南关城楼及周边乌瞰。</h1> <h1> 居庸关内国计坊及云台等。</h1> <h1> 居庸关内国计坊。</h1><h1> 国计坊是居庸关长城的重要历史建筑。</h1><h1> 国计坊位于居庸关关城内,地处南关城楼“ 关王庙 ”与云台之间,是连接关城与外界的重要通道。</h1><h1> ” 国计 ”二字寓意国家大计,象征居庸关作为拱卫京师的重要关口,承担着守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国计坊为黑琉璃瓦面、四柱三楼式建筑,是居庸关南侧的重要牌坊,与北侧云台形成呼应。</h1><h1> 国计坊作为关城门户,兼具军事防御与交通枢纽功能;</h1><h1> 楼层设计体现古代军事建筑的对称美,三层结构可俯瞰关城全景。</h1><h1> 国计坊内的石雕装饰精美,是元代汉白玉石云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h1><h1> 与“ 天下第一雄关 ”居庸关整体形成关联,共同构成北京西北长城的标志性景观,成为文人墨客赞颂的对象。</h1><h1> 国计坊周边山势雄奇,溪谷幽深,与“ 居庸叠翠 ”共同构成燕京八景之一,兼具军事遗址与自然美感。 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计坊得到严格保护,游客可通过参观了解其历史变迁与建筑艺术。</h1><h1> 综上,国计坊不仅是居庸关长城的实体象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建筑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h1> <h1> 居庸关内国计坊。</h1> <h1> 居庸关内国计坊。</h1> <h1> 居庸关内的云台等(这是从北城楼方向看南关城楼)。</h1> <h1> 居庸关内的“ 云台 ”。</h1><h1> 实际上“ 云台 ”仅仅是一个建筑的基座,中间的卷门可为行人通行。台顶四周及券门内外满布佛经和佛像浮雕,基座上曾经有的三座喇嘛塔和泰安寺佛殿由于地震和火灾均已损毁,目前仅存其基座。</h1><h1> 元至正二年(1342年)元顺帝下令在居庸关修建宝塔云台,帝师喜幢吉祥贤和国师南加惺机资喇嘛参与设计建造,为一座底部台基,上建三座喇嘛塔的过街塔建筑,佛经说过往行人从塔下经过,如同拜佛。建塔的目的是要使来来往往经过塔下的百姓,都能“皈依佛乘,普受法施”。至正五年(1345年)宝塔云台落成。明初三塔毁于地震,明正统四年(1439年),云台上破败的塔基被拆除。正统八年(1443年),信官林普贤出资在云台上修建泰安寺佛殿,并于正统十年(1445年)完工,殿内供奉有毗卢遮那佛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佛像。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月,云台上的殿宇被大火焚毁,成为今貌。</h1> <h1> “ 云 台 ”简 介。</h1><h1> 居庸关城中的云台是元代过街塔的基座,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台顶四周及券门内外刻满浮雕佛像、经文和佛教纹饰,均为藏式风格。居庸关云台为研究民族关系史、佛教史、建筑史、艺术史等提供第一手材料,保存下来的西夏文和八思巴文石刻文字对破译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历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h1> <h1> “ 云台 ”的历史简介。视频</h1> <h1> 居庸关内的云台。</h1><h1> 居庸关云台下大上小,由汉白玉石砌筑,呈长方形,通高9.5米,基座下部东西长26.84米,南北长17.57米,基座顶部东西长25.21米,南北长12.9米。台顶四周为雕花石栏及排水龙头,云台下部正中南北方向辟有一形状如半个八角形的券洞,构造特殊。券洞宽6.32米,高7.27米,长17.57米,车马可在内通行。居庸关云台台顶四周及券门内外满布佛经和佛像浮雕。</h1><h1> 居庸关云台初建时为一座底部台基,上建三座喇嘛塔的过街塔建筑,佛经说过往行人从塔下经过,如同拜佛。建塔的目的是要使来来往往经过塔下的百姓,都能“ 皈依佛乘,普受法施 ”。至正五年(1345年)宝塔云台落成。明初三塔毁于地震,明正统四年(1439年),云台上破败的塔基被拆除。</h1> <h1> 居庸关云台上曾修建有泰安寺佛殿。</h1><h1> 正统八年(1443年),信官林普贤出资在云台上修建泰安寺佛殿,并于正统十年(1445年)完工,殿内供奉有毗卢遮那佛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佛像。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月,云台上的殿宇被大火焚毁,成为今貌(基座留存下来)。</h1> <h1> 居庸关内云台壁上的珍贵古石刻。</h1> <h1> 云台上部环周布置的排水用石雕螭首。</h1> <h1> 居庸关内云台壁上的珍贵古石刻。</h1> <h1> 居庸关内云台壁上的珍贵古石刻。</h1> <h1> 居庸关内云台壁上的珍贵古石刻。</h1><h1> 券洞的斜顶部雕刻有十方佛图案,十方佛周围还分别刻有小佛1020座,取千佛之意。这些小佛,是明朝正统年间,修建泰安寺时,由镇守永宁(今延庆县境)的太监谷春主持补刻的。连同十方佛下的菩萨、比丘,券顶两侧共有刻像1060尊。</h1><h1> 两侧垂直的内壁雕刻有四大天王造像,东西两壁各有两尊。在四大天王造像之间的两面均有石刻文字,其中一侧为藏文、梵文、汉文、八思巴文、维吾尔文和西夏文拼写的《陀罗尼经咒》;另一侧为藏文、汉文、八思巴文、维吾尔文和西夏文记载的《造塔功德记》。</h1> <h1>居庸关云台顶部的四个方向均有挑出的两层石平盘,上有如意云、兽面和缨络垂珠的浮雕。石平盘上方安装有一圈石质护栏,护栏望柱下方和台顶的四角位置均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造型生动,雕工精美。</h1> <h1> 云台雕刻。</h1> <h1> 云台雕刻。</h1> <h1> 居庸关内云台壁上的珍贵古石刻。居庸关云台券洞内壁的顶部雕刻有5个曼陀罗图案,曼陀罗即坛城,是密宗佛教术语,用以代表一切圣贤、神明的聚集之场所。曼陀罗的主尊佛像,由北往南依次为:释迦牟尼佛(如来佛)、阿弥陀佛(菩萨形)、阿佛(菩萨形)、金刚手菩萨、普明菩萨。其中除释迦牟尼为佛祖之外,其他四菩萨在此显现,则有四方教主的意思。五曼荼罗内共有佛像197尊。</h1> <h1> 居庸关内云台壁上的珍贵古石雕。</h1><h1> 云台门券外沿上满饰浮雕,门券的上部为大鹏金翅鸟和七头蛇护法神组成的图案,外沿两侧装饰夔龙、持莲童子异兽骑象、金刚杵等,间隔雕刻卷草纹,整幅画面生动饱满,充满藏传佛教的特色。</h1> <h1> 居庸关内云台壁上的珍贵古石刻。</h1> <h1> 云台门洞內的车辙,从中可看出年代的久远。</h1> <h1> 云台门洞內的车辙,从中可看出年代的久远。</h1> <h1> 古代车辙前的豆豆。</h1> <h1> 南关城楼旁边的角楼。</h1> <h1> 南关城楼旁边的角楼及西长城。视频</h1> <h1> 南关城楼旁边的角楼。</h1> <h1> 居庸关西长城。</h1><h1> 因为居庸关东长城比西长城更加陡峭险峻,而时间上也不允许大家都逐步前往观览。于是大家分头前往,豆豆俩爷子前住东山(东长城),而我俩则前住西山(西长城)。最终,由于山上寒风凛冽,大家都只是登了东、西长城的很少部分便返回来了。</h1> <h1> 居庸关西长城。</h1> <h1> 居庸关西长城。</h1> <h1> 居庸关西长城上也有一块“ 好汉碑 ”。</h1> <h1> 居庸关西长城。</h1> <h1> 居庸关西长城。</h1> <h1> 居庸关西长城好汉峰石阶。</h1> <h1> 南关城楼连接东长城的石阶。</h1> <h1> 在行驶中的车上拍摄的居庸关东长城。视频</h1> <h1> 在西山上眺望东山(东长城)。</h1> <h1> 在南关城楼上眺望东山(东长城),翠平湖上已结冰。</h1> <h1> 在南关城楼上眺望东山(东长城)。</h1> <h1> 豆豆准备登居庸关东长城。</h1> <h1> 居庸关东长城石阶。</h1> <h1> 居庸关东长城。</h1> <h1> 居庸关东长城。</h1> <h1> 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居庸关东长城。 </h1> <h1> 居庸关东长城。</h1> <h1> 北关城楼。</h1> <h1> 北关城楼内的真武庙。</h1><h1> 居庸关作为战役关隘历来都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北方各游牧民族相互之间以及与中原的汉簇之间在居庸关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征伐之战,其中不乏较为著名的战役。后面即为收集整理的一些在居庸关比较有影响力的历史战役与事件呈与大家分享。</h1> <h1> 居庸关,古代北疆的军事体糸防御指挥中心。</h1> <h1> 居庸关,古代北疆的军事体糸防御指挥中心。视频</h1> <h1> 居庸关,北疆军事防御九要塞之一。</h1> <h1> 居庸关,九边十一镇防御体糸中之一。</h1> <h1> 九要塞之一的居庸关。</h1> <h1> 居庸关防御体糸。</h1> <h1> 居庸关防御体糸。视频</h1> <h1> 居庸关战争史迹。</h1><h1> 居庸关作为古战场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必然在历史上发生许许多多的征伐之战。这些战争的参与方可能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也有可能是尚未完成统一的北方各游牧民族之间;还有可能是各方掌权者更替引发的内乱等。本文收集了居庸关历史上发生的比较著名的征伐之战例与大家分享。</h1> <h1> 辽据关御金。</h1><h1> 辽代末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利用辽王朝后期的腐败不堪和女真人对辽统治的不满,起兵反辽。于1122年12月出居庸关,分左右两翼展开进攻,辽国“ 以劲兵守居庸 ”,乃金兵临关,不战而溃。后金兵挥师南进,攻陷辽国最后一个都城燕京。</h1> <h1> 匈奴、鲜卑攻关。</h1><h1> 汉·建武十五年(39),以匈奴犯塞,迁代郡、上谷郡民于居庸关以东。</h1><h1> 汉·元初五年(118),鲜卑进攻上谷郡,攻居庸关。</h1><h1> 汉·建光元年(121),鲜卑寇居庸关,云中太守成严击之,战死。</h1><h1> 汉·初平四年(193),公孙瓒破关追攻,刘虞溃败居庸城,城陷,刘虞被公孙瓒所杀。</h1> <h1> 燕云十六州归辽。</h1><h1> 公元921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南下,力克居庸关。四散劫掠、顺、安远、三河、良乡、望都、潞、满城、遂城等十几个城池。</h1><h1> 公元938年,作为对契丹政权的酬报,石敬瑭将包括“ 居庸关 ”在內的“ 燕云十六州 ”土地割让给契丹,也就是后来的“ 辽 ”国。</h1> <h1> 金宋居庸关之战。</h1><h1> 公元1122年,在宋金灭辽战争中,宋真朝收回了后晋皇帝石敬瑭曾割让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中的燕京、蓟、景等六州之地。但仅过三年即公元1125年,金在消灭辽残余势力后开始攻宋。考虑到居庸关难以攻下,金分兵由紫荆关入寇易州反攻居庸关,关城失守,燕京最终沦陷。</h1><h1> “ 河北一路为天下根本,燕蓟之地,有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比中原险要,所待以隔绝匈奴者也 ” — 宋·富弼。</h1> <h1> 金据关御蒙古。</h1><h1> 公元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为反抗金朝对蒙古族的统治,成吉思汗不断发动对金的战争,曾多次攻陷金椐守的居庸关。公元1209年,一次蒙古军队曾攻到关外,金兵用铁水将几道关门封死,并在关沟內外布满铁蒺藜,选派精兵防守。蒙古军队久攻不下,后转攻紫荆关,兵抵居庸关南口,南北夹攻,攻破居庸关。</h1> <h1> 徐达修筑关城。</h1><h1> 洪武年间(1373 — 1375)大将军徐达坐镇北平,亲自策划北平镇的防御工程,奠定了蓟镇长城的雏形。至1376年北平镇派兵置戌的燕山关隘达196处,较洪武三年增加75处。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修筑居庸关城,为质优计,先于崇山峻岭间,构筑样板,故名“ 样边 ”。原样边长城,长2.5公理,墙高6米,顶寬五米,垒石十七层,墙体定向成S型,圆转、宏伟而壮观,可谓是千古盛举。</h1> <h1> 靖难之变。</h1><h1> 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时,为解北顾之忧,率先拿下居庸关,以及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水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为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奠定根基。</h1><div><br></div> <h1> 于谦保卫京师之战。</h1><h1>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初一,瓦剌军挟持被俘的明朝英宗皇帝大举南下。一路经宣府进攻居庸关,从京师正面吸引明军。也先亲率主力三万人经大同进攻紫荆关,并穴突破紫荊关,迂回京师。明大臣于谦率北京军民进行北京保卫战,也先部无法攻克北京,便与中路军合攻居庸关,也不能克。为了避免师劳兵疲,退路被切断,只能从北京城下退却,想从紫荆关出內长城,回归草原。于谦立即命令明军乘胜追击,在固安、霸州等地追上瓦剌军,击溃一万多人。</h1> <h1> 罗通守关。</h1><h1> 正统十四年(1449),罗通奉命镇守居庸关,同年十月蒙古瓦剌乘机向北京进攻,兵临居庸关。当时的居庸关城墙低矮,两边山石干裂,而且天气寒冷,形势十分危急。守将罗通急中生智,命人向城墙和石缝中灌水,由于天气寒冷,很快就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城墙更加坚固。接着挑选精锐士兵据城迎战,而老弱妇嬬则向城下泼水,结冰后,道路湿滑,蒙古军难以靠近。笫二天,罗通派人迅速打开城门,出兵冲向敌营,大战三次,斩获敌众。最终,蒙古军队只得退兵。</h1> <h1> 土木堡之变。</h1><h1> 1449年7月,蒙古瓦剌部侵扰大同、宣府等地,明军大败。明英宗米朱祈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率军亲征,出居庸关,到达大同前线。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王振决定取道蔚州由紫荊关退兵,欲使英宗过其家乡蔚州时“ 驾幸其弟 ”,军队快到蔚州时,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又让军队取道宣府返京,导致士兵疲惫不堪。1449年8月13日,大军行至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兵部尚书力请皇帝先行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最后致使明英宗被俘。土木堡一役,明军精锐折损大半,导致明朝由盛转衰。</h1> <h1> 闭关三疏。</h1><h1> 正德十二年(1517)7月,明武宗朱厚照打算北出居庸关,到宣府去游玩。巡关御史张钦上疏一道,阻止武宗出关。上疏第二道,武宗同样没有听取。8月初一,武宗换了行装,微服来到昌平。并且多次派人通知居庸关守将,说皇帝要出居庸关。张钦因是巡关御史,下令紧闭关门。同时,上第三道疏,陈述自己要誓死阻止武宗出关。此后,张钦亲自带着宝剑,守在关口。武宗没有办法,只能回宫。又过了二十多天,正赶上张钦到白羊口巡视去了。借这个机会,武宗又偷偷从德胜门出来,夜里住在了羊坊,笫二天从居庸关飞驰而过,去了宣府。路上,还不时地问左右侍从:“ 张御史现在在哪里?”。他生怕再被张钦拦住。等到张钦知道此事时,已经追不上了。</h1> <h1> 庚戍之变。 </h1><h1> 庚戍之变又称庚戍虏变,是明世宗在位时期的一次蒙古塞外政权侵犯明朝的事件。</h1><h1> 公元1550年8月16日,蒙古俺达汗率十万铁骑从古北口以西的黄榆沟破墙而入。兵部尚书丁汝虁请问严嵩如何战守,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不过是掠食賊,饱了自然便去。因而丁汝虁会意,戒诸将勿轻举。诸将此皆坚壁不战,不发一矢。</h1><h1> 于是掩达兵在城外沿着密云、怀柔、昌平、顺义和通州,自由焚掠,凡骚扰八日,所到之处,烧杀抢掠,逼近明朝的国都北京。饱掠之后,得到明朝通贡的允诺,仍由古北口退去,造成了嘉靖朝廷的极大震惊和恐慌。事后,严嵩又杀执行他的命令的丁汝虁以塞责。因这年是庚戌年,史称“ 庚戍之变 ”。</h1> <h1> 戚继光捍卫京师。</h1><h1> 明朝隆庆三年(1569)二月,戚继光从总理蓟、昌、辽、保练兵官职务上被朝庭转任以总理衔兼任蓟镇总兵府总兵(实际为专任),驻守迁西三屯营,开始了长达16年的捍卫京师、保卫北疆的历史重任,期间大规模修复了山海关至居庸关一带2400里长城。在沿线兴建一种新的空心敌台,也称敌楼,既可以有效地保护士兵,起到堡垒和瞭望台的作用,在平时也可以储存军械或供士兵居住。每到高山峻岭,戚继光便建筑一座敌楼,成为边军驻守的坚固堡垒。</h1> <h1> 南口战役。</h1><h1> 1937年“ 七七事变 ”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平津,为解除侧背威胁并实现“ 西进南下 ”的侵略政策,发动了南口战役。1937年8月初,日军派出共计7万兵力的精锐部队,直奔南口。中国国民党军共6万人迎战日军。双方在以居庸关、南口为中心,东起德胜口,西至横岭、镇边城长约100里的山地战线上展开大规模、拉锯式的激战。日军正面久攻不下,不得不秘密迂回水头村穿越长城,包抄国军后路。此时南口防线的汤恩伯部队面临腹背受敌的险境,不得已放弃了居庸关、南口、八达岭防线,迅速西撤至张家口方向。</h1> <h1> 居庸关夜景。</h1> <h1> 居庸关夜景。</h1> <h1> 居庸关夜景。</h1> <h1> 居庸关夜景。</h1> <h1> 居庸关夜景。</h1> <h1> 居庸关夜景。</h1> <h1> 冬天的居庸关西长城。</h1> <h1> 冬天的居庸关长城。</h1> <h1> 冬天的居庸关南关城楼上。</h1> <h1> 瑞雪覆盖中的居庸关。</h1> <h1> 雪压居庸关。</h1> <h1> 远眺银装素裹的居庸关。</h1> <h1> 险峻的八达岭长城。( 行车中拍 摄) </h1> <h1> 险峻的八达岭长城。视频 ( 行车中拍 摄) 冬季的天寒地冻和凛冽的北风肆虐,居庸关城内及海拨一千多米的东、西山的长城上几乎没有其他的游人。而我们则更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只是跑马观花的观览了一下居庸关的部分主体,其它许多地方并未涉足。因此本文很可能并没有全面的反映居庸关的真实面貌,在此请阅者凉解。(本文中部分图片取自网络,如:居庸关的夜景和雪景等图片)。 本文到此结束。</h1>